人才是第一資源,是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近年來,廣東省連南瑤族自治縣委組織部聚焦“百千萬工程”、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等中心工作,加強人才“引育留用”全鏈條培育,以人才賦能“百千萬工程”,為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撐。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探索“引育留用”新機制。連南縣聚焦大灣區人才集聚,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住在連南外,工作連南內”的柔性引才理念和“小山城也能干大事”的人才工作思維,推動連南與灣區人才“雙奔赴”。搭建人才交流平臺。2023年,連南縣在廣州越秀區揭牌成立“連南瑤族自治縣石榴籽人才驛站”,舉辦灣區人才交流活動,柔性引進灣區高層次人才,打造連南招才引智、招商引資、對外宣傳平臺。完善人才政策。印發《開展人才系列活動助力“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的實施方案》,出臺學歷提升等政策,制定人才服務指南,圍繞重點產業精準對接緊缺型人才集聚連南。建立人才作用發揮機制。實施“黨建述職述人才、績效考核考人才、專項督查督人才”的三項機制,充分發揮人才驛站引才育才聚才和服務人才的作用。
“小山城也能干大事”,激活人才助力發展新引擎。連南縣秉持“開放包容共揚帆,嚴勤細實謀發展”的理念,實施“百名專家千名工匠萬名青年”培養行動,助力“百千萬工程”。一是校地合作用好百名專家智庫,建設連南“人才飛地”。緊抓“百校聯百縣”行動的重要機遇,與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廣東財貿職業學院、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共建科技支撐、城鄉規劃建設服務、人才培育實踐基地,打造連南科創人才培訓學堂、瑤山精品農文旅體IP項目等10個合作項目。與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中山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等合作建立實踐基地。實施“百名教授千名博士萬名學生”行動,引聚百名粵港澳地區教授以及相關專業的千名博士、萬名學生“講好連南新故事、傳播連南好聲音、展現連南新風貌”。二是升級縣級人才驛站,培養千名領先鄉村工匠賦能發展。投入1520多萬元對縣人才驛站(縣委黨校分校)提質升級,在現代農業、文化旅游等領域掛牌成立14家人才驛站服務點。結合廣東省連南產業園和兩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圍繞“連南大葉茶”、油茶、山蒼子等特色農業摸排人才需求,借助灣區人才資源,通過“以才引才”的方式加強與灣區鄉賢交流聯系,建立原鄉、歸鄉、新鄉的“三鄉”人才庫,開展訂單式培養、套餐制培訓。三是實施萬名學生興縣行動,打造別樣的課堂。聯合團縣委搭建“大學生兼任鎮村團委副書記”等返鄉平臺,提供實習崗位160余個,吸引132名在校大學生返鄉實踐,獲團省委肯定。樹立連南“雁歸”返鄉典型代表,增強“雁歸”學子返鄉信心,并配套開展走訪座談、實地觀摩、實習實踐等活動近200場次,累計吸引約300名青年人才返鄉興鄉,助力瑤鄉高質量發展。
“引進來”“走出去”雙向發力,推動民族文化傳承發展。連南縣通過引進人才進行藝術創作和選樹連南文化大使,推動連南特色瑤族風情特別是非遺文化走出連南、融入灣區、走向世界。柔性引進人才在連南創建全國首個縣級圖片、視頻、音頻素材平臺“連影廣東”;舉辦“石泉3D”大地藝術人才創作活動,將石泉山打造成連南特色文化人才創作基地,以“3D藝術”繪就美麗百里瑤山。舉辦“瑤望灣區·才薈連南”中國畫、攝影藝術展活動,盤活原財政廳舊址為藝術展廳,展出許欽松等42位粵港澳名家作品,打造“歷史+人文”的文旅IP,吸引遠近游客參觀,引領文旅融合發展新潮流。發揮四個“國字號”代表(黨的二十大代表盤金生、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房奕玲、中國工會十八大代表房玉紅、團十九大代表房欣)及盤六斤、房四貴兩位“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員”等頭雁引領作用,打造名家工作室,以“名師帶徒”形式開展瑤鼓、瑤繡、瑤醫等非遺人才培訓,培育900多名鄉土專家、鄉村工匠。(中共連南瑤族自治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盧元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