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這為中醫藥的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此背景下,中醫藥教育應主動對接國家戰略,順應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發展趨勢,深化協同育人思想、秉承開放辦學理念、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全面提升中醫藥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服務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作為與人民生命健康、整體國民素質緊密相關的重要領域,中醫藥事業的高質量發展作用日益凸顯,對優秀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當前,我國中醫藥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雖已取得了長足進步,但總體看來依然存在不足,尤其是缺乏具有引領力、影響力的領軍人才。
新醫科建設對中醫藥人才自主培養提出新要求
樹立“大健康”教育“新理念”。中醫藥歷來以整體觀念為指導,融預防保健、疾病治療和康復養生為一體,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與由“以疾病治療為中心”向“以促進健康為中心”轉變的“大健康”理念異曲同工。應著力推進“大健康”教育“新理念”融入中醫藥教育各個環節和各個階段,培養復合型中醫藥人才,服務于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
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圍繞全周期全過程維護人民群眾健康需要,著力推進醫教研產融合發展的育人模式。深化醫教協同,推進以勝任力為導向的中醫藥教育教學改革,將院校教育與職業教育貫通結合。完善科教融合,以大團隊、大平臺、大項目支撐高質量中醫藥人才培養。推動產教融合,統籌推進中醫藥人才培養、產業與創新發展。
構建交叉融合的學科專業“新結構”。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布局服務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的中醫藥學科專業。強化中醫藥學的現代化發展,尊重醫藥學知識的完整性。推進中醫藥學科與理工科交叉融合,用現代技術解讀中醫藥學原理、推廣中醫藥應用。加強中醫藥學科與人文社會科學專業交叉融合,豐富中醫藥文化內涵,提升學生作為醫者的人文情懷。
提升中醫藥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的實踐路徑
醫教協同引領中醫藥自主人才培養。強化中醫藥學科專業建設,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的布局,從理念內容、方法技術、標準評價等方面改造升級現有中醫藥專業,布局建設緊缺專業,構建服務生命全周期的中醫藥學科專業體系。推進課程改革,整合優化中醫藥課程內容,開設學科前沿、交叉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等課程,培養學生服務健康全過程的知識能力素質。推動中醫學長學制教育改革,中醫學長學制教育模式應主動對接健康中國戰略、中醫藥發展戰略需求,注重多學科交叉和產教研用融合,加強人文素質、中醫思維訓練和臨床能力培養。注重中醫臨床能力提升,建立早跟師、早臨床學習制度,將師承教育貫穿臨床實踐教學全過程,推動畢業實習與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有機銜接,以臨床問題為導向,有效融通基礎教學、臨床課程與臨床實踐。
學科交叉融合支撐中醫藥自主人才培養。構建中醫藥學科多維結構,強化中醫藥和理、工、農、文等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創新,布局有重大發展前景和前沿研究特點的新興交叉學科和學科交叉方向,主動適應全球工業革命和生命科學革命新趨勢,整合多學科知識培養復合型中醫藥人才。強化學科交叉平臺建設,搭建跨學科交叉研究的交流平臺,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和中醫藥重大科學問題,不斷拓展外部合作,加強中醫藥原始創新研究,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深化產教融合育人。探索完善促進學科交叉融合的體制機制,以協同攻關項目為牽引,以突破學科邊界為目標,建立“虛實結合”的“矩陣式”學科組織結構。以一流學科建設為引領,激發學科內生動力,實現學科間的信息互通、資源共享與持續互動。
開放辦學助力中醫藥自主人才培養。推動校校、校院合作拓展優質辦學資源,依托高水平綜合性大學和科研院所的學科優勢,彌補中醫藥院校學科單一性的短板,以雙邊或多邊戰略聯盟方式,通過柔性結合或直接建立實體機構推動“中醫+”學科及專業的發展。依靠校地、校企合作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深度對接區域產業發展,建設校企聯合實驗室,聚焦多學科交叉的技術創新平臺建設和高端醫療裝備研發。依托聯合培養機制,引導企業投入,建設校企合作命運共同體。以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相關企業為主體聯合打造新型研發機構和產業園區,推動產教研用深度融合。通過國際交流合作拓展中醫藥教育,加快建立中醫藥教育國際標準體系,加大與國際組織、外國政府和地區以及高等學校之間的中醫藥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積極開辦海外中醫藥中心。進一步提高中醫藥教育服務質量,開發品牌教育產品,發揮教育在中醫藥對外交流與合作中的促進作用。
中醫藥學是最具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醫學學科,是中華文明的瑰寶。中醫藥教育應適應大健康時代需要,積極擁抱先進科學技術并與之交叉融合,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養水平,造就大批堪當民族復興重任,能夠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事業的時代新人。
(作者系北京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