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人的解放、人的需要、人的發展、人的自由和人的價值等人學問題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內生邏輯。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傳承發展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走出一條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從人學理論溯源、歷史發展脈絡、理論內涵和實踐路徑等維度闡析中國式現代化,有助于深刻認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對于中國共產黨在新征程上繼續重視人民力量、推動人民創造性實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 以人民為中心 人學理論 【中圖分類號】D602 【文獻標識碼】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人的解放、人的發展、人的價值、人的需要、人的自由等人學問題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內生邏輯。從人學理論溯源、歷史發展脈絡、理論內涵和實踐路徑等維度闡析中國式現代化,有助于深刻認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對于中國共產黨在新征程上繼續重視人民力量、推動人民創造性實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理論溯源
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從人的本質、人的需要和人的發展等方面系統地開展了關于人的問題的研究,形成了內涵豐富的人學理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理論源頭。
第一,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的理論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論基礎。馬克思明確指出:“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①這種自由自覺的活動的集中表現就是勞動,生產勞動是人作為類存在的本質,也是人自我表現、自我肯定的重要形式。“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②馬克思以人的經濟活動為基礎,把人放在歷史進程、社會生活、社會勞動中進行定位,肯定人的勞動和社會本質。人是社會關系的產物,這決定著人必須在與他人的聯系中生存,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第二,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需要的理論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論基礎。馬克思從歷史唯物主義出發,立足人的實踐活動與實踐基礎上的社會活動,強調人的需要是社會性的需要。馬克思認為,真正的社會聯系是“由于有了個人的需要和利己主義才出現的”,人的需要促使人進行生產活動,進而在生產活動中形成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即人在勞動的過程中創造出自己的社會聯系并產生自身的需要。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出發,人的需要通常反映出特定歷史階段的生產關系,且無法脫離特定歷史階段的生產力水平。因此,實現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必然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重視人的社會需要。
第三,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發展的理論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發展的理論是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范疇,把人的自我發展和進步當作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動因,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提供了價值指引。資本主義社會為人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但資本的統治也使人喪失了主體性,從國家到社會、從家庭到個人都會被異化,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被資本所阻礙。中國式現代化始終突出人的主體性,在理論與實踐上都與馬克思主義對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價值訴求相契合,為人類社會未來發展提供了價值指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本質上雖是作為維護封建統治階級地位的工具而出現,但其對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產生了久遠影響。周人從商朝的覆滅中認識到“天命靡常”(《大雅·文王》)、“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尚書·泰誓》),進而提出“敬德”才可以“保民”,開啟春秋戰國時期民本思想的先河。春秋時期,天下大亂、禮崩樂壞的現實動搖了人們對于神圣天道的崇拜,人的地位逐漸凸顯,君主開始認識到“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以“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為代表的民本思想源遠流長,已經成為中華文明的精神密碼,是中國式現代化強有力的文化支撐。
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馬克思指出:“歷史什么事情也沒有做……正是人,現實的、活生生的人在創造這一切,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③人的現代化,是現代化的政治、經濟、制度等在國家與社會中賴以長期發展并取得成功的先決條件,沒有人的現代化,就沒有社會的現代化,二者在動態發展的過程中相互促進、共同進步。一方面,社會的現代化為人的現代化創造根本條件和現實基礎。社會的現代化作為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內含物的現代化、制度的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三個層面。在漫長的現代化演進過程中,國家與社會憑借物的現代化與制度的現代化掌握了先進的科學技術、積累了豐富的物質財富、提供了新的思想觀念,為人的現代化營造了良好的環境,是實現人的現代化的根本前提。另一方面,人的現代化是社會的現代化的最終目標和根本標志。人是現代化的主體,是現代化活動的承擔者,現代化的科學技術、創新制度、高效管理等都要依賴且運用人的現代人格和現代品質。社會的現代化的出發點是為了人,其最終目的就是要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物和制度層面的現代化并不代表社會的現代化的真正實現,只有使人的現代化水平和社會生產狀況、社會現代化水平達到一致高度,才能實現真正的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論內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基于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明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征。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毛澤東同志指出:“認清中國社會的性質,就是說,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的根據。”我國基本國情和客觀實際就是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幅員遼闊、民族眾多、人口規模巨大,這既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的巨大優勢,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面臨的重大難題。在現代化發展初期,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充分發揮人口紅利的有利因素,用幾十年時間走完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但隨著人口紅利效應的相對弱化,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如何做到既堅持現代化發展的社會主義性質不變,又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果,打造惠及十四億多人口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成為當前我國面臨的全新問題。基于“人口規模巨大”的特征理解中國式現代化,意味著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人置于現代化發展的核心位置。可以說,中國式現代化就是要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從《周禮·天官冢宰·小宰》中的“以富邦國,以養萬民,以生百物”,到《禮記·禮運》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始終保有對共同富裕的美好期盼。在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清楚地認識到現代化與共同富裕之間的關系,提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幾十年來,從“基本解決溫飽”到“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直至“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執政目標的演進體現著我們黨始終不變的人民立場。現在,我們已經進入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共同富裕不僅是“富口袋”,更要“富腦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由內而外的富裕和充實,才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生動寫照。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在西方現代化的話語體系中,現代化發展往往被單純理解為物質文明的創造,單純追求經濟指標的增長,忽視精神文明的發展,這導致一些發達國家日益暴露出利己主義盛行、消費主義至上等缺陷。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語境與布局發展中,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發展的基礎,精神文明能為物質文明發展提供動力和支撐,兩者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從外部環境來看,伴隨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物質的快速充裕,全球范圍開始出現享樂主義、消費主義、拜金主義泛濫的現象,對此,我們黨在改革開放初期就提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在治國理政的實踐中始終保持著二者的平衡與協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最終價值將在人的行為和活動中得到體現,實現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致力于建設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恩格斯曾警醒世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④崇尚資本至上、經濟至上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掩藏現代化的協調性與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會導致人與自然之間失衡的惡劣后果。在充分汲取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我們黨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始終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這不僅凸顯了人與自然的共生關系,更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對馬克思主義“人化自然”的道義性、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整體觀以及“天道無為”的自然觀的堅守。
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和平發展是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的追求,是我國發展的鮮明特征。作為現代化的先行者,西方國家在現代化發展進程中,不加掩飾地推行殖民主義、霸權主義,通過戰爭、種族滅絕、奴隸制等手段積累現代化的原始資本。這種充滿血腥罪惡的傳統現代化道路給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帶來了深重苦難。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從苦難中走過來,深知和平的珍貴、發展的價值,始終把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視為自己的神圣職責。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充分體現了我國一以貫之的和平發展理念。中國式現代化以包容性態度追求與世界各國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將自身發展嵌入全球分工體系和價值循環中,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為人類社會進步注入互利性力量。
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實踐路徑
《易經·系辭》有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將“道”與“器”這一體兩面相結合,天地萬事萬物才能相通相成。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就要將“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器”,與“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道”相結合,為人類對現代化理論的探索作出新貢獻。
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是根本保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領導直接關系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運、最終成敗。黨的領導決定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性質,只有毫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中國式現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榮興盛;否則就會偏離航向、喪失靈魂,甚至犯顛覆性錯誤。”黨的領導凝聚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磅礴力量,是激發全體人民的主人翁精神、走好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根本保證。
首先,中國共產黨擁有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從瑞金的初步執政到延安的局部執政,再到新中國的全面執政,中國共產黨與時俱進,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總結出了黨執政要由人治轉向法治、由重經濟發展轉向踐行新發展理念、由社會管理轉向社會治理等科學執政理念。在黨的領導下,進一步深化對中國式現代化內涵和本質的認識,初步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使中國式現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學、更加可感可行。其次,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我們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從而獲得了排除一切艱難險阻的力量源泉。中國共產黨人以“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初心和使命,成功探索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帶領廣大人民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后,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制度優勢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回望世界歷史發展進程,國家只有創建并完善先進的制度體系,使之契合于本國國情和發展要求,才能憑借先進的制度優勢,為本國發展謀求紅利。綜上,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是走好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根本保證。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根本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成果,也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繼續,必須一以貫之進行下去。”首先,以民為本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黨領導下根據中國國情實行的社會主義,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其次,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重要價值取向。“不論處在什么發展水平上,制度都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領域充分發揮作用,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最后,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就要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鼓勵勤勞創新致富,促進社會財富和個人財富的積累,不斷提升全體人民的滿足感、幸福感和獲得感,這也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根本目標所在。
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根本目標。在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進步、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國與西方國家有著截然不同的道路目標。中國式現代化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根本目標。中國式現代化堅決防止兩極分化,促進共同富裕,實現社會和諧安定。
首先,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在馬克思預見的未來共產主義社會中,“生產將以所有人的富裕為目的”。按照社會主義公平與正義的原則來共同分享發展的成果,是自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人們關于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同志提出我國社會制度是推動國家走向“更富更強”的制度;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同志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將其作為為人民謀幸福的著力點,不斷夯實黨長期執政的基礎。其次,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富裕是各國現代化追求的目標,西方國家能夠解決經濟方面的富裕問題,但卻很難實現全面的、共同的富裕,更多的是少數人富裕、多數人貧窮、兩極分化嚴重的富裕。而我國的共同富裕強調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最后,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實現共同富裕,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才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這就要求廣大人民群眾增強“主人翁”意識,踐行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發展理念,在共建共享中實現共富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根本職責。現代化是世界各國的共同追求和全人類的共同事業,不同國家有不同的發展模式。西方國家的現代化在“串聯式”發展過程中逐漸衍生出殖民主義、霸權主義等;而我國的現代化在“并聯式”發展過程中選擇了推進經濟全球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道路。
首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馬克思主義共同體思想在新時代的最新理論體現。馬克思認為,人的解放和社會問題的解決只有建立一種不同于歷史上的共同體的新的聯合形式才能達到。基于此,他在對資本主義“虛幻的共同體”深刻批判的基礎上,提出了“自由人的聯合體”思想,指出這樣的聯合體才是“真正的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關注的也是整個人類社會的前途命運,因此“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可以被看成是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理論邏輯的自然延伸,傳承著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理論精髓”⑤。在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下的中國式現代化,自然地承擔起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歷史責任。其次,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維護人的生存自由的有效手段。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根本價值目標。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人的自由首先表現為人的生存自由。基于此,我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不移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中國式現代化始終堅持統籌“兩個大局”,兼顧好發展自身與造福世界,維護人的生存自由,實現了國家現代化與世界現代化的良性互動。最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從深刻批判到共生共贏的理論變革。馬克思批判資本主義私有制,但不主張拋棄資本主義創造的所有現代文明,而是肯定“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以一種制度代替另一種制度,不是以一種文明代替另一種文明,而是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不同歷史文化、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在國際事務中利益共生、權利共享、責任共擔,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約數。”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探尋資本主義世界的積極作用,從而實現國家間、制度間、文明間和人與自然間的共生共贏,在尊重、包容、理解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踏上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之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隨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斷提升,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中國式現代化也逐漸形成了從“物”到“人”再到“人民”的發展理路。探尋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價值取向,能夠平衡“物”與“人”之間的關系,深刻認識“人民”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
(作者為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湖北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蘇楠對本文亦有貢獻)
【注:本文系2022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研究”(項目編號:22ZDA006)和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社會主義本質與新時代共同富裕問題研究”(項目編號:22&ZD017)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6頁。
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5頁。
③《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5頁。
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98頁。
⑤王公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90頁。
⑥《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3頁。
責編/孫渴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