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保護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三大率先突破領域之一,是增進三地民生福祉的最直接體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十年來,三地生態環境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自覺肩負起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的職責使命,建機制、促轉型、強治理、抓重點、同攻堅,三地的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美麗宜居京津冀取得豐碩成果。
強化頂層設計 完善協同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著力加大對協同發展的推動,自覺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抱成團朝著頂層設計的目標一起做。”十年來,三地堅持從強化頂層設計、完善協同機制著手,京津冀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頂層設計“三分變一畝”、協同機制“抱團成一體”,奠定了“協”的基礎,形成了“同”的優勢。
規劃協同。圍繞大氣、水等重點領域,每年聯合制定實施區域大氣污染治理方案、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確保目標充分銜接、任務協同推進、措施同向同步。在三地的“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中,均設置推進京津冀綠色協同發展專章。2022年,簽訂《“十四五”時期京津冀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合作框架協議》,固化已有成熟機制,強化合作薄弱環節,形成污染防治全領域貫通、交界市縣全區域銜接的協同模式。2023年,生態環境部牽頭制定《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中長期規劃》,該規劃目前進入征求意見階段,將進一步強化京津冀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的頂層設計。
立法協同。加強生態環保法規建設,三地先后制訂、修訂《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大氣污染防治條例》《水污染防治條例》《土壤污染防治條例》等地方性法規。在制訂、修訂過程中,廣泛聽取意見,凝聚三方共識,每部法規均設置區域協同專章,從法規層面固化、強化聯建聯防聯治舉措。特別是針對機動車線性污染的特點,三地同步起草、同步修改、同步實施《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污染防治條例》,實現移動源區域協同管控,一處被查、三地受限。
標準協同。聚焦重點領域,緊密銜接、主動看齊,先后制訂、修訂生態環境標準90多項,為精準、科學、依法治污提供重要支撐。2022年,北京市出臺《“十四五”時期地方生態環境標準發展規劃》,建立“兩個層次、九個重點領域”的生態環境標準體系。2017年,聚焦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協同管控,天津市牽頭制定首個京津冀區域環保標準《建筑類涂料與膠粘劑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含量限值標準》。2022年,聯合發布《液氨貯存使用單位環境風險防控技術規范》,一同規范液氨貯存使用單位環境風險防范及環境隱患排查工作。2023年,三地又聯合編制《低碳出行碳減排量核算技術規范》,標準協同領域取得新突破。
執法協同。建立京津冀生態環境執法聯動工作機制,多次組織召開聯席會議,明確年度執法重點任務,推動執法結果和執法信息互認,規范執法用語,推進協同執法常態化、長效化。圍繞省市交界地帶,強化執法合作,京津冀毗鄰市(縣、區)簽訂生態環境保護聯合執法框架協議,建立“一地吹哨、三地響應”協同執法機制。強化聯合執法檢查,共同打擊跨區域、跨流域環境違法行為。
堅持綠色發展 推進協同轉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堅持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十年來,三地堅持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共同破解制約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根源性、結構性污染問題。
推進結構調整。聚焦產業、能源、交通等重點領域,協同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分類整治“散亂污”企業16.3萬余家,農村及城鎮地區散煤清潔能源改造近1580萬戶。北京疏解一般制造業企業約3000家,平原地區基本實現無煤化。截至2023年6月,北京累計推廣新能源汽車69.2萬輛。天津著力破解“鋼鐵圍城”,退出3家鋼鐵企業,平原地區散煤基本清零,天津港全面停止接收汽運煤,港口新能源、清潔能源和國三標準排放水平及以上機械占比達到70%以上,北疆港區C段集裝箱碼頭為全球首個“智慧零碳”碼頭。河北基本淘汰35蒸噸以下燃煤鍋爐,累計壓減退出煉鋼產能1.1億噸、水泥1.2億噸,大力開展鋼鐵等7個行業環保績效創A,截至2023年底,河北環保績效A級鋼鐵企業總數達35家。
落實“雙碳”戰略。推進低碳試點示范,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北京完善碳排放權交易制度,承建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管理和交易中心?;I辦2022年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期間,“用張北的風點亮北京的燈”,在奧運史上首次實現全部場館綠色電力全覆蓋。天津創新開展綠電碳排放核減,在重點企業開展碳交易,納入配額管理的145家企業全部完成2022年度碳配額清繳工作,實現履約率連續8年100%。成立全國首個“環??萍籍a業創新共同體”,助力京津冀區域傳統產業綠色低碳轉型。河北不斷深化降碳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改革,截至2023年8月底,累計編制降碳產品方法學和碳減排量核算方法學19個,推動完成降碳產品開發項目21個,核證總規模累計達到560多萬噸。
加強生態保護。持續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專項行動,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實施“三北”防護林、京津風沙源治理等一系列生態建設工程,區域生態系統穩定性顯著增強。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獲得“地球衛士獎”“土地生命獎”等榮譽稱號。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成立京津冀生物多樣性保護協同創新中心,北京雨燕恢復到近萬只,白洋淀野生鳥類增加到275種。成功創建多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京津冀區域良好生態格局逐漸形成,為美麗中國建設樹立樣板。
突出重點領域 推動協同治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處理好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的關系,“要堅持系統觀念,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對突出生態環境問題采取有力措施”。十年來,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霧霾、黑臭水體、固廢危廢等突出問題,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個“十條”,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藍天白云成為常態,綠水青山越來越美。
深化大氣污染協同治理。堅持大氣一體化治理,連續7年開展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聯合應對重污染天氣,藍天白云成為幸福底色,“APEC藍”“奧運藍”得到國際國內社會廣泛稱贊。北京持續深入實施“一微克”行動,堅持移動源、固定源兩手抓,施工、道路、裸地“三塵共治”,大氣治理被聯合國環境署評價為“北京奇跡”。天津堅持移動源、工業源、燃煤源、揚塵源、生活源五源同治,統籌運用法治、科技、市場、行政四種手段,深挖結構、工程、管理三類減排空間,積極探索治污減排的“天津模式”。河北按照“降總量、管夜間、控揚塵、削高值”攻堅路徑,所有設區市全部退出全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后十。
加強水生態環境聯保共治。堅持“三水統籌”,實施上下游、左右岸協同治理,基本消除劣V類水質,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大幅提升,獲評全國美麗河湖、美麗海灣優秀案例。簽訂實施官廳水庫、引灤入津、密云水庫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筑牢水源安全生態屏障。加強大運河、大清河、潮白河、薊運河、永定河等重點流域治理,聯合開展非法紅蟲打撈專項打擊行動、船舶污染防治“百日會戰”行動,協調解決蘆臺農場灌排站河流水質異常、潮白河飛地違建等突出問題,連續7年組織京津冀突發水污染事件聯合應急演練,設立“跨界河湖長”,合作開展“跨界河長”巡河“多走一公里”活動。
推進固廢危廢污染防治。京津冀晉蒙五省區市聯合簽訂《華北地區危險廢物聯防聯控聯治合作協議》,建立危險廢物跨省市轉移白名單制度,簡化行政審批程序。推進危險廢物管理信息互聯互通,實現數據共享,提高監管效率。推進危險廢物點對點定向利用試點工作,津冀分別建設區域性特殊危險廢物集中處置中心,實現一地建設、三地共享。北京綠盟再生資源產業基地、天津子牙循環經濟產業區、河北唐山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科技產業園、河北大無縫昌建再生資源利用產業基地等獲批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
(作者簡介:張弢,天津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京津冀生態協同專題工作組2023年輪值組長;史津,天津市生態環境局局長,京津冀生態協同專題工作組2023年輪值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