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成都市郫都區安靖街道以成都環城生態公園全面開放為契機,積極探索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路徑,致力于鄉村振興。目前,集體經濟的發展初見成效。
安靖街道沙灣村地處成都市環城生態區。2022年,成都環城生態公園全面開放,在安靖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的領導下,沙灣村以此為契機,依托良好的區位優勢、生態本底和川西林盤院落風貌,創新提出“綠道繡新村·沙灣村新農人”鄉村示范社區建設思路,堅持“黨建引領、黨員帶動、項目領跑、全員參與”的工作方法,通過激活閑置土地和公共空間,積極打造“新農人”景觀農田、文旅院落等,重點植入高品質餐飲、主題民宿、休閑運動等業態,大力發展“可感知、可體驗、可持續”的復合型消費,逐步打造綠道運動、文創、休閑與蜀繡文化相結合的公園式鄉村。
復耕復墾,向“爛木料”要土地
所有這些成果都來之不易。郫都區安靖街道曾是“爛木料”加工企業聚集的主要場地之一,聚集企業多達千余家,對空氣、土壤、水資源造成極大污染。2017年,在區委、區政府統一部署下,沙灣村“兩委”班子帶隊入村、入院、入戶動員宣講,村社干部、黨員帶頭拆除“爛木料”作坊等無證無照企業。短短3個月時間,取締關閉1000余家企業,騰退土地1000余畝。
隨后,沙灣村思考著騰退土地如何利用問題。2021年12月,沙灣村搶抓環城生態公園開放契機,劃定緊鄰環城生態公園6標段土地200余畝,聚力打造“新農人”景觀農田項目。
在發展集體經濟方面,打造“新農人”是最重要的工作。沙灣村“兩委”班子制定了“爛木料”騰退土地復耕復墾總體工作方案,明確產業發展思路、發展重點、空間結構,先后多次組織200余畝待復耕土地所在的9組、10組、11組召開院落壩壩會,積極宣傳土地“非農化、非糧化”政策,收集村民意見建議,廣泛凝聚思想共識,堅決杜絕農村土地撂荒和“非糧化”行為。
與此同時,村上細化明確耕地劃塊、土質改善、水系恢復等具體任務,出動挖掘機、雙橋車等大型機械設備20余臺開挖、平整土地,組織黨員干部、村民群眾200余人開展小石塊、鋸鋸藤人工清理。1個月的全力還耕、播種推動荒地變農田,守牢了耕地保護紅線和糧食安全底線。這期間,村上推進了完善基礎設施的工作,補齊農田水系,組織建設提灌站1個,鋪設無縫鋼管輸水管道400余米、污水管道200余米,建設排洪水渠2條,滿足農田灌溉需求,實現旱澇保收,保證農作物品質。
在打造“新農人”的過程中,沙灣村十分注重融入美學概念,打造“一村一品”示范樣板。一是依托環城生態公園“聚人”效應,提出“錦城綠道第一村”建設目標定位,聯系設計公司打造視覺品牌,通過因地制宜打造與綠道相配套的特色景觀和消費場景實現消費群體引流,推動形成“綠道+”消費格局。二是系統規劃設計。遵循傳統川西林盤“田、林、水、院”格局,融入美學概念和蜀繡文化,以環城生態公園為本底,打造“蠶蛹”主題創意公共空間,景觀農田周邊打造集休憩、餐飲、民宿、農墾體驗等消費功能于一體的“川西林盤聚落”。三是打造大田景觀。種植油菜、黑水稻等四季不同農作物繪就農田斑斕色彩,交錯設計打造蜿蜒的溪流、蔥郁的林木和“鄉村會客廳”“蜀繡棧道”“創意樹屋”、網紅座椅等公共休閑空間10余處,組織修建小型停車場1個、二級綠道2000余米、衛生間2個,安裝文創路燈80余盞,完成與環城生態公園(郫都段)無縫銜接,生動詮釋“詩意棲居、蜀風雅韻”的鵑城景觀。
在村委會的運作下,2021年4月,成都乘楊企業管理有限公司成立。該公司積極參與本區域新消費場景建設,打造“田悅火鍋”等網紅餐飲企業,推動沙灣村綠道產業體系建設。未來,成都乘楊企業管理有限公司將持續為鄉村振興事業發力,推動本區域特色餐飲、文化旅游、體育運動、農副產品開發、產業轉型升級等多個方面高質量發展。
凝心聚力,共建共享
堅持黨建引領,拓展“凝心聚力”黨建功能,這是沙灣村打造“新農人”十分難得的經驗。該村依托“新農人”景觀農田,增添外形精致、色彩亮麗的公益雕塑、宣傳標語等公益景觀小品。此外,打造“田語廉心”廉潔文化宣傳點位,積極推進廉潔文化進農村,依托農田草坪空地、休憩長廊等,融入環境風貌、美學空間,打造“廉潔文化樹”“廉創空間·風鈴走廊”、廉潔文化院落、拍照打卡點等點位,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純樸民風。
強化自治組織培育也是沙灣村的一個工作亮點。以“新農人”項目建設推進為契機,多次組織黨員、退役軍人開展“‘爛木料土地’還耕”“植綠護綠”等主題黨日活動,村黨員志愿服務隊、退役軍人志愿服務隊等自治組織得到發展壯大。
沙灣村在發展集體經濟的過程中,從一開始就用心于推動“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為此,沙灣村整合空間資源,騰退釋放老黨群服務中心等行政空間共1500平方米,用于植入消費場景;遵循市場化原則,以“村集體房屋入股+社會資本運營”的模式撬動服務產業發展,實現共建共享。
此外,該村大力推介招商,積極對接聯絡,引入高品質生態餐飲“田悅火鍋”“新農烤羊”,實行村企合作發展模式,以“保底+分紅”的方式參與社會資本共同運營,拓寬村集體收入來源。
在“新農人”景觀農田區域內,沙灣村組織開展“愛成都、迎大運”、“社區運動薈”迷你跑、“風箏節”、“音樂消夏·綠道親子露營燒烤”、“親子捉泥鰍”等特色體驗活動10余場,逐步探索打造鄉村旅游、親子郊游、體驗農業等多元化消費場景,推動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
沙灣村黨委書記、村民委員主任代亮表示,發展集體經濟絕不能走過去的老路,而必須創新工作方式。沙灣村致力于推進耕地良田共建共享,在景觀農田中劃定50畝,創新推出“我們的菜地”共享田園項目,按照“一人一畝”征集報名,以抽簽的形式確定50位認領人,負責對認領地塊進行栽種及施肥、除草等日常維護,形成耕地良田“共參與、共保護、共管理、共享受”格局。
必須要保障收獲成果可感可及也是沙灣村從一開始就確定的目標。2022年5月,第一季種植的油菜共收獲7000斤菜籽,榨得2000斤菜籽油。6月,自主設計“新農人”品牌菜籽油,舉辦第一季成果發布會,按照每戶一瓶將菜籽油分送至村民手中,共享農田收獲成果。
多措并舉,亮點頻出
在“新農人”項目的推進中,沙灣村的生態環境也有了顯著改善,由“污染村”變為“花園村”。此外,產業結構呈現了更優狀態。在清退“爛木料”生產加工為主的污染型低端產業的同時,激活閑置土地和公共空間,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村域內產業由單一的生產經營加工產業向“公園+”“綠道+”產業體系轉變。
在發展集體經濟的過程中,沙灣村做到了多措并舉、亮點頻出。該村打造焦家院子農商文旅綜合體項目“灣仔驛站”,使綠道、院落、農田、運動公園有機融合,實現游客引流,加快了焦家院子、盛家院子消費場景多元化的快速形成,提高了院落周邊村民的經濟收入,預計帶動周邊村民年人均收入增加1.5萬-2.3萬元。
通過辦賽事活動激活區域產業。 “村超”的成功舉辦為本區域產業發展帶來更多“人氣”,激活本區域布置規劃的相關業態,讓周邊產業實現自我“造血”,壯大集體經濟、帶動村民增收。2023年9月28日至10月7日,沙灣村共舉辦足球賽15場,觀看人數3000余人次,至今已接待各業余球隊比賽40余場次。在賽事舉辦期間,村上邀請村域本土餐飲企業、食品企業、服裝制作企業、蜀繡文創企業等在賽場周邊進行展銷,吸引游客、村民2000余人次參觀、購買,銷售額達30000余元。
如今的沙灣村已經實現了聚力蝶變,集體經濟有了質的提升。集體經濟的各個實體賦予了鄉村特別的色彩,正以一種奇跡般的力量書寫著鄉村振興的篇章。(譚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