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強調,要用好學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劑”,加強基礎學科培養能力,打破學科專業壁壘,對現有學科專業體系進行調整升級,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加快培養緊缺人才。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提出:“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人才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雙一流”農林高校要胸懷“國之大者”,積極推進新農科建設,加快培育創新型農林人才,更好地服務農業強國建設。
自主培育創新型農林人才的重要途徑
2019年,教育部、科技部等13個部門聯合啟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要求全面推進新農科建設。之后,“安吉共識”“北大倉行動”“北京指南”相繼發布,對新農科建設作出全面部署。新農科作為新形勢下對傳統農科建設和農林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對培育創新型農林人才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人才培養是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人才培養水平是衡量高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標準。當前我國“三農”工作的重心轉移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上來,對農業科技創新的需求顯著增強,對創新型農林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
以耕讀教育厚植“三農”情懷。立德樹人是一個整體。創新型農林人才不僅專業上要拔尖,更要具有堅定理想信念、高度社會責任感和深厚“三農”情懷。新農科建設的人才培養目標,就是“培養知農愛農新型人才”。耕讀教育踐行“亦耕亦讀”,是傳承耕讀文明的重要抓手,對提升學生學農知農愛農素養和專業實踐能力意義重大。要加強和改進耕讀教育,深度挖掘提煉耕讀教育元素,拓展耕讀教育內涵與外延,推進“大國三農”“耕讀中國”“生態中國”等農林特色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全面深化農林學子的“三農”價值塑造和“三農”情懷教育,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為心系三農、情牽三農的創新型農林人才。
以交叉融合優化知識結構。人類知識與技術的產出進入了新時代,交叉融合、滲透創新成為新的方式與特征。“新農科”的“新”關鍵在于知識體系的“新”,重點在于培養既具備扎實基礎知識,又具備跨學科知識結構、思維能力和綜合素養,同時具備分析和解決復雜性農業農村發展問題能力的“T”型知識結構人才。對此,新時代高等農業教育要打破學科壁壘,用好學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劑”,按照產業需求調整優化專業結構,讓農業科技與現代生命科學技術、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發展,同時加快布局建設一批具有適應性、引領性的新農科專業,拓展人才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提升綜合素養。
以科教協同提升創新能力。科教協同是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徑,其核心是基于高等學校與科研院所和企業科技創新體系之間相互支持的互動性和互補性,建立協同培養機制,將豐富的科研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源,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科學精神和創造能力。新農科建設不僅是專業的交叉融合,也是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借助涉農科研單位與涉農高校的全面深入協作,有效匯聚創新要素,將優質科研資源與人才培養過程整合起來,發揮學科、平臺、項目和團隊在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引領、依托和紐帶作用,在濃厚研究氛圍中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科研素養。
進一步提升創新型農林人才培育成效
“雙一流”農林院校是強農興農的“國之重器”,要加快推進新農科建設,從學科專業、課程體系、培養模式等方面進行改革,不斷提升育人成效。
優化涉農學科專業布局,打造“農業+”學科專業新結構。學科專業是人才培養的基礎和載體,學科專業布局和水平決定著人才培養的能力和水平。目前多數農林院校的學科專業建設一定程度上還存在口徑狹窄、培養知識體系單一、培養方式落后等問題。因此,我們要深化農林學科專業供給側改革,打破學科壁壘,加快專業的調整、優化、升級與新建,增強學科專業設置的前瞻性、適應性和針對性。尤其要注重聚焦農業“卡脖子”的核心技術攻關方向,面向未來農業發展重點領域,布局建設一批新興涉農專業,推進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與工程技術對傳統農科專業的改造提升,力促農工、農理、農文深度交叉融合,打造以農為核心的“農業+”學科專業新結構。
構建“大國三農”課程體系,健全“愛農+”專業教育新機制。培養具有“大國三農”情懷的卓越農林人才,是“雙一流”農林院校新農科建設的重中之重。然而,受傳統農科課程體系的影響,重專業知識傳授輕通識教育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這就要求“雙一流”農林院校進一步增強跨界融合意識,提升系統化培養思維,強化“大國三農”課程體系建設,有針對性地開設中國農業文明等農業特色核心通識課程,著力解決“愛農”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割裂問題。同時,推進“愛農”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探索改革健全科研實踐和創新實踐體系,著力打造涉農課程思政“金課”和“知農愛農”勞動實踐品牌,從根本上增強大學生跨領域知識融通能力、人文素養與創新創業實踐能力。
推動教育科研資源整合,構建“高校+”協同育人新體系。創新型農林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有效整合各類育人資源,發揮協同育人功效。“雙一流”農林院校要跳出人才培養的“小圈子”,主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循環”,構建創新型農林人才培養的共同體。完善科產教協同育人機制,積極探索構建與農業科研院所、地方政府、行業企業等多主體共建、共管、共享、共贏的協同育人平臺,打造一批產學研合作協同育人項目,推動創新鏈、人才培養鏈、產業鏈的深度融合。同時,積極推進國際合作育人,加強與世界一流大學、科研機構及國際組織的深度合作,探索建立“涉農專業+多語”人才培養體系,推動涉農高校學科建設和國際化高層次人才培養。
穩住農業“壓艙石”,破解“卡脖子”風險,迫切需要加快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雙一流”農林高校作為農林創新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必須主動作為,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頂尖農業科技人才,為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作者系華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