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搞好新時代的鄉村振興,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用文化引領鄉村綜合體建設是一個可行的方式和途徑。針對目前鄉村文化建設現狀,通過具體案例分析,本文認為,鄉村綜合體建設需要充分認識中華文明和中國文化特色,要善于用現代文明理念激活傳統鄉村文化因子,促進鄉村社會的和諧穩定,推動鄉村與城市的共享發展。
關鍵詞:鄉村綜合體 文化引領 共享發展
【中圖分類號】S-9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這為新時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指引了方向。費孝通先生曾指出:“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1]搞好新時代的鄉村振興,要充分認識中國文化的內陸性農耕文明屬性,把握鄉村文化的鄉土性質,在促進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中,建設好新時代的鄉村綜合體,傳承和弘揚中國文化優良傳統,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鄉村是中華文明、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呈現形態。內陸性農耕文明屬性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以及對于世界的認知及其思維方式,形成了鄉村文化特定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鄉村、鄉鎮、鄉村文化、鄉村文明,是中華文明、中國文化的重要內涵,是基因密碼,是人文內核,是母體文化,涵育和培植了中華文明、中國文化的優秀因子,影響和規約著中國社會的發展。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對此作了詳盡的分析和論述。然而,眾所周知,現代化的發展進程,打破了鄉村原有的自我供給、自我循壞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態,鄉村文明和文化發展也在不同程度上遭遇沖擊,并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傳統鄉村文明和文化的失落及其社會秩序的失范。根據鄉村作為中國社會的基礎性組織結構,以及具有類群性和關聯性的地域文化特點,在新時代推動鄉村振興,搞好鄉村綜合體建設,應充分認識到鄉村文明和文化在維系與推動中國社會發展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要善于通過文化的引領,促進鄉村社會和諧穩定,提升鄉村發展的品質。
以文化審視鄉村綜合體建設態勢
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我國鄉村綜合體建設開始進入一個新發展階段。相關數據顯示,不少地方政府根據文件提出的“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通過農業綜合開發、農村綜合改革轉移支付等渠道開展試點示范”的精神,因地制宜地開始了鄉村綜合體建設,打造“田園綜合體”“風情鄉村、鄉鎮”和“特色鄉村、鄉鎮”等,開創了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為一體的、富有地域特色的鄉村綜合體建設高潮。
據筆者的走訪調查,目前的鄉村綜合體建設大都側重于以鄉村旅游、休閑為導向,進行土地綜合開發利用,并在此基礎上附加一些多功能、多業態、多效益的項目開發,力圖以發展鄉村文旅,提升土地價值,聚焦目標市場,推動相關的衍生產業開發,特點是“小規模化”“組團化”和“生態化”,采用宜聚則聚、宜散則散的做法,多以50戶左右為小組團,總規模以100戶至300戶左右為宜,一般不超過500戶進行組團布局。在當中,注重保護鄉村自然生態,保留傳統鄉村的自然村落、原生態文化及其它的物化形態,使鄉村的自然生態和人文風景相匹配。在建設中也多采用微化景觀來營造鄉村風貌,如微田園、微景觀、微道路等,避免城市化的大草坪、大綠地做法,盡量留住原居民,保留鄉村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場景。
在這方面,浙江省打造的“特色小鎮”“風情小鎮”等鄉村綜合體建設,值得借鑒。其特點是采用“以點帶面”的做法,并不以單一的行政區鎮,或產業園區來進行綜合體建設,而是在突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中,結合數字經濟發展態勢,融合相關的創新、創業發展平臺,著力打造新型的鄉村綜合體。如杭州的“特色小鎮”建設,打造的就是“具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游功能、社區特征融合疊加的發展載體”型的綜合體,目標是建設“同業企業協同創新、合作共贏的企業社區和空間邊界明確的創新創業平臺”。像余杭區的“夢想小鎮”建設,就強調要順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浪潮和“互聯網+”等數字經濟的發展機遇,建設夢想小鎮,打造以“眾創空間”為新樣板的特色小鎮,培育數字經濟新的生長點和增長點,建設世界級互聯網創業高地。在堅持“有核無邊”的空間布局和“資智融合”的建設與發展中,重點發展以“互聯網創業”和“天使基金”為代表的數字經濟兩大產業門類,同時又注重文化產業、文旅休閑兩大產業功能的疊加,形成目前的互聯網村、天使村和創業集市等三個先導區塊,先后共有眾多建筑體建成投入使用,一支以“海歸系”“阿里系”“浙大系”“浙商系”為代表的創新、創業“新四軍”不斷集結,一個以“市場化、專業化、集成化、網絡化”的“眾創社區”型的新綜合體開始建成,并發揮出積極的經濟和社會效應。
縱觀全國鄉村綜合體建設態勢,各地都比較注重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方式來大力開展建設活動。例如,在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區的陽山鎮,開始建設的“無錫田園東方”鄉村綜合體就頗具規模和特色。又如,湖南省永州市道縣的鄉村綜合體建設,選擇極具地域特色的蔣莫村,以打造“湘南最美的隱居山莊”為目的,采用文旅開發方式進行新型“小城鎮綜合體”(也是新農村綜合體)建設,也相當有特色。此外,還有一些省份也是非常注重結合當地的特色資源,邀請有文旅資質的產業集團來當地進行鄉村綜合體建設和產業開發。
通過上述案例分析,人們不難發現,現有不同類型的綜合體建設,不論其名稱有如何不同,作為實體建設的鄉村綜合體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比較注重其經濟功能及其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效應,特別是在文旅的杠桿作用下,多是再外加一些其他功能的附加建設,形成以經濟發展為主導的綜合體建設模式。當然,從當前社會發展上來看,結合不同區域發展的不同情況,探索不同類型的鄉村綜合體建設發展模式,是有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是,以可持續發展的價值理念來審視,也不難發現,如果鄉村綜合體只是單一地采用以經濟發展為主導,最多只是把文化看作是融入其中的一種功能,這種發展理念和模式是存在一定弊端的,甚至是不可持續的。因為,文化是綜合體建設的內核和指導思想,不應是單純的融入、移植,更不是附加進去的,而應是綜合體的靈魂。只有真正地培育出具有歷史繼承性和時代發展性的鄉村文化,也即培育獨特的新時代鄉村綜合體文化,方能使鄉村振興及其與此相關的鄉村綜合體建設,保持可持續發展,使之持久地發揮出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多重效應。
以文化提升鄉村綜合體建設品質
目前,鄉村文化建設雖然還受諸多因素的困擾,但深究其本源,主要還是傳統文化、文明與現代文化、文明的碰撞所致,是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的鄉村發展理念、模式和路徑不同的沖突所致。社會學家威廉·奧格本在論述文化變遷和發展時,曾提出“文化墮距”(culture lag)理論,他認為在社會發展和文化變遷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部分落后于其他部分而呈現出社會文化發展的滯后現象,而要消除這種現象,就必須要進行新的文化整合,以促進文化體系內的各部分、各分支機構和各種不同類型的元素,在功能上能夠進行有機地融合與互補。換言之,也即要用先進文化消除落后文化的影響,引領社會組織結構進行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因此,在新時代鄉村綜合體的建設中,如何通過文化引領搞好鄉村文化建設,提升鄉村振興品質,找到與新時代發展相適應的建設模式、方法和路徑,這是需要認真考慮的。
有別于城市綜合體建設,鄉村綜合體建設不應是簡單地拆違改建,而是要在尊重鄉村原生態,包括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和諧一致的文化理念引導下,強調以人居為主體,實行村區合一,以現代文明理念和方式開展鄉村文化建設,走與城市共享發展的道路。據筆者實地走訪調查發現,從現狀上來看,一些經濟發達區域的鄉村綜合體建設比較有成效,而一些經濟欠發達區域的鄉村綜合體建設則相對滯后。同時,即便是一些經濟發達區域的鄉村綜合體建設,也還存在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尤其是在文化建設方面。目前,通常是采用建文化室、圖書室,或文化禮堂,外加建一些體育健身設施,美化周邊環境的做法。當然,就目前的建設狀況而言,這也都是必要的。不過,通過實地考察發現,目前所建的鄉村公共文化(包括體育)設施,還較多地存在形式大于內容的問題,真正發揮的作用還不夠充分,這需要引起高度關注。
如何提升鄉村綜合體建設的功能、效應和品質?依據鄉村文明和文化特點,筆者認為,應注重在文化的引領下,充分地認識到鄉村文化的特性,把握鄉村文明的特質。眾所周知,鄉村文明和文化保存了序列較為完整的中華文化基因,體現了比較系統的中國文化譜系。對不論身居何地的華夏兒女來說,鄉村文明和文化就是一種濃濃的鄉愁,是維系中華民族的情感紐帶和精神家園。在文化的層面上,特別是在鄉村文化層面上,華夏兒女都可以找到文化的共同話語,形成共識,產生共鳴。“還鄉,使故土成為親近本源之處。”[2]的確,在新時代振興鄉村,以文化的引領建設鄉村綜合體,在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是對中華文明、中國文化精神的一種堅守和創新。具體地說,也就要使鄉村作為中華文明之源,中國文化之“根”而被留住,并非只是簡單地回到過去,簡單地恢復原樣原貌。文化是鄉村的精髓所在,沒有文化的鄉村,所建設的鄉村綜合體也將是一具沒有靈魂的軀殼。筆者注意到,近些年來,鄉村文化建設再次引起全社會關注,許多文化人、藝術家、企業家等紛紛到鄉村去,采用各種方式建設新型的鄉村綜合體,再造鄉村原生態景觀,再現鄉村生活場景,提高了鄉村發展品質,展現出新時代鄉村文化的豐富多彩。
據相關報道,北京元典美術館曾舉行了一場題為“鄉建在中國:碧山&許村”的展覽,通過大量文字和圖片,介紹了我國一南一北兩個藝術鄉村綜合體建設的精彩案例,凸顯出用文化引領的理念,以藝術方式改造鄉村,打造了新型鄉村綜合體的成功典范。
前者為碧山,是安徽省黟縣碧陽鎮的一個鄉村,2013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古村落名錄。藝術家歐寧和左靖響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號召,發起了建設新型鄉村綜合體的“碧山計劃”。他們注重發掘徽州豐富的自然資源、鄉村建筑資源和歷史人文資源,在碧山村創建“碧山共同體”,選擇讓藝術家居駐鄉村創作的方式,以實際行動參與鄉村文化建設;后者為許村,是山西省晉中市和順縣松煙鎮的一個鄉村。2007年,廣東工業大學渠巖教授團隊在此啟動了“許村計劃”。他廣邀全國各地的藝術家,特別是畫家來許村旅居、采風、作畫,進行藝術創作,并由此打造出一個完整的美術產業鏈,形成了以藝術方式建設新型鄉村綜合體的“許村模式”。
上述采用藝術方式建設鄉村綜合體案例說明,以文化提升鄉村綜合體建設品質,是一個非常值得借鑒的思路和方式,其核心是要注重文化的恢復、傳承、再造和創新,特別是對鄉村文化傳統進行創造性轉化,賦予鄉村以新的發展動力。盡管各地的情況不同,并不能簡單地照搬,但以文化提升鄉村綜合體建設品質的思路,真正目的是讓“鄉愁”落在實處,展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時也展示出中華文明、中國文化和中國式現代化的無限魅力。
以文化推動鄉村綜合體創新發展
用文化理念推動新時代的鄉村振興,用文化引領搞好鄉村綜合體建設和創新發展,應走一條與城市共享發展之路。歷史學家劉易斯·芒福德曾把城市比喻成一個“磁體——容器”,[3]認為推動城市發展的真正動力是“磁體”所聚集的人的精神力量,也即是文化的力量,它讓城市成為一個“容器”,有自身獨特的空間場域,不僅為城市發展增添創造、創新的動力,同時也為城市及其所輻射的城市組團,特別是周邊的城鎮、鄉村的發展帶來新的活力,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源支持,特別是包括城市先進文化資源的支持,為鄉村發展帶來新觀念和新思路。新時代的鄉村綜合體建設,應注重與城市共享資源、共享發展,要善于借用城市發展的現代理念,通過文化的引領和整合形成鄉村綜合體自身獨特“磁體—容器”的文化功能,與城市發展相對應、對接,從而吸引和聚集不同類別的人群,特別是吸引和聚集城市人來鄉村旅居、創業,形成認識鄉村生活,體驗鄉村文化的共同理念,大家一起攜手,共同建設美好家園。歸納起來,具體思路和方式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要不斷更新觀念,明確指導思想,創新鄉村綜合體的管理體制,注重對鄉村傳統文化和文明因子的現代性、創造性和創新性的轉化,確立尊重鄉村歷史和文化傳統的認識觀念,傳承鄉村優秀文化傳統,不斷增強鄉村文化活力,要自始至終將文化引領貫穿在鄉村綜合體建設的各個環節,整體性和系統性地規劃好鄉村綜合體建設,而不只是將文化單純地看作是其中一項附加內容。在這個基礎上,要注重改善鄉村人口的構成,提升人口的文化素質,制定提升鄉村生活質量的指標體系,注重在鄉村空間布局和建筑景觀中突出鄉村人文風情和文化品格,優化鄉村社會結構,強調制度化建設,完善文化基礎設施,提供鄉村公共文化產品,以構建完整性的鄉村文化體系為著力點,按照一體化的要求統籌謀劃,穩步推進鄉村綜合體的經濟、社會、文化等各項事業的發展,制定與城市文化的互補性、共享性發展的規劃,在充分尊重鄉村文化特性的基礎上,自覺地接受城市功能的輻射和城市文化的影響。
其次,要注重修復鄉村文明和文化的生態系統,促進鄉村社會的自然與人文的協調和諧發展,發掘鄉村文明和文化與現代化發展相對應、相適應的元素,把鄉村文化作為鄉村綜合體建設的重要內容和有機構成部分,形成與全社會文化共享發展的態勢和格局。換言之,也即要把鄉村綜合體文化建設納入現代化發展進程中來進行全盤考察和規劃,注重把鄉村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和生態的建設納入鄉村振興的統籌范圍,形成鄉村一體化發展思路,做到尊重傳統,尊重歷史,尊重文化,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培育鄉村發展的內生機制和新的成長點,形成與城市發展的共建共享合力,不斷提升鄉村生活質量和文化品質,增進人民群眾的生活福祉,提高鄉村現代文明程度,做到像魯迅先生所說的那樣:“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內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4]以使整個鄉村綜合體建設和發展始終都充滿著中國優秀文化的活力。
再次,要注重將頂層設計與鄉村發展的實際相結合,理順鄉村綜合體的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切實轉變工作方式方法,建立一套系統有效的鄉村綜合體文明制度、文化活動效果評估指標和體系,制定一套合理的運營機制。實踐證明,單一地靠傳統鄉村管理運行機制,是無法保證鄉村綜合體的可持續發展的,也不能真正地使鄉村文明、文化得以在新時代再創輝煌。文明的延續,文化的發展,都有著自身的內在規律。傳統振興鄉村的路子之所以出現一些“瓶頸”問題,可以說是在發展思路上缺乏新的認識,新的觀念,采取單一的“幫、扶、送”的做法,其實都只能是“蜻蜓點水”,甚至是“隔靴搔癢”,不能真正解決發展中的難題。在新時代建設鄉村綜合體,注重文化引領和提升的目的,則是為了更好地促進鄉村文明和鄉村文化發展的有機更新,營造出濃厚的創新發展氛圍,通過對不同類型的鄉村綜合體建設進行個性化設計,制訂個性化改造方案,走出一條新的鄉村振興路子。目前,各地在注重發展鄉村文化產業和文化休閑旅游的同時,更加注重與城市文化發展相對應、對接,由此形成良性的互動和互補,實行融合式發展,通過先進文化引導而不斷提升鄉村綜合體建設品質,讓黨和國家的富農、富鄉政策,不斷釋放出紅利,并具有強大的“自我造血”機制。
最后,要結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打造“美麗鄉村”的活動,建設有“鄉韻”“鄉味”“鄉愁”的優秀農耕文化基因和特色的鄉村綜合體。在農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基礎上生成的鄉村文明和鄉村文化,常常是通過豐富多彩的鄉村民俗文化展現出來的。在這方面,要注重鄉村民俗和風土人情的文化挖掘和人文提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打造“別樣風采”和“獨特韻味”的鄉村人文精神,守住文化的“根”和“脈”,使新時代的鄉村綜合體建設,既有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美麗鄉村”“美”的內涵,也更加具有深厚的中國文化的內涵和文明風采。
【本文作者為浙江大學文學院教授】
注釋
[1]費孝通:《鄉土中國》,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1頁。
[2][德]海德格爾著、郜元寶譯:《人,詩意地安居》,上海:遠東出版社,1995年版,第90頁。
[3][美]劉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嶺譯:《城市發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年版,第106頁。
[4]魯迅:《文化偏至論》,《魯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57頁。
責編:王 克/美編:王嘉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