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航天三江四部黨委(以下簡稱四部黨委)堅決落實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黨組和航天三江黨委要求,以“開放、融合、共贏”理念積極拓展黨建“朋友圈”,圍繞“四個建在”推動黨建共建邁上新臺階、科技創新取得新成就,以實際行動推動高質量發展。
以開放為引領,拓寬創新路徑。堅持把黨建共建作為推進黨建與中心工作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徑,積極推動“三全管理”模式,互聯互通發揮共建最大效能。
全方位統籌明確共建方向。持續把黨建共建作為重點工作推進,明確“1+4”工作思路和要求,以“高水平共建實現高質量發展”為目標,著力圍繞“建在科研生產一線上、建在攻堅克難痛點上、建在人才培養路徑上、建在職工群眾期盼上”,推動共建工作有特色有亮點有實效。全過程跟蹤突出共建實效。充分發揮黨支部主體作用,專項制定年度黨建共建推進任務書,支部書記任第一責任人,確保年度任務有力有序推進。黨委領導“掛帥”組建共建指導小組,黨群、人事等部門負責人擔任主要成員,全程參與指導工作,實現黨建共建從做好到做優做強的躍級。全覆蓋推進發揮共建優勢。兩年來,四部黨委牽引20個黨支部參與黨建共建,與60余家單位(支部)簽署共建協議,在科技創新、技術攻關、人才培養、文化相融等方面屢獲突破。
以融合為關鍵,建強創新載體。堅持發揮總體設計部龍頭牽引作用,輻射上下游單位組成共建聯盟,匯聚優勢資源,搭建創新平臺,賦能產業鏈創新鏈發展。
聚焦戰略發展,提升服務發展大局能力。積極同基地技術室、國防科研院所等開展黨支部共建交流,以技術研討、業務交流、專題培訓等方式,分析裝備發展趨勢,明確未來研究方向。瞄準前沿所需,與高校聯合組建實驗室,持續開展軍事智能、信息技術等深藍領域研究。聚焦實戰應用,提升科技創新攻關能力。“打包”組建四部共建聯合體,加強“卡脖子”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引領技術發展。勇于探索基礎研究“無人區”,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高校聯合申報國防科技領域基金項目,對重點項目的技術問題協作攻關。聚焦人才強國,提升學習賦能業務能力。選送四部優秀青年設計師到專業研究院所深度鍛煉,夯實專業基礎。選拔優秀教師學生參與四部項目研制,健全優質培訓資源、培訓師資、實訓設施設備的共享機制。
以共贏為紐帶,豐富創新成果。自覺在建設航天強國事業中挑大梁、擔重任,充分發揮共建“國家隊”作用,為科技創新提供有力支撐。
創新成果持續產出。加強與高校院所、協作配套單位等深度合作,推進產學研一體發展。集思廣益孕育重大科研項目,以新設計理念、新技術途徑“領航”裝備發展。在先進動力、防熱材料、軍事智能等領域大膽提出新概念新思路,攻克“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十余項,創新廣度精度深度顯著增強,裝備性能大幅提升。創新人才能力倍增。充分發揮共建平臺優勢培養創新型人才,打破組織邊界,集聚形成創新攻關“雁陣格局”。助力設計師創新能力、管理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全面提升,從單一總體設計逐步轉變為基礎專業扎實、工藝流程清晰、技術環節到位的復合型人才。前移引才“關口”,在與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共建過程中發現人才,提前鎖定優秀生源。創新發展活力澎湃。打通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的通道,跨區域、大協作、高強度的創新基地初具規模,先進飛行器制造“試驗田”為一流裝備建設提供“硬支撐”。深耕體系研究、大數據等前沿領域,組建研討小組,圍繞專項任務交流研討,搭建綜合數據交換平臺、知識服務平臺、需求管理系統等,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數據支撐。
四部黨委將全面準確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切實把主題教育成效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同頻共振凝聚合力,攜手共贏共謀發展,以高質量黨建共建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航天三江四部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