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標志是促進區域特色經濟發展的有效載體,也是推進鄉村振興的有力支撐。陽澄湖大閘蟹、陽山水蜜桃、宜興紫砂、盱眙龍蝦……“魚米之鄉”江蘇擁有豐富的地理標志資源,如何以地理標志產品為抓手,發揮地域特色和文化價值,做好“土特產”文章?如何將地理標志產品打造為區域發展的金名片,有效推動經濟發展?記者選取了江蘇部分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就如何推進高水平保護、高質量發展,進行了樣本調查。
連云港海州的板浦滴醋,無錫惠山的陽山水蜜桃,南通如東的狼山雞,蘇州常熟的黃金小玉米,還有南京云錦、鎮江香醋、宜興紫砂、盱眙龍蝦……江蘇擁有大量的地理標志資源。
“一瓶醋、一個桃、一只雞、一杯茶”,在這些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地理標志產品背后,濃縮著一方水土的資源優勢,凝聚著一方百姓的勤勞汗水。截至目前,江蘇省經過國家批準的地理標志產品和商標超過400件,總量位居全國前列,地理標志產品年產值超過2000億元,帶動就業人口超過1500萬人。
保護傳承是基礎
一方水土,一方地產。來到黃海之濱的江蘇連云港,少不了要嘗嘗美味的海鮮,醋的加入會讓海鮮的口感更上一個層次。在連云港,“寧可一日無肉,不可一日無醋”,而當地人鐘愛的醋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海州板浦滴醋。
9月中旬,記者走訪了板浦滴醋的釀造地——連云港海州區汪恕有滴醋廠。古色古香的廠區內擺滿了制醋陶甕,輕輕抬蓋,琥珀色、紅棕色的醋汁晶瑩剔透,撲鼻而來的醋香在空氣中彌漫。
“清代學者袁枚在《隨園食單》一書中就盛贊‘板浦醋為第一’,烹飪時,只需數滴,便可使菜肴酸中透出綿香,故稱為‘滴醋’。”汪恕有滴醋廠廠長汪宗遂是板浦滴醋的第十一代傳承人,他告訴記者,板浦滴醋傳承了340多年,雖然經過多次技改和擴建,但制曲、酒精發酵、醋酸發酵、淋醋、陳釀等核心技藝至今依然沿用第一代創始人的傳統手工釀制技藝,保證了地理標志產品的本真性和完整性傳承。
走進制醋車間,板浦滴醋采用傳統的固態發酵方法,以優質高粱為主要原料,以中高溫大曲為糖化發酵劑,加入適量的麩皮、面粉、大麥等輔料,經拌水、蒸飯、加曲、封缸、轉缸、滴放等20多道工序,歷時近2個月時間精心釀制出醋,再經過3個月左右時間的后熟發酵,佳品方成。
除了秉承傳統工藝做法,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的傳承發展,也離不開政府、行業協會等部門的“保駕護航”。
“為了更好推動板浦滴醋保護發展,連云港海州區專門組建了板浦滴醋地理標志保護管理委員會,擬定和實施板浦滴醋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管理的規劃和計劃。”連云港市海州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副局長金同志告訴記者,相關主管部門在強化對板浦滴醋產品質量、標志標簽、包裝和市場管理的同時,還加大對假冒板浦滴醋地理標志產品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通過保護地理標志產品的各類資源,延續其生命力和發展活力。
與眾多產茶大省的碧螺春相比,蘇州的洞庭山碧螺春之所以能獨占鰲頭,“種”是關鍵。
千余年來,茶農在與碧螺春的世代相處中達成“默契”,選育形成的種質資源——洞庭山群體小葉種茶樹,所含的氨基酸、兒茶素、茶多酚等綠茶品質理化指標都很適宜。
為了保護好蘇州碧螺春老樹種這一珍貴財富,蘇州市吳中區對當地百年以上的老茶樹實行專人養護、重點保護,并著手調查茶樹生物學性狀,掛牌建檔、跟蹤觀察,努力推進洞庭山碧螺春原產地茶樹品種的良種化和標準化。蘇州市專門出臺了《蘇州市洞庭山碧螺春茶保護條例》,在當地首次對名優地產進行立法,對洞庭山碧螺春茶的品種保護以及保護原生態茶果復合系統等作出新的探索,努力將碧螺春的“根”留住。
為了推動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的保護傳承,江蘇在全國率先設立了地理標志保護和促進項目,累計投入資金3400多萬元,遴選支持13個地方政府、15個行業協會承擔項目,聚焦地理標志優質資源,完善工作體系、開展規范管理、強化宣傳推廣、推動產業融合,有力推動地方特色產業發展。
據統計,江蘇省參與該項目的地理標志產品年銷售額比項目實施前平均增長約15.8%,營業利潤平均增長約21.7%,推動地理標志產品實現可持續發展。
科技賦能是關鍵
記者調查時發現,在地理標志產品發展過程中,科技賦能產業化發展是關鍵環節。
在江蘇無錫惠山區陽山鎮,每到盛夏時節,芳香四溢的水蜜桃就掛滿枝頭。在今年的收獲期,陽山鎮果多多水蜜桃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吳曉波格外高興。
“樹種更新基本實現全覆蓋,新品種霞暉5號的效果也在逐步顯現,桃果上市更早、產量更高、品質更好,通過采用新品種、新技術和新裝備,今年水蜜桃迎來了一個豐收年。”吳曉波介紹,在種植模式上采用了寬行密植種植模式,有利于機械化改造,正在逐步實現水蜜桃耕地、植保、施肥等勞動環節的“機器換人”。此外,通過直播帶貨拓展了線上銷售市場,水蜜桃產量和收益逐年增長,今年她經營的33畝桃林收入將超過200萬元。
水蜜桃不易保存,要賣得更遠,必須盡力提高運輸效率,快速分揀包裝是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在陽山水蜜桃分揀包裝過程中,記者也看到了科技賦能的影子。
在無錫太湖陽山水蜜桃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的流水線上,每一個水蜜桃都要經過呵福式分選機進行視覺檢測和內部品質檢測,然后根據鮮果大小、重量、圓整度、糖度等分流到不同的出口。
“智慧分揀機具有3D視覺功能,不僅能清楚甄別果品外表瑕疵,查看是否有壞果,還能精準識別果品的糖度。”無錫太湖陽山水蜜桃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管理部負責人錢惠菊說,人工選果速度為每分鐘30個左右,機器分選則可以達到每分鐘183個,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縮短了鮮果運輸時間。
地理標志產品因其好品質而受到消費者歡迎,而好品質的核心在于種質資源。
走進位于陽山鎮的惠山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示范區,這里建有國家果樹種質南京桃資源圃無錫水蜜桃品種圃,積極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業“芯片”。無錫水蜜桃品種圃依托“院地企”運營模式,深耕種苗育繁推一體化發展,年培育桃苗10萬余株,產值約200萬元。
“園區牽頭引進霞暉系列等多個新品種,填補陽山水蜜桃斷檔期,栽培管理上推廣高光效樹形、綠色防控技術、生草栽培等技術。”惠山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管委會常務副主任劉曉銘告訴記者,依托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平臺,陽山鎮積極與中國農業大學、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等國內科研院所合作,在品種選育、病蟲害防治等新技術、新設施、新模式方面為桃農提供全面技術支持,推動桃樹資源迭代升級。
“我們建立了江蘇首個水蜜桃種質資源保護和50畝水蜜桃種質資源圃,收集保護白鳳、白花、陽山蜜露、湖景蜜露等地方水蜜桃種質資源41個。”無錫市惠山區陽山水蜜桃桃農協會會長金唯新告訴記者,協會在品種培優和標準化生產上下了很大功夫,積極與高校院所合作,成立陽山水蜜桃產業研究所和中國農業大學陽山教授工作站,推動陽山水蜜桃標準體系建設,目前已制定2個省級地方標準、4個團體標準。
江蘇如東狼山雞是我國著名的蛋肉兼用型雞種,2015年被評為中國農產品地理標志,在市場上廣受歡迎。然而,狼山雞養殖周期在150天左右,比普通雞用時多了近3倍,經濟效益受到影響。
為此,如東縣狼山雞種雞場與揚州大學合作啟動了早熟型肉用狼山雞新品系選育工作,組建了一支“高校+科研院所+基地”優勢互補的技術攻關團隊。
“我們針對狼山雞固有群體上市日齡遲、整齊度不高等問題,制訂出基于現代表型精準測定技術與分子設計育種技術相結合的選育技術方案,開展科研攻關,經過2年多努力,將狼山雞養殖周期縮短到了100天左右。”江蘇現代產業技術體系如東推廣示范基地主任、揚州大學副教授張鈺說,如東狼山雞9月上旬完成了第三個世代選育,整齊度較前期品質提高了8%,上市日齡提前了10天,將為養殖戶增加更多收益。
“地理標志產品要想走得遠、形成產業優勢,離不開科技投入與支撐。”江蘇省知識產權局副局長張傳博介紹,為了擴大科技對地理標志產業的支撐力,江蘇省知識產權局聯合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正在布局建設“地理標志+亞夫科技服務”工作站,旨在發揚全國脫貧攻堅楷模趙亞夫“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農民家”的精神,推動優質科技服務資源向地理標志產業集聚,通過派駐科技特派員,對地理標志產品的種植(養殖)、加工、儲運等產業鏈關鍵環節給予零距離專業指導,不斷提升地理標志產品品質和品牌價值。
富民品牌是重點
記者在江蘇鄉鎮調研地理標志產品發展時發現,農產品成為地理標志產品后,相當于擁有了一張市場“綠色通行證”,但只擁有這張“通行證”還遠遠不夠。
如東狼山雞是古老的優良地方品種,但因為出欄周期長,加上品牌影響力不足,很多農戶并不愿意飼養。
“品牌叫不響,品質再好也只能算‘地頭貨’,沒有知名度,不能帶來經濟效益,無法成為富民產業,地理標志產品就無法持續發展。”如東縣狼山雞協會秘書長張吉發認為,地理標志產品必須提高知名度,讓產業升值,引發市場關注、用戶青睞、農戶參與,推動科研院所愿研究、出新品,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良性循環。
從良種推廣和品牌宣傳到深加工基地建設,再到市場銷售網絡構建等全鏈條,這兩年,張吉發的團隊一直在為如東狼山雞的產業化、品牌化發展奔波。
“2007年如東縣狼山雞協會成立,設立‘如東狼山雞’品牌管理辦公室,致力于‘如東狼山雞’品牌的建設與發展工作。2021年‘如東狼山雞區域公用品牌夢’正式提出,實施‘中心(產區)+公司+基地+農戶’的輻射帶動鄉村產業發展模式,為地方發展、農民增收貢獻力量。”張吉發說,目前,如東狼山雞已發展成為集品種保護、良種推廣、商品雞開發以及深度加工于一體的多元化產業結構,示范帶動2000余戶農戶參與,養殖總規模超過80萬只,為重慶、陜西、新疆等地輸送優質雞苗,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提升,為鄉村振興作出積極貢獻。
蘇州常熟市董浜鎮的黃金小玉米因其果形小巧、色澤金黃、口感香糯等特點,成為當地種植歷史比較悠久的作物。
“黃金小玉米雖然是當地的傳統品種,但一直以農戶分散的‘家前屋后’種植模式為主,沒有規模,更談不上品牌化。”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質量安全與營養研究所所長余向陽告訴記者,他們組成專業技術團隊,圍繞黃金小玉米特色風味、口感和營養品質挖掘特征品質指標,構建特征品質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標準,研發特色品質保持和調優技術,建設全程質量控制體系,同時聯合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糧食所玉米育種團隊開展小玉米提純復壯、品種間雜交,制定綠色食品黃金小玉米種植規程,推動董浜黃金小玉米先后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認證。
“在江蘇省農業科學院連續7年的科技支撐下,黃金小玉米已經成長為當地農業優勢產業,董浜鎮通過連續舉辦‘黃金小玉米節’,打造農業節慶,提升品牌聲譽,實現優質優價,同時,借力信息平臺擴大銷售區域,實現全國銷售網絡的覆蓋。”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副研究員、常熟市第十二批科技鎮長團成員宋立曉說,董浜黃金小玉米常年播種面積已達1.5萬畝,年總產量逾0.75萬噸,每畝綜合種植效益較之前提高了3000元以上,總產值9000萬元。
記者從江蘇省知識產權局了解到,江蘇正在打造“蘇地優品”區域公用品牌,宣傳推廣江蘇優秀地理標志產品,鼓勵市縣立足地方特色,打造區域公用品牌矩陣,構建省市縣三級聯動、梯次培育的區域品牌體系。
近年來,江蘇省作為首批地理標志專用標志使用核準改革試點地方之一,在專用標志使用核準改革方面積累了先進經驗;率先設立地理標志培育專項、開展互聯網直播推介,著力打造“蘇地優品”區域公用品牌,積極探索“地理標志+加工制造”“地理標志+文化創意”“地理標志+生態旅游”等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貢獻了地理標志助力鄉村振興的“江蘇力量”。
一顆陽山水蜜桃一年帶動全產業鏈產值近20億元;一頭邳州大蒜帶動了一條百億元級產業鏈;一只小小的盱眙龍蝦造就了一批百萬“蝦富”、千萬“蝦王”……在江蘇鄉村,具有獨特區域特征的地理標志產品猶如強勁的引擎,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實現富農增收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發展短板需補足
江蘇地理標志產品建設成果有目共睹,但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在江蘇近百個地理標志產品中,很多還存在知名度不夠高、品牌效應不明顯等短板,發展瓶頸不容忽視。
“好酒也怕巷子深,貨好也得會吆喝。”如東縣農業農村局安全監管科科長張新華向記者列舉了栽培歷史悠久的如東蘘荷的典型案例。
“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如東蘘荷生產全過程不使用農藥化肥,且富含硒、花青素、多種黃酮類物質,營養價值高,是真正的綠色有機產品。但因為缺少品牌認證和推廣,其知名度并不高。”張新華說,品牌影響力不足帶來的最大后果是,如東蘘荷一直被視為低檔蔬菜,產品附加值低,農民實際收入不高,導致農民種植積極性受挫,直接影響了市場拓展。
“如東蘘荷因獨特的風味口感和豐富的營養價值,反而受到國外市場的歡迎,成為一宗特色外貿商品,形成了‘墻內開花墻外香’的尷尬局面。”張新華說。
知名度高的地理標志產品也面臨不少發展新問題。比如,陽山水蜜桃品牌影響力大,不愁種、不愁賣,但它也面臨勞動力缺乏問題。
“水蜜桃每年在種植、養護與采摘過程中,還無法實現全部機械化操作,一些環節仍依靠村民手工操作,如今一個很大的難題就是用工缺乏。”吳曉波告訴記者,自家30多畝桃林有1000多棵桃樹,農忙時節,一方面工人難找;另一方面工人平均年齡偏大,年輕勞動力嚴重不足。
除了勞動力匱乏,吳曉波指出,當地桃樹種植產業呈現老齡化趨勢,青壯年寧愿從事鮮桃銷售,也不愿從事桃樹栽培種植工作,這就導致當地桃農依然以中老年人為主,對于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的接受程度與學習能力均較低,不利于桃產業轉型升級。
“技藝傳承關鍵靠人,后繼無人是個大問題。”碧螺春制作技藝國家級傳承人施躍文說,采茶制茶很辛苦,愿意學習的年輕人越來越少。長此以往,無論是產業發展還是非遺傳承,都可能后勁不足。
創名牌難,保名牌更難。地理標志是保護特定地區產品特性、聲譽和其他特征的重要知識產權,對于提高產品附加值和農民收入、保障消費者權益等具有重要作用。加強地理標志保護,對推動區域特色經濟發展、傳承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以陽山水蜜桃為例,往往還未到陽山水蜜桃上市季節,市場上就出現了打著陽山水蜜桃旗號的“李鬼”,他們不僅破壞了陽山水蜜桃的聲譽,還損害了桃農和消費者的利益。
“2023年,陽山水蜜桃電商渠道銷售額約占總銷售額的40%,電商平臺拓寬了銷售渠道,但也有一些不良商家在網上用外地桃或劣質桃冒充陽山水蜜桃,以次充好、惡意低價競爭等問題不斷出現。”金唯新說,網絡新型侵權手段的出現,給水蜜桃產業品牌保護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難。
不過,我們欣喜地看到,為了保護地理標志產品,多方在共同努力。為保護“陽山水蜜桃”品牌,近年來,無錫先后制定并實施了《關于加強“陽山”水蜜桃品牌運用與保護的若干措施》《陽山水蜜桃地理標志保護方案》等多項政策措施,各級市場監管部門會同法院、農業農村部門建立聯合懲治機制,通過打擊假冒偽劣,保護地理標志產品。
“去年創新推出了陽山水蜜桃白名單制度,今年共授權網絡銷售店鋪274家、實體銷售店鋪52家,覆蓋淘寶、天貓、京東、抖音等多個電商平臺,實現對陽山水蜜桃線上線下的全鏈條保護。”金唯新說。
“小地標”是帶動區域經濟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打造一個“小特產”,就能撬動發展一個大產業、富裕一方百姓。目前,江蘇共有504件地理標志,數量居全國第5位,其中地理標志商標413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91件。下一步,江蘇將繼續深入實施《地理標志保護和運用“十四五”規劃》,加強地理標志工作頂層設計,加大政策支持和資源整合力度,著力完善地理標志產業監測、運用促進、執法保護、人才培養等工作機制,積極打造“蘇地優品”區域品牌,引導推動地理標志與生態旅游、文化創意等產業融合發展,進一步提升江蘇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為區域特色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