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躍的金融市場、暢通的融資渠道和良好的金融環境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金融創新是營造良好金融環境、提供更加高效適配服務的重要途徑。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特別強調,堅持在市場化法治化軌道上推進金融創新發展。這為新時代新征程持續推進金融事業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奮力開拓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新故相推,日生不滯。金融史是一部金融創新史,更是一部技術文明史。回顧歷次產業革命,金融創新與技術進步、產業升級緊密相關。從貨幣、銀行到證券交易所,從股票、資產證券化到高頻交易,金融創新因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不斷推陳出新,進而謀求新的市場機遇和追求新的利潤。但在金融創新提升金融服務的效率、提高金融普惠性的同時,創新中的盲目、高風險、高成本現象不容忽視,特別是現代科技的廣泛應用使金融業態、風險形態、傳導路徑和安全邊界發生重大變化,帶來了更具隱蔽性和傳染性的金融風險。金融創新一旦掙脫監管的束縛就會變成脫韁的野馬,貪婪地玩起“錢生錢”“脫實向虛”的游戲,容易在壟斷與杠桿的助推下累積、放大系統性風險。破解這些問題,亟待加強金融法治建設,彌補部分領域存在的短板弱項,不斷增強金融法治建設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市場化和法治化相互交織。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如影隨形,金融創新天然要求在市場化法治化軌道上推進。市場化意味著金融創新要有助于提升經濟效率,在獲取市場信息、配置金融資源方面發揮作用,引導金融機構在市場競爭中實現金融資源配置的最優化。金融創新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金融服務能力和效率為根本目的,不是以規避金融監管為目的和脫離實體經濟發展需要的“創新”。我們要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一主線深化金融市場化改革,不斷強化市場規則、優化融資結構、完善機構定位,打造規則統一、監管協同的金融市場。一方面,通過建立健全金融要素市場化定價機制、推進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加強金融衍生品市場制度建設等路徑,持續優化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另一方面,健全資本市場功能,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務。把更多金融資源用于促進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法治化要求金融創新要以公平公正為準繩,在審慎監管前提下有序進行。動態把握金融創新的界限,把防范風險始終貫穿金融創新全過程,使監管能力建設與金融創新相適應,加快法治建設步伐,及時推進金融重點領域和新興領域立法,不斷優化金融生態,提升金融供給的質效和可持續性。從宏觀層面看,完善現代金融監管體系,補齊監管制度短板,在審慎監管前提下有序推進金融創新,健全風險全覆蓋監管框架,提高金融監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從微觀層面看,通過完善中國特色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健全法人治理、推進金融機構改革、加強金融機構內控體系建設等路徑,優化監管技術、方法和流程,實現風險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提升金融機構的風險防控能力。與此同時,完善和加強金控集團監管,將金融控股公司納入金融監管,推動產融風險有效隔離。穩妥發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強化監管科技運用和金融創新風險評估,探索建立創新產品糾偏和暫停機制。
市場配置資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穩定的治理。堅持在市場化法治化軌道上推進金融創新發展是實現金融創新和金融風險控制同步推進、良性循環的基礎性保障。我們要遵照這一重要要求,不斷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務。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