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重慶永川·西部自動駕駛測試基地監控中心,大屏上實時顯示著數字孿生城市的交通路況。一墻之隔的工作區,50臺無人出租車一對一配備的工作人員正全程監測車輛情況。
數智技術的應用帶來便捷的出行體驗。永川已經全域開放了1385公里道路,作為自動駕駛開放測試和示范應用道路。永川居民可以通過手機小程序預約,設定好目的地,無人駕駛出租車就會如約而至。
永川東北方向,兩江新區的長安汽車試駕場上,新款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靜待試駕。重慶芯訊通無線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周璟說,吸引他們來到重慶的,除了富集的人才、完備的產業鏈條,還有豐富的應用場景,“重慶比較立體,復雜的地形提供了多樣的測試環境”。
依托國家級智能網聯汽車檢測機構,永川構建起了集“孿生仿真+封閉道路+開放道路”為一體的自動駕駛測試體系,涵蓋市政道路、快速路、鄉村道路、山路等30個典型測試場景,引來百度、酷哇、京東、白犀牛等自動駕駛生態企業。
在重慶采訪,很容易感受到新質生產力的強勁動能。未來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正加速集聚,重慶深厚的產業基礎、獨特的物流優勢等稟賦為新技術應用提供了豐富場景,推動科研成果不斷轉化為生產力。
位于涪陵的重慶華峰化工成功攻克己二腈“卡脖子”技術,為尼龍66產業發展提供全新工藝方案,在國內首次打通并建成了從苯到己二酸、己二腈與己二胺、尼龍66的完整產業鏈。
同樣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的還有中鋁集團西南鋁業公司,該公司技術中心副主任工程師周華告訴記者,他們相繼突破了大規格鑄錠制備等一系列關鍵技術難題,建立了7050合金預拉伸板完整的工業化制造技術體系。截至目前,已累計為C919大飛機提供了30個規格、600余件鋁合金材料。
重慶市發改委副主任李堅平介紹,重慶市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一手抓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培育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業、先進材料三大主導產業集群;一手抓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汽車、電子、材料、消費品、裝備等多點支撐的產業格局初步形成。同時,加大對科技創新和優質企業引入的扶持力度。2022年,重慶市政府推出“滿天星計劃”,提出到“十四五”末,全市軟件業務總規模達到5000億元。
隨著《重慶市數字經濟“十四五”發展規劃(2021—2025年)》等政策規劃的落實,截至6月底,重慶市每萬人擁有5G基站數超24個,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了基礎設施支撐。重慶市大數據發展局副局長景根元表示,重慶著力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加快構建以數字經濟為引領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集聚了數字經濟企業超2萬家,數字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升至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