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通遼市科左中旗珠日河風電場項目。資料圖片
內蒙古準格爾旗全國首個萬噸級光伏制氫示范項目。資料圖片
一家新材料公司的三期單晶拉晶及配套切片項目。吳杰攝/光明圖片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國式現代化】
在遼闊的內蒙古大地上,隨處可見一架架風車閃耀著銀光轉動,一排排光伏電站像湖水般泛著藍光。今年前7個月,內蒙古新能源投資同比增長103%。目前,157個市場化消納新能源項目開工,裝機規模4200萬千瓦。“追風逐日”的內蒙古正在成為新能源投資的新高地。
優勢資源釋放新能源發展潛力
人們說,內蒙古“頭頂有風光、腳下有煤炭、手中有電網”,建設國家能源基地、發展新能源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頭頂有風光”是指占據全國57%的風能資源和超過21%的太陽能資源,新能源資源“風光”無限;“腳下有煤炭”是指煤炭資源儲量居全國第一位,加上強大的火力發電能力,為新能源“調峰”并網奠定了基礎;“手中有電網”是指擁有相對獨立的蒙西電網,這是建設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和“電送全中國”的先決條件。擁有諸多優勢和堅實基礎的內蒙古底氣十足,開啟了新能源產業跨越式發展新模式。
2022年12月,庫布齊沙漠千萬千瓦風電光伏基地項目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開工建設。這是我國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區開發建設的全球最大規模風電光伏基地項目,也是我國首個開工建設的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大基地項目。庫布齊基地項目規劃總投資超過800億元,總裝機規模1600萬千瓦,包括光伏800萬千瓦、風電400萬千瓦,配套改擴建先進高效煤電裝機400萬千瓦,配置多種方式儲能設施。項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向京津冀地區送電約400億千瓦時,其中清潔能源占比50%以上,相當于節約標準煤60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600萬噸,為助力我國實現“雙碳”目標、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增光添彩。
以庫布齊沙漠基地為代表的一批“沙戈荒”大型風電光伏基地的建設和陸續投產,是內蒙古“追風逐日”發展新能源的縮影。在塞外高原的大漠戈壁和草原牧場,到處都可以聽見探索新能源優勢區域可持續發展道路堅定而鏗鏘的足音。
2021年,內蒙古新能源發電量達到1200億度,是全國新能源發電最早超過千億度的省份。2022年,內蒙古新能源并網裝機規模突破6000萬千瓦,新能源發電總量和新能源綠電外送量均排在全國第一位。其中,風電裝機容量4564萬千瓦,增長14.3%,年發電量達到1019.9億千瓦時,排名全國第一位;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1478萬千瓦,增長10.2%,年發電量達到162.6億千瓦時,排名全國第五位。預計到2023年底,內蒙古的新能源裝機量將超過9000萬千瓦,全年新能源并網規模超過2500萬千瓦,將創造年度新能源建設的新紀錄,這個紀錄還會被不斷刷新。
新能源布局融入國家戰略
綠色發展,世界潮流。作為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順應時代綠色潮流,融入國家戰略,立足區域發展需求,內蒙古新能源建設“兩個率先、兩個轉變、兩個超過”的總體目標已然鎖定:要在全國率先建成以新能源為主體的能源供給體系,率先建成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要由化石能源大區轉變為清潔能源大區,由過去簡單的發電賣電轉變為向全產業鏈發展;到2025年新能源裝機總量要超過火電裝機總量,到2030年新能源發電量要超過火電發電總量。
在《內蒙古自治區“十四五”能源發展規劃》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中,新能源產業布局更加清晰: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構建多元互補、穩定高效的新能源供應體系。基于邊境沿線、戈壁荒漠、沙漠治理、礦區修復等高水平打造新能源基地,在中部和西部地區布局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東部地區以分布式新能源為主,適當發展集中式新能源;推進“源網荷儲”一體化、“風光火儲”一體化能源產業發展,促進新能源就地消納;構建綠氫制造、存儲、運輸、應用一體化產業鏈,促進氫能產業規模化、集群化、高端化發展;實施電網靈活性改造,提高對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納和調控能力;實施風電光電“西電東送”和“北電南送”工程,更好服務國家戰略全局。
藍天白云下,風力發電機組乘風起舞;綠草紅花間,牛羊成群悠閑漫步。位于自治區中部的草原深處,烏蘭察布新一代“電網友好”綠色電站展現給人們亮眼風采。所謂“電網友好”電站,就是通過發電系統、儲能系統和智慧集控運維系統的融合,克服風光資源間歇性和波動性缺陷,實現電力穩定輸出和電網穩定運行。2021年末,電站首批機組成功并入內蒙古電網。工程總建設規模200萬千瓦,包括170萬千瓦風電項目和30萬千瓦光伏發電項目,配套建設55萬千瓦×2小時儲能系統。烏蘭察布新一代“電網友好”綠色電站示范項目,是國內首個儲能配置規模達到千兆瓦時的新能源場站,也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源網荷儲”一體化示范項目,它體現著新型電力系統構建的趨勢,也將見證內蒙古發揮風光資源優勢、建設綠色新能源基地的美好未來。
新能源產業集群效應凸顯
《內蒙古自治區“十四五”能源發展規劃》對新能源建設的愿景有著這樣的描述:2035年,自治區全面建成國家現代能源經濟示范區,能源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實現和諧共融,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全面建成。能源發展綠色、數字、創新轉型全面形成,能源行業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風光氫儲成為自治區新主導產業,全國現代能源供給中心全面建成。
當下的內蒙古,現代能源產業集群正在崛起,壯美畫卷逐次展開:依托大型風電基地建設帶動效應,打造風能產業集群,形成以呼包鄂和通遼市、烏蘭察布市、巴彥淖爾市為龍頭的風機制造與運維服務產業;依托光伏發電基地建設,以硅產業布局為核心打造光伏產業集群,形成以呼和浩特市、包頭市為龍頭的光伏裝備制造產業;依托風光制氫成本低和礦用重卡應用廣的優勢,打造氫能產業集群,形成以包頭市、鄂爾多斯市、烏海市為龍頭的氫能制取和燃料電池零部件制造產業;依托新能源基地建設、偏遠地區供電保障、“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對儲能的大規模需求,培育儲能產業集群,形成以烏蘭察布市、鄂爾多斯市為龍頭的儲能裝備制造與技術研發服務產業。
優勢的資源條件、完備的政策保障、廣闊的發展前景,使內蒙古成為吸引新能源產業投資的熱土,引得一批又一批新能源領域的頭部企業前來“開疆拓土”。隨著庫布齊、烏蘭布和、騰格里、巴丹吉林沙漠地區4個總規模4800萬千瓦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全面啟動,中國華能、中國大唐、中國華電等五大發電集團爭相投資開發。以硅產業集聚發展聞名的包頭市,幾年間便吸引協鑫、通威、大全等40多家光伏企業落戶,成為全國單晶硅和多晶硅產能最大的城市,被全球綠色能源理事會授予“世界綠色硅都”稱號。自治區能源局的統計數據表明,預計2023年全區清潔能源在建項目總投資超過5000億元,在建和擬建的新能源規模超1.6億千瓦,約占全國三分之一。
擁抱八面來風,匯聚強勁動力;承接金色陽光,輸出綠色電能。在綠色低碳的時代浪潮中,以風能和太陽能開發為龍頭的內蒙古新能源產業風生水起。優勢潛力盡情釋放,產業鏈條不斷延伸,集群效應日益凸顯,眾多重大項目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內蒙古正在著力打造全國乃至國際新能源產業新高地。
■數說
今年上半年,內蒙古新能源投資同比增長114%,拉動全部投資增速24.8個百分點,成為全區經濟增長最大動力。
2023年全區清潔能源在建項目總投資超過5000億元,在建和擬建的新能源規模超1.6億千瓦。
據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測算,內蒙古全區的風光資源技術可開發總量超108億千瓦,是全國發電裝機總容量的4倍。
數據來源: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
(本報記者 高 平 王 瀟 本報通訊員 孫亞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