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文化正是鄉村振興的魂,鄉村“五個”振興就包括了文化振興。近幾年我接觸農村一線的同志比較多,他們都看到了文化振興的重要性,卻又感到無從下手。讀了程惠哲博士的《鄉村文化境況與活力》,很受啟發,這里談兩點學習心得。
一、鄉村文化振興必須把家底搞清楚。很多一線的同志,談起農村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環境綜合整治、基層黨建,頭頭是道,提到文化建設,往往心中無數。
《鄉村文化境況與活力》在研究過程中,花了近十年時間,對161個行政村進行了全面的調研,從豐富的民情村況信息中了解鄉村文化,看到了鄉村文化的境況,比如“文化設施設備簡單,作用發揮不夠多”。如果一線的同志也善于這樣去了解情況、分析問題,一定會得到更豐富、更細微、更鮮活的東西。這樣,自然會找到鄉村文化振興的突破口和著力點了。
2014年我在三臺縣蹲點調研的時候建議寫村史,正有著這樣的考慮。當時我還建議村上的同志組織力量,或借助縣鄉文化人,抓緊走訪村里老年人,特別是80歲以上的老人,把他們心里裝的故事記下來或錄下來。我稱這是“搶救歷史”“搶救文化”。
最近有幸見到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叢志強教授。我這幾年研究鄉村藝術化問題,知道叢教授在寧海縣葛家村的藝術鄉建做得非常好。在同叢教授聊天的時候,他說他已經組織學生把村上老年人的故事記錄下來,正在整理,打算編輯成書的事。
這件事的意義,再過三五十年我們會更明白。但是,如果明白了才動手,事情便晚了,甚至再沒有機會了。所以,現在就要抓緊把文化資源的底摸清楚,該搶救的必須馬上動手。
二、文化振興的關鍵是要激發它的活力。現在農村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是,文化歸文化,生活歸生活。墻上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墻下一群人拳腳相加。如何把核心價值觀和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生活,是一個比較現實的問題。
通讀《鄉村文化境況與活力》,我理解,其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活力”二字。鄉村文化的活力源泉在哪里?怎么激活傳統文化?怎樣把文化變成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動力?書中給了我們有益的啟示。的確,文化只有活起來才有意義。
金川縣有一個叫德勝的村。這個以德著稱的傳統村落,在商品經濟大潮的沖擊下,曾經出現不少社會問題,年輕人不管老人,鄰里之間經常鬧矛盾……后來村黨支部由孝、善教育入手,采取多種形式,如寫《德勝賦》、辦文化墻等等,弘揚傳統美德,逐漸形成了好風氣,呈現精神文明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的格局,村支部也由后進變先進。
蒲江縣明月村曾經是成都市的市級貧困村。從2013年起,該村深挖有著300多年歷史的“明月窯”的故事,著力打造“明月國際陶藝村”,激活了傳統文化,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藝術家,成為新村民。新村民帶動原住民,興起了一批文創項目,辦起了一系列文藝活動,改變了全村的精神風貌,推動了鄉村振興,成為藝術點亮鄉村的好典型。
這些鮮活事例,讓我們看到了激活鄉村文化的潛力、希望和路徑。
以上只是一個“三農”工作者的一點心得,雖然很有局限性,但也能說明《鄉村文化境況與活力》這部學術著作,對實際工作者也很有價值,值得一讀。
(作者:董進智,系四川省農業農村廳原二級巡視員)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