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強則茂,基壯則穩。基層黨組織建設是鄉村組織振興的關鍵。在推動鄉村組織振興的過程中,山東省臨沂市聚焦解決鄉村人才短缺、產業競爭力弱、鄉村活力不足等現實矛盾,創新實施“四雁工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盤活各類資源要素,推動各類人才向鄉村集聚,進一步釋放農村生產力。今年5月,全省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現場推進會議舉行,與會同志到臨沂市蒙陰縣、沂南縣和沂水縣進行觀摩,央視《對話》欄目在沂水縣院東頭鎮西墻峪村錄制“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推廣鄉村振興齊魯樣板“臨沂好例”。
以鏈式思維抓“頭雁”
“家有千口,主事一人。”每一個好村的背后,一般都有一個過硬的村班子、優秀的村支書。臨沂市堅持重激勵、嚴約束、掐尖選、支持干、及時調,從村黨組織書記抓起,健全完善“選育管用”全流程全周期管理服務機制,著力選優配強鄉村振興“頭雁”隊伍。
抓嚴準入。深化實施“頭雁工程”,堅持從好人中選能人,重點面向鄉村好青年、優秀退役軍人、返鄉大學生,通過內挖、外引、下派等方式,因村施策、因崗擇人,先后選拔765名“兵支書”、538名“企支書”、178名“青支書”到村任職,以“優質增量”推進“頭雁”隊伍更新。
抓優培育。開展專題培訓,將政治理論學習作為村干部培訓“第一課”,舉辦班子建設、集體增收、村級治理等專題培訓。鄉鎮提級管理鄉村后備人才,推行“體驗式”培養機制,結合村級發展方向和干部培養需求,組織7172名優秀后備人才到先進村、涉農部門、項目一線等實踐鍛煉。
抓硬考核。實行縣委提級考核管理村黨組織書記、村級班子,建立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擂臺比武”機制,開展基礎比武、專項比武、創新比武、綜合比武,定期組織考核,實行動態調整,確保“有進有出、充滿活力”。
抓好使用。堅持“憑實績論英雄”,引導村黨組織書記投身美麗鄉村建設、村級集體增收和鄉村治理等攻堅戰,在鄉村振興中打頭陣、扛硬活、出實績。截至目前,全市先后從優秀村黨組織書記考選鄉鎮領導班子成員9名、公務員86名、事業編制人員49名,68名在職村黨組織書記當選市級及以上“兩代表一委員”。蘭陵縣代村從負債400萬元的貧困落后村,一躍成為集體經濟強、村民生活富的先進村,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9萬元,比20年前翻了30多倍。
以招商思維抓“歸雁”
栽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臨沂市堅持人才招引項目化,像招商引資抓項目一樣抓人才招引,完善人才柔性引進和管理服務,打通人才“線索、簽約、落地、達效”全流程發展路徑。
主動拋出“橄欖枝”,讓“飛雁”變“歸雁”。緊盯在外優秀企業家、專家學者、高校畢業生等,建立人才庫、資源庫、需求庫,每年年初召開“歸雁興臨共話發展”高層次人才座談會,定期開展“三送三訪”活動,以人才招人才、以項目招人才、以鄉情招人才,有序引導大學畢業生到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
出臺扶持激勵政策,讓“歸雁”變“創雁”。配套出臺招商引資、創新創業、金融助力等10項助農政策,常態化開展“歸雁人才”返鄉創業宣傳活動,定期舉辦“歸雁興臨”返鄉創業大賽,孵化培育返鄉人員創業項目2000余個,同時貸款貼息4000萬元,撬動金融資金20億元投入鄉村發展,讓更多“歸雁”干有項目、干有資金。
用心用情精準服務,讓“創雁”變“留雁”。定向創新服務專員制度,設立鄉土人才服務站,積極引導支持優秀歸雁人才參選村黨組織書記、“兩代表一委員”;依托臨沂人才發展集團,開發1500套“人才公寓”,讓人才心有所安、干有勁頭,帶動先進生產要素集聚農村,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比如,沂水縣楊莊鎮吳家樓子村的“歸雁”人才吳照京,在縣文化旅游部門的指導幫助下,傳承沂蒙山區手工縫制小棉襖技藝,回鄉創辦“沂蒙小棉襖”品牌,年產兒童手工小棉襖和中老年棉衣2萬余套,實現營業收入200余萬元,吸納60余名老年人及貧困群眾就業。費縣“歸雁”人才翟傳龍身在上海,心系故鄉發展。他立足家鄉資源稟賦,打造“麗果麗鄉”平臺,發展特色果品產業,將本地優質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同時在家鄉掘金農產品深加工領域,助力家鄉水果產業蓬勃發展。
以職業思維抓“鴻雁”
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是推進鄉村振興的目標之一,也是重要抓手。臨沂市通過建立有效的引導和激勵機制,培育大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讓農民成為有奔頭、有前景、有獲得感的職業。
重挖掘,讓鄉土人才“顯出來”。對全市經營有方法、養殖有經驗、種植有技巧、銷售有路子的“土專家”“田秀才”登記造冊,實行動態管理,舉辦“蘋果擂臺賽”“大櫻桃文化節”“桃花節”“非物質文化遺產月”等活動,搭建鄉土人才展示才華、交流合作的舞臺,激發人才活力。
重培訓,讓鄉土人才隊伍“強起來”。充分發揮臨沂大學、臨沂農科院等平臺作用,創新“學院+中心+基地”培養模式,累計培育“土專家”“田秀才”等高素質農民20萬人,帶動100萬村民增收致富,助推農業科技貢獻率提高6個百分點。
重推廣,讓鄉土人才“用得好”。對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鄉土人才,開展“點對點”“結對子”等活動,在農業技術培訓中,聘請他們開展“課程授課”“現場教學”;在農業課題攻關、農業標準制定中,廣泛聽取吸收他們的意見建議,在破解生產難題的同時,讓鄉土人才更有“存在感”“榮譽感”。比如,莒南縣的李子松是當地花生種植的“土專家”,輻射帶動當地花生種植大戶518家、標準化種植5000余畝,年實現產值2.6億元,形成“培育一個專家、帶興一個產業、壯大一個集群”的效果。臨沭縣青云鎮于家山村“鴻雁”人才錢旭東,以“臨沭地瓜”這一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為主題,通過農文旅融合和產學研賦能,將該村打造成“十里薯鄉”銜接鄉村振興集中推進區核心村,探索出一條以特有文化為基底、以研學產業為先導、整村提升系統性發展的鄉村振興路徑。
以企業思維抓“雁陣”
像管理企業一樣,把農業經營主體組織起來,構建資源共享、風險共擔的聯合體,是形成“雁陣效應”的有效途徑。臨沂市通過引導雁陣聯合抱團、規范提升市場競爭力等措施,推動鄉村產業發展由“單打獨斗”向“組團出海”轉變,讓更多的收益留在農村、留給農民。
村社聯合共建。積極探索生產經營型、土地股份型、服務(勞務)型、綜合型等多種模式,黨支部領辦創辦2483家合作社,帶動全市發展合作社2.5萬家,實現黨組織的政治優勢、合作社的經營優勢、農村的資源優勢疊加、互促共進。
雙社聯合共贏。組織引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農民合作社領辦聯合社,推動耕地集中流轉、成方連片,由農服企業規模經營、專業化生產,提升產業競爭力和市場話語權。比如,臨沭縣與中國農發集團合作,創新實施“全程托管+規模經營+聯農益農”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入社群眾5100余戶,全程托管土地8000余畝,實現糧食單產增加100—200kg,村集體每畝增收500—700元,戶均畝增收150—300元,走出一條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村集體收入突破發展的新路子。
金融聯動助力。建立“周調度、周通報”工作機制,常態化摸排“四雁”人才和涉農經營主體融資需求,為政銀企對接搭建平臺,形成“需求匯總—對接放貸—貼息支持”融資擔保閉環,有效激發金融機構和擔保機構融資擔保積極性。完善融資擔保風險補償機制,設立5000萬元風險補償資金池,提高擔保公司經營能力和抗風險能力,減少金融機構后顧之憂,打出美德積分金融轉化、產業鏈金融輔導、“四雁振興類”貸款等一整套“組合拳”,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金融活水。截至今年9月17日,全市累計摸排涉農主體7531家、授信2320家,向四雁主體發放貸款88億元。
臨沂市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堅持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讓鄉村振興成為全市全域的共同行動。我們將聚焦破解當前農業農村發展的主要矛盾,堅持把深化實施“四雁工程”作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戰略性、引領性工程,努力開創沂蒙鄉村“頭雁領航、歸雁反哺、鴻雁爭鳴、雁陣浩蕩”的新氣象,為加快打造鄉村振興樣板、創造共同富裕沂蒙好例貢獻更多“四雁”力量。
(作者系山東省臨沂市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