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樹掩映,古村靜謐。從“藏在深閨人未識”到“門前車馬紛縱橫”,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峪口鎮張家塔村正煥發著新的生機和活力。
初秋時節,走進大山深處的峪口鎮張家塔村,映入眼簾的是古樸的村堡南門,再向遠處望去,36個院落依山而建,252孔窯洞錯落有致,青山環繞之下的清代城堡式民居群與鄉村建設新風貌交相輝映、渾然一體。這一有著35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展現出“新時代和美鄉村”新畫卷。
近年來,張家塔村圍繞“一村一策”,因地制宜做文章,強化黨建引領、發展特色產業、挖掘旅游資源,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穩步推進鄉村振興,一座座城堡式民居煥發新顏,一處處宅院游人如織,一項項特色產業托起新的希望。
基層黨建 引領古村發展的“金手指”
張家塔村持續探索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有效路徑,重點抓實基層黨建、政策宣傳、綜治維穩、環境衛生等工作,不斷提升基層治理水平。
選優配強班子隊伍。選派機關事業單位基層工作和信訪工作經歷豐富的干部到村任職,探索推行“三三”黨建工作法,建立了村干部管理機制,實行24小時輪流值班和一日4簽制度,夯實基層組織戰斗堡壘。堅持“三會一課”制度不動搖,狠抓黨員隊伍建設,持續提升能力素質,增強黨員的黨性意識、責任意識和為民服務意識,用干部的辛苦指數換來了群眾的認可指數。
加強黨建網格融合。依托黨建引領網格化精細化管理體系,推動農村工作與網格管理有機結合,構建矛盾糾紛快速調處機制,定期入戶走訪、排查,發現矛盾,及時收集信息并上報,協調解決家庭矛盾、鄰里糾紛,實現“一個網格就是一個調解組織,一名網格員就是一名調解員”,打通服務群眾、黨群連心的“最后一米”。
破解難題推動發展。召開“直面現狀找差距、迎難而上補短板、黨建引領聚合力、古村文旅謀新篇”主題黨日活動,組織黨員群眾圍繞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產業發展等方面進行大討論,村黨總支書記王軍峰提出堅持黨建引領,壯大集體經濟,破解“清化收”土地回收、產業設施不完善難題的破題思路。市財政局駐張家塔村第一書記馮曉勇和工作隊員通過深入走訪調研,長遠謀劃制定了張家塔村發展規劃。
鄉村旅游 捧起鄉村振興的“金飯碗”
近年來,張家塔村深挖特色資源稟賦,努力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按照村莊變景點、田園變公園、民房變民宿、村民變演員的發展思路,因勢利導、放大優勢,通過完善基礎設施、開展民俗展演、舉辦花燈展等多種活動,為鄉村文旅融合發展按下“加速鍵”。
目前,張家塔村每年接待游客上萬人次,村集體每年增收15萬余元,旅游開發如火如荼,鄉村環境煥然一新,農民生活明顯改善,2022年被確定為山西省鄉村振興旅游示范村。景區的黨建聯絡站可以為游客提供景點介紹、旅游指引、休憩茶水、手機充電等各類便民服務,讓游客感受到便利的暢游環境。后續還將配套更多的餐飲、住宿、娛樂等服務設施,精心打造農家樂,讓游客有更完整、更舒心的體驗。
產業興旺 探尋農民富裕的“金鑰匙”
近年來,張家塔村立足自身優勢,不斷拓寬村級集體經濟增收路徑,走出了村級發展新路子。圍繞主導優勢產業,按照“做優做強玉米、核桃、特色禽畜產業”的發展思路,打造產業集群,聚力推進鄉村振興。
村養殖場內,生豬存欄近百余頭,五黑雞達上千只。養殖大戶趙衛星拍拍胸脯表示,“乘著鄉村振興的東風,我有信心發展好養豬養雞產業,帶動更多群眾增收致富”。
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氣候優勢,玉米和核桃種植也成為擴大種植、促農增收的重要產業。駐村工作隊通過“以銷代幫”“以購代扶”的方式,將核桃和玉米等農副產品送上百姓的餐桌,實現農產品與市場需求的精準鏈接,有力幫助“三類戶”、脫貧戶實現穩定增收,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如今,張家塔村正闊步走在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上,一幅農村美、農業強、農民富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在方山大地徐徐展開。(劉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