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這一重要論斷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生動體現,是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歷程的經驗總結,是中國式現代化追求的價值旨歸,具有深厚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與價值邏輯。
理論邏輯: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繼承發展
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實質上就是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不僅要求物質世界的極大富裕,也要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精神活動是最使人向往的一個活動領域,是人的智力獲得更高層次發展的有效途徑。可以說,人的全面發展的所有內容中,精神文化具有支撐和價值引領的作用。人的精神生活豐富就是要最終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思想,圍繞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成果。習近平曾指出:“物質需求是第一位的,吃上飯是最主要的,所以說‘民以食為天’。但是,這并不是說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就是可有可無的,人類社會與動物界的最大區別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時時刻刻都存在。”在理論上,提出要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圍繞塑造當代中國人的精神核心、構筑當代中國人的精神支柱、夯實當代中國人的精神根基等方面提出了新思想新理論新觀點。在實踐上,始終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堅持以“中國夢”引領當代中國人的理想信念,補足中國人的精神之“鈣”;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構筑中國人的精神之“柱”;以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出“兩個結合”,扎牢中國人的精神之“根”;以強化中國精神的宣傳與教育,弘揚中國人的精神之“魂”;以推動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建設,夯實中國人的精神之“基”,堅定文化自信,堅定不移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使我國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
歷史邏輯: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國式現代化歷程的經驗總結
中國共產黨一百多年的歷史就是中國人民的精神力量不斷從站起來、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燦爛輝煌史。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黨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精神能動作用,提出建設新民主主義文化綱領,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理想追求轉化為爭取民族獨立、堅決將革命進行到底的偉大革命精神力量,創造人民精神生活“站起來”的歷史條件。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社會主要任務轉變為滿足全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形成強大精神動力助推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體現中國人民精神上“站起來”的強烈愿望。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強調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黨的十二大指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科學內涵和具體要求,黨的十四大明確指出要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隨著經濟高速發展使得人民物質生活日益富裕,人民也在精神上逐漸“富起來”。在黨的十七大、十八大報告中都明確提到要不斷豐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生產力水平極大提高和社會供給能力顯著增強,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建成了全面小康社會,我國廣大人民的基本需求得到有效滿足,在第二百年新征程上,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路上,人民對高層次精神追求、多元化文化需求、美好精神生活需要日益凸顯,人民對精神上“強起來”的需要愈加強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們對“美好生活需要”不僅表現為高質量的美好物質追求,也是表現為人民對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本質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離不開精神生活的豐富,人民精神生活的豐富又會促進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黨準確把握世界范圍內思想文化相互激蕩、我國社會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趨勢,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上更加需要以豐富人民群眾精神生活增強人民高度的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形成強大的精神力量,以飽滿的精神面貌、堅定的理想信念、更加主動的精神力量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價值邏輯: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國式現代化追求的價值旨歸
豐富人民精神世界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原則。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任何一項偉大事業要成功,都必須從人民中找到根基,從人民中集聚力量,由人民共同來完成。違背人民意愿,脫離人民支持,任何事業都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都是不能成功的。今天,要開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局面,我們黨就必須始終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始終把人民擁護和支持作為力量源泉,堅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中國式現代道路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道路,是依靠人民的現代化道路。一百多年來,黨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原則,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帶領人民取得了偉大成就,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國式現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只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向前推進”,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可以說,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既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又體現了黨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宗旨。
豐富人民精神世界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為人民謀幸福的價值追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我們黨的一百多年奮斗歷程就是不斷踐行解決人民所盼、人民所需的實踐進程。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既是我們黨百年始終如一的初心與使命,也是我們黨領導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中國人民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文化基因深刻影響著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也影響著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在各族人民團結一致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還需要創造更多與物質文明相匹配的精神文明成果,將人的現代化作為現代化的核心內容,把精神文明建設貫穿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全過程、滲透社會生活各方面,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要堅定文化自信,堅持走自己的路;要秉持開放包容,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堅持守正創新,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定不移豐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堅持不懈的滿足人民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不竭精神動力。
基金項目:“研究闡釋黨的二十大精神”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大項目“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強國使命任務的邏輯理路研究”(SC22ZDYC28)階段性成果。
作者:葉本乾,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孫俊杰,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