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奮斗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最顯著的精神標識,是成就偉業的強大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團結就是力量,團結才能勝利”,強調“團結奮斗是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必由之路”。這些重要論述豐富和發展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新時代黨的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思想,對牢牢把握團結奮斗的時代要求,在黨的旗幟下團結成“一塊堅硬的鋼鐵”具有重要意義。
把握團結奮斗的政治方向
面對國際國內環境發生的深刻復雜變化,需要堅定把握團結奮斗的正確方向,始終保持團結奮斗的政治本色,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為團結奮斗提供堅強政治保證。新征程上的團結奮斗,是黨領導下的團結奮斗,必須毫不動搖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實踐證明,在我們這么大的一個黨、這么大的一個國家,如果不堅持黨的全面領導,黨中央沒有權威,就不可能把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也就不可能形成無堅不摧的強大力量。環顧世界,沒有任何一個政黨像我們黨這樣,能夠充分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能夠擁有如此強大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新征程上,風險越大、挑戰越多、任務越重,越要充分發揮黨的領導這一最大優勢,越要更加自覺地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更加自覺地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確保黨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
堅持科學理論指導,為團結奮斗提供強大思想武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思想上行動上就有了根本遵循,攻堅克難就有了強大思想武器。新征程上,面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鋒,我們要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推動這一科學理論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展現出強大的價值引領作用,彰顯出強大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特別是要把握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學好黨內的“共同語言”,厚植團結奮斗的思想根基,使全黨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使黨的創新理論成為團結奮斗、創造新的歷史偉業的強大思想武器。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團結奮斗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確立,為新時代團結奮斗夯實了制度基礎。例如,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有效整合協調各種經濟利益關系,保障公平與效率的有機統一;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充分調動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不斷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和海內外同胞關系的和諧。新征程上,要進一步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用制度引領、規范、保證黨領導人民團結奮斗。
明確團結奮斗的共同目標
圍繞明確奮斗目標形成的團結才是最牢固的團結,依靠緊密團結進行的奮斗才是最有力的奮斗。圍繞明確目標團結奮斗,是黨領導人民取得輝煌成就、不斷創造奇跡的重要歷史經驗。
圍繞黨的中心任務加強團結奮斗。新征程上黨的中心任務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中心任務畫出了中華兒女團結奮斗的最大同心圓,反映了全體中國人民的最高利益和共同目標,是黨和人民進行新的團結奮斗的定盤星和指南針。新征程上,必須緊緊錨定黨的中心任務,集中一切力量,排除一切干擾,使黨的中心工作每推進一步,都給人民帶來新的希冀,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使團結奮斗的干勁與動力更加充沛,形成最牢固的團結、實現更大的團結。
圍繞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加強團結奮斗。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我們要緊緊圍繞這個首要任務謀發展、抓發展、促發展。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切實增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自覺性、堅定性,讓高質量發展成為全黨的共同意志和共同行動;推出更多高質量發展舉措,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等重大戰略,加快形成人人參與、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發展環境;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融合發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三個沒有變”“兩個健康”,進一步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的市場環境、政務環境、法治環境,持續營造關心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社會氛圍;等等。總之,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向心力。
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這一戰略支點加強團結奮斗。構建新發展格局,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而這離不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世界。為此,要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方向發展,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國人民;著力提升國際循環的質量和水平,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合作,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以中國式現代化新成就為世界各國提供新機遇,在共同發展中實現人類社會更大團結。
匯聚團結奮斗的強大合力
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前進道路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團結奮斗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確保團結的圓心不移、奮斗的靶向不偏的重要保障。
激發人民創造偉力,最大限度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凝聚起來。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無窮智慧和無盡力量。作為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面臨許多未知領域,必然會遇到各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挑戰。在此進程中,要尊重人民首創精神,自覺拜人民為師,把政治智慧的增長、治國理政本領的增強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創造性實踐之中,使各方面提出的真知灼見都能運用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事業。始終站穩人民立場,樹牢群眾觀點,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善于發現群眾面臨的問題、反映群眾提出的意見、總結群眾創造的經驗。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充分激發全體人民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把人民群眾最廣泛地團結在黨的周圍。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人民群眾是實現共同富裕的主體力量,也是共同富裕的共享者。推進共同富裕,既要做大“蛋糕”以豐厚社會財富,也要通過分好“蛋糕”讓人民群眾更好分享改革發展成果。為此,應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出臺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建設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實現有效激勵和合理分配,防止兩極分化,推動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防止社會階層固化,暢通向上流動通道,給更多人創造致富機會,形成人人參與的發展環境,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加強海內外中華兒女大團結。愛國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增強黨的階級基礎、擴大黨的群眾基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重要法寶,是中國共產黨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重要法寶。新征程上,必須始終把統一戰線擺在重要位置,不斷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統一戰線,不斷鞏固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加強海內外中華兒女大團結,最廣泛凝聚中華民族一切智慧和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有利條件。堅持大團結大聯合,用共同理想凝聚共識,把不同黨派、不同民族、不同階層、不同群體、不同信仰以及生活在不同社會制度下的全體中華兒女團結起來,形成萬眾一心共襄民族復興偉業的強大合力。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使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激發中華兒女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增強團結奮斗的精神力量
新的征程上,我們面臨的風險考驗只會越來越復雜,甚至會遇到難以想象的驚濤駭浪。目標越偉大,使命越艱巨,就越需要挺起團結奮斗的堅強脊梁,增強團結奮斗的精神力量。
發揚斗爭精神,提升團結奮斗的精氣神。斗爭是團結的重要手段。黨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通過斗爭取得的。黨的二十大報告把“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作為“三個務必”的重要內涵之一提出,就是要激勵全黨全社會發揚斗爭精神,把敢于斗爭、善于斗爭融入團結奮斗全過程。實踐中,對危害中國共產黨領導、危害我國社會主義政權、危害國家制度和法治、損害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問題,必須旗幟鮮明反對,不能讓其以“多樣性”的名義大行其道。在堅守政治底線基礎上,要盡可能通過耐心細致的工作找到最大公約數,通過斗爭努力形成牢不可破的真團結。只要我們把政治底線這個圓心固守住,包容的多樣性半徑越長,畫出的同心圓就越大,越能創造團結奮斗的新局面。
掌握科學方法,提高團結奮斗的本領。團結奮斗既要政治過硬,也要本領高強,需要掌握團結奮斗的科學方法,其中很重要的是要樹立辯證思維。堅持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既敢于亮劍,勇于和善于同一切破壞團結統一的錯誤言行作斗爭,又講究策略,把握時度效,在斗爭中爭取團結、謀求合作、爭取共贏。正確處理團結和批評、斗爭的關系,發揚“團結—批評—團結”的優良傳統,從團結的愿望出發,經過批評或者斗爭化解矛盾、消除分歧、求同存異、增同減異,從而在新的基礎上達到新的團結。把握一致性和多樣性的統一,尊重和包容多樣性,找到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統籌各方利益,調動團結奮斗的積極性,真正做到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標上同心同向、行動上同心同行。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筑牢團結奮斗的文化根基。“第二個結合”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等價值觀念,是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精神的文化基礎和思想靈魂。我們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內涵,從中汲取豐厚滋養,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守正創新中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深度融合,進一步激發其生機活力,讓文化的力量為增進團結、共同奮斗注入不竭動力。引導海內外中華兒女樹立正確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把握中華文化精髓,厚植家國情懷,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鞏固思想文化基礎,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磅礴精神偉力。(作者:林如鵬,系暨南大學黨委書記、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