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鞏固黨在農村執政基礎的重要保障,各地區要精準發力,破除個別村集體經濟發展無動力、無活力、無合力現象,不斷推動有利資源向農村匯聚,為實現共同富裕賦予強大動能。
向“因循守舊”靶向發力,挖掘特色取得“革故鼎新”新成果。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要有“破局之勢”,若因循守舊,必定舉步維艱。基層黨組織要選好支部致富“帶頭人”,充實村“兩委”隊伍,激發戰斗堡壘作用,通過“請進來內培+走出去外訓+送上門服務”形式,為村級黨組織負責人“傳經送寶”,并適時為他們“闊視野”“拓思路”,破除發展動力不足的內生障礙,努力建設一支懂經營、善管理、能力強的村級干部隊伍。同時,聚焦資源優勢、區位優勢、政策優勢等,放開手腳帶領群眾狠挖潛力、廣謀發展,尋找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有效途徑,變存量為增量,探索形成“黨支部+農業+旅游+文創”等系列創新發展模式,激活各類發展要素,縱向延伸農業產業鏈、橫向開發多元發展特色鏈,實現“一村一品”,真金白銀增加村集體經濟項目附加值。
向“盲目跟風”持續發力,立足實際開創“破繭成蝶”新局面。部分地區對自身特色和有利條件認識不到位、挖潛不深入,“什么掙錢發展什么”的跟風模仿,直接將其他地區的成功經驗和先進發展模式照搬照抄“嫁接”到本地區,以為在致富路上走了“捷徑”,卻忽視了資源差異、地域差異、政策差異等因素影響,最終因“水土不服”等問題讓群眾和村級集體經濟項目蒙受巨大損失。地區發展要秉持“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摸清摸準“家底”,及時復盤得失利弊,全力補齊技術、人才、營銷等短板,以自身優勢為基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政策支持為前提、以現有產業為載體,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工則工、宜游則游,實事求是找路子,因地制宜求發展,健全利益聯結機制,探索形成在本地區扎根壯大的發展模式,促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實現精彩“蛻變”。
向“一枝獨秀”協調發力,統籌資源獲得“百花齊放”新突破。農村集體經濟是縮小城鄉發展的有效途徑,如果一味地“單兵作戰”、分散發展,必然會面臨發展受限困境,特別是一些產業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差的薄弱村落,更容易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不利境地。“一人難挑千斤擔,眾人能移萬座山”,只有打破行政壁壘、村域限制,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將產業、資金、政策等有利因素充分整合,規范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聯結機制,構建起組織聯建、項目聯做、品牌聯創、產業聯營的“抱團”式發展,讓大村與小村“結對”、富裕村與薄弱村“組團”,發揮整體合力、縮小強弱差距、形成“雁陣效應”,從根本上消除村集體經濟發展不均衡問題,讓村集體經濟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做強做大“共同富裕”蛋糕,讓村村、人人共享村集體經濟紅利,從而全面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取得實實在在成效。(中共攀枝花市仁和區委組織部一級科員 金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