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現代化進程中,共同體理念逐步滲透到鄉村發展的各個領域。新時代,推進鄉村振興,有效的鄉村治理是根基。鄉村治理共同體,為構筑這一根基注入了緊密的感情聯系、相似的價值認同、一致的目標追求、協同的行動參與。如何構建鄉村治理共同體?重點在于打造發展與治理互促共進的強力雙引擎、不斷強化共識與合作兩大共同體基礎元素、構建權責對等激勵相容的共同體機制、優化以科技為支撐的“三治融合”治理體系。構建起和諧持續運轉的鄉村治理共同體,可以為鄉村振興提供保持良好秩序的源頭活水,鄉村振興事業也就奠定了強大的合力推進基礎。
關鍵詞:鄉村治理共同體 合作 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C912 【文獻標識碼】A
鄉村振興是新時期黨的“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五級書記齊心抓、合力推的要事。鄉村振興二十字方針包含五個方面的要求,其中治理有效是根基。根深才能葉茂,打好了治理的基礎,鄉村方能振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指出,要“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從實踐來看,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中,共同體理念逐步融入鄉村發展的各個領域。鄉村振興也需要貫徹共同體理念,建設好推進鄉村治理和鄉村振興的各種共同體。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強調: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要“堅持以黨建引領鄉村治理”“提升鄉村治理效能”。中央文件和會議精神為構建鄉村治理共同體、合力推進鄉村振興做好了頂層設計,明確了政策指向。從理論來看,構建鄉村治理共同體可以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動能。從各地實踐效果來看,浙江溫嶺、四川彭州、上海寶山等地在構建鄉村治理共同體方面都開展了因地制宜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鄉村治理效果。歸納起來,打造有效的鄉村治理共同體有四大要點。以鄉村治理共同體為基礎推進鄉村振興有兩大優勢,一方面為鄉村振興提供了保持良好秩序的源頭活水,另一方面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澎湃動力。
以共同體理念為引領為鄉村治理注入新動能
共同體理念有中國文化根源。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和合”思想,推崇“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中華傳統理念注重“和而不同”“和衷共濟”“天下為公”“天人合一”。構建鄉村治理共同體,就是傳承中國文化傳統,從共同福祉出發,鄉村個體、農村關聯組織等增強共識,加強合作,基于相似的價值認同,基于互動協商權責對等的原則,基于解決社會問題、回應治理需求的共同目標,自覺形成相互關聯、相互促進且關系穩定的鄉村治理群體。這種鄉村治理群體能夠為鄉村治理注入新的動能。
共同體為鄉村治理注入緊密的感情聯系
鄉村治理共同體的成員是具有身份認同和感情聯系的參與者,鄉村治理共同體將為鄉村治理注入緊密的感情聯系。人是有理智的動物,更是有感情的動物。感情維系是人類社會各種群體發展的重要基礎。情感是人類社會運行的天生粘合劑和潤滑劑。在群體、共同體建構過程中,情感因素是一個關鍵因素。鄉村是鄉村個體和與鄉村有關聯組織共同活動的空間。感情因素在鄉村空間能夠發揮粘合劑和潤滑劑作用。豐富的群體情感體驗有利于增強群體凝聚力。鄉村治理是對鄉村內各主體關系及公共事務的治理。以共同體理念推進鄉村治理,可以為治理鄉村主體關系及公共事務注入緊密的感情聯系。鄉村各主體在治理共同體建設進程中,以共識為基礎,以合作加強互動,能夠互相認同,形成共同目標、價值認同和群體文化,產生緊密的感情聯系。對共同體有感情的鄉村治理各主體,歸屬感強烈,群體認同堅定,群體活動參與活躍度高,相互之間關系穩定融洽。暖心的感情聯系可以激勵治理主體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鄉村治理的人際障礙和沖突,不斷緩和消解矛盾對立,提高達成治理任務共識與決策意見的效率,降低鄉村治理成本,提升鄉村治理效率與效果,利于實現治理的有效目標。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九尺鎮金沙社區金沙小區,小區里設有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社區愛心超市、幸福小食堂等,為居民們提供各類貼心溫暖服務,農民和鄉村各類治理群體以情感認同為基礎,感情聯系緊密,構建了鄉村社區治理共同體,以“信任”為主線,以互幫互助精神為基礎,社區治理成效顯著。浙江象山從村民日常互動出發,重新塑造了村社共同體,激發了村民對村社的身份認同和情感歸屬,使村民主動參與村莊治理和村莊建設,化解了鄉村治理矛盾,取得了良好的鄉村善治效果(孫梟雄、仝志輝,2020)。
共同體為鄉村治理注入相似的價值認同
共同體是具有相似價值認同的群體(郁建興,2019)。鄉村治理共同體將為鄉村治理注入相似的價值認同。價值認同是人們將某類價值觀念在內心里接受、在行為上遵循的社會心理行為過程,是一個連續推進的過程,對價值觀念由外到內進行認知和體察,經由情感接受,到意志貫通,再到行為貫徹落實。價值觀認同以基本的理性認知為基礎,對價值觀的內容做到接受和認同、對認同的理由做到內心接受、對認同及外化于行的方式方法無抵觸地采用和實施,價值主體在此過程中擁有豐富且愉悅的個體和群體情感體驗。《決定》提出“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以價值認同為基礎的鄉村治理共同體正是這一制度的具體實現形式。緊密的感情聯系使村民等主體對鄉村治理共同體產生感情上的歸屬感,而價值認同則是村民等主體對鄉村治理共同體產生意識上的歸屬感。價值認同利于鄉村各主體在鄉村治理目標上達成一致,在治理方式方法上形成共識,在治理舉措上形成合力,在治理實踐上提升效率和效果。我國鄉村治理從傳統的人民公社模式、鄉政村治模式進入新時代的“三治”結合模式(呂德文,2019),價值認同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上海寶山運用鄉村積分項目制和星級評比制度,推進村民形成鄉村治理價值共識,聚焦建設“三美”(庭園美、村宅美、治理美)鄉村,把鄉村治理價值共識具體細化在村民議事、平安建設、文明新風、美亮村宅4個方面13類具體事項上,激發新老村民參與治理的積極性和熱情,以“價值認同—規范議定—行為引導—效果激勵”的機制推進鄉村治理共同體建設,有效提升了基層的治理效能,創建了城鄉融合型鄉村治理模式,打造了“寶善治”鄉村治理品牌。
共同體為鄉村治理注入一致的目標追求
人心齊,泰山移。一個組織的力量來自于共同的目標追求。國家發展如此,一盤散沙的民族擺脫不了被欺侮的命運,團結一心的國家終會興盛;社區治理亦如此,形成共同體的社區有共同的目標追求,社區成員能夠為共同的發展目標、治理目標而奮斗,促進社區治理從無序走向良治,促進社區從衰敗停滯走向發展和繁榮。鄉村社區建立共同體推進治理,就意味著要建立成員認同的治理目標與發展目標,追求實現目標的過程也就是鄉村治理逐步完善和優化的過程。共同體為鄉村治理注入一致的目標追求,讓成員治理行為具有共同的目標指向,利于消減成員沖突和分歧,有助于成員就治理規則、治理活動達成一致。形成目標是聚焦的過程,是共同體建立制度規范、合理配置資源、謀劃治理活動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速,諸多現代性要素(如市場經濟、人口流動、個體自由等)對鄉村治理形成挑戰,農民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理性愈益凸顯,農民和各類組織的價值追求和行為機制多元化,鄉村社區的戶籍人口和其他參與者成分多元,目標很難達成一致,致使鄉村治理的傳統社會基礎消解,鄉村社會整合能力減弱,傳統鄉村秩序無法維系。構建鄉村治理共同體,是解決這一挑戰和問題的有效對策。共同體在鄉村治理上追求的共同目標是為鄉村社區建立良好穩定的社會秩序,在人的精神思想、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三個領域不斷優化鄉村治理水平。面對鄉村發展的不同層次和狀況,鄉村治理的目標體現兩個原則,一個是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則,二是要遵循循序漸進原則。這個目標是鄉村的治理參與者一致認可的目標,與鄉村發展現狀和實情相吻合,并根據鄉村發展的階段不斷完善和提高。有的鄉村處于面臨秩序崩壞的階段,其當前首要的治理目標則是創建平安鄉村。有的鄉村,大體穩定小有矛盾和糾紛,當前穩定治理是基礎,完善和優化提高治理水平是目標。經歷若干發展階段,鄉村治理最終指向建設更富強、更文明、更民主、更和諧、更美麗鄉村的高等級目標。
共同體為鄉村治理注入協同的行動參與
大家的事,大家商量著辦。鄉村治理共同體強調多元治理主體在權責一致基礎上的有效互動,為鄉村治理注入協同的行動參與。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非常清晰地傳遞出如下信號:當代中國社會治理將邁向政府、公眾和各類社會組織等主體共同治理的新局面。共同治理,意味著社會組織、廣大民眾等主體,與黨和政府共同承擔社會治理責任,共同享有社會治理成果。在鄉村治理領域,這就意味著,社會組織、村民、其他參與者等與黨和政府要共同開展鄉村治理的實踐,包括共同規劃鄉村治理的目標,共同設計鄉村治理的政策和規章,共同探索鄉村治理的工具,執行參與鄉村治理的各項任務,共同評估鄉村治理的成效并開展有效反饋。鄉村治理共同體的建立和完善,使鄉村治理參與者形成共識,大家遵循共同的約定,協同推進治理實踐,為達到鄉村治理目標,付諸協同的行動參與,推動鄉村實現有效治理,這個過程即所謂人心齊、行動同、村善治。浙江溫嶺的例子很好地證實了這一邏輯。新世紀之初,浙江溫嶺市牧嶼鎮、澤國鎮推進基層治理持續創新,不斷優化村民參與治理的模式,其中民主懇談會逐漸從思想政治工作轉型到公共事務決策,形成了“決策-協商型民主懇談”模式,民眾能夠參與決定身邊重要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供給、征地拆遷等重要事務,民眾參與的積極性得到有效激發;2005年溫嶺市新河鎮進一步將民主懇談會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連接起來,實施“參與式預算”,推動了公共預算的公開化、透明化改革,有效緩解了干群矛盾,激發了群眾參與熱情,提升了基層治理水平(郁建興、任杰,2020)。
打造鄉村治理共同體的四大措施
鑒于農業農村現代化面對的諸多挑戰和困難(彭超、劉合光,2020),必須認識到建設鄉村治理共同體是一項復雜、系統的工作。打造鄉村治理共同體,需要增強動力,以引導和驅動鄉村治理共同體的構建;需要以共識和合作為基礎,不斷夯實鄉村治理共同體;需要完善共同體發展機制,提升激勵水平;需要結合新時代的技術,為鄉村治理共同體的建立和運營提供便利的科技支撐。
打造發展與治理互相促進的強力引擎
一個系統的產生和維系需要動力支持。打造鄉村治理共同體,首先需要為共同體的建立和發展注入動力。鄉村的治理和鄉村的發展是彼此連接的兩個方面,二者需要形成良性互促的格局。鄉村發展和鄉村治理的共同動力來源是改革和創新。一方面需要以改革為動力,改革現有治理格局、治理機制、治理模式,改革大多數鄉村普遍存在的治理主體缺位、參與性不強的狀況,在厘清鄉村治理的現有架構、問題、發展障礙與突破方向的基礎上,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提升鄉村治理現代化水平(劉合光,2021),以構建鄉村治理共同體為導向,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鄉村社會治理體系。另一方面需要以創新為動力,創新治理組織、治理方式方法和技術手段。當然改革和創新不僅驅動鄉村治理向善向好,同樣為鄉村發展注入新活力,促進鄉村發展向美向強。通過改革和創新賦能,鄉村各種共同體將形成鄉村發展和鄉村治理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格局。
不斷強化共識與合作兩大基礎元素
共同體的創建和維系,有兩個重要基礎,一是共識,二是合作。共識是共同體形成治理合力的基礎,合作是治理共同體合力發揮的方式。鄉村治理參與主體形成治理共同體,首先要通過多次的交流、溝通、協商,形成對鄉村發展與鄉村治理現狀、特征、問題、難點、改革創新方向、目標、規則、治理模式、活動內容、激勵機制、支撐手段等諸多元素的共識,并以共識消除分歧、強化主體參與責任、提升治理參與水平、增強治理效果。民主協商是中國政治智慧的結晶,也是形成鄉村治理共同體共識的重要途徑。其次要通過具體治理實踐與活動,加強合作,以協同參與方式,在人的精神思想、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三個領域不斷優化鄉村治理水平。有了共識和合作兩個元素,鄉村治理共同體就會形成一致的價值導向,構建有效的治理組織,付諸統一協調的行動,不斷解決鄉村治理中呈現的各種問題,實現鄉村治理的有序化。
構建權責對等激勵相容的共同體機制
現實中一些村莊村民在鄉村治理中參與不足的核心問題是激勵不足。構建鄉村治理共同體需要解決這一問題,主要對策就是構建激勵相容的共同體機制。沒有足夠的激勵或強制性懲罰,村民自愿參與治理的行為就很難保障,而“搭便車”問題則會普遍出現,也就使得一些村民和其他鄉村社區利益相關者不愿意盡到共建共治的責任,而只愿意享受共同體建設的成果。這需要通過機制設計,形成激勵相容的共同體機制。需要讓村民等鄉村社區利益相關者的責權利保持對等關系,強調多元治理主體在權責一致基礎上的有效互動。既要讓不同參與者利益共享,也需要參與者追求的個人利益正好與集體利益相吻合。民主協商機制是其中之一,通過協商形成共識,能夠讓共同體在充分協商的過程中,明確客觀資源的有限性,個體對自身需求做調適性改變,最終讓個體價值和集體價值最大限度地匹配。構建利益相容的鄉村治理共同體機制,一方面要為人人有責、人人盡責提供當下激勵,如一些鄉村采取的鄉村治理積分制;另一方面要為鄉村治理共同體的發展培養共同體認同,把參與者的經濟社會需求與鄉村治理模式創新關聯起來,在村民等相關主體協同推進治理和完善治理模式的過程中,不斷滿足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
優化以科技為支撐的“三治融合”體系
科技尤其是信息通信技術和大數據計算為鄉村治理共同體的創建和運行提供了堅實的支撐。這些科技新進展能夠顯著改變治理主體之間的互動關系和互動模式,一方面打造了諸如鄉村治理溝通平臺、需求征集識別中心等現代化鄉村治理渠道與技術系統,利于降低溝通成本,利于識別鄉村相關主體訴求,另一方面提供分析決策支持系統,利于促進鄉村相關主體責權利劃分和激勵相容治理機制的構建,促進優秀治理模式和案例經驗的分享,普遍性提升鄉村治理水平。信息通信技術和數字技術的使用,利于更好地識別治理需求,運用技術反映需求的強度及其變化,從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村民和其他參與主體的獲得感和滿意度。需要以科技為支撐,不斷提升鄉村治理的精細化、智能化和專業化水平。要把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等關鍵技術作為支撐鄉村治理共同體構建與運作邏輯變革的基礎,發揮信息化技術的作用在政策制定、執行優化、風險預警、社會評價等方面為鄉村治理共同體賦能;要積極探索“大平臺 + 微治理”模式,構建村鎮聯動的大數據平臺,運用微博、微信等網絡平臺促進具體治理活動的實施,保障本地村民和外來、外出務工人員的政治參與權利,確保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制度落地生根。要借助現代科技,推進“三治融合”體系的良性運行,做到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立秩序,以德治揚正氣。首先運用現代通信等技術化解村民自治面對的治理參與率低這一難題;其次以數字化技術為支撐完善鄉村法治平臺建設,強化平安鄉村建設;再次以數字化信息化技術,推進文明鄉風的培育與傳播,引領鄉村德治,激發村民等鄉村利益相關者積極向上,積極投身于鄉村治理和鄉村建設。
以鄉村治理共同體為基礎合力推進鄉村振興
鄉村治理與鄉村建設是緊密相關聯的事業,就內涵來說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可分,就二者的主體重合性和事項互促性來看,二者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鄉村治理也意味著優異的鄉村發展業績會緊緊跟隨。實際上,創建鄉村治理共同體,完善和諧持續運轉的鄉村治理共同體,可以為鄉村振興提供保持良好秩序的源頭活水,并為鄉村振興事業奠定強大的合力推進基礎。
為鄉村振興提供良好秩序源泉
鄉村治理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也是為鄉村振興事業提供秩序的來源。構建鄉村治理共同體,鄉村利益相關者形成共同目標、治理和發展共識、共同價值、共同認可的行為規范、協同的治理行為,將優化鄉村秩序,促進鄉村利益相關者形成共同的感情,化解情緒對立、思想分歧和行為沖突,形成良好的鄉村社會管理效果,不斷提升鄉村公共服務配置水平,使鄉村振興有穩固的治理基礎,從而可以有序而阻力較小地推進產業發展、組織建設、人才培訓、環境治理、文化建設等各項事業,最終實現農民富、農業強和農村美的美麗鄉村振興前景。
為鄉村振興打造澎湃發展動力
鄉村利益相關者在形成治理共同體的過程中會形成合力,共同推進鄉村振興事業發展。鄉村治理共同體以共同目標為統領,以共識為基礎,以合作為模式,激勵相容,運用科技,“三治融合”,不斷提升鄉村治理水平,使鄉村治理和發展有序進行,使鄉村矛盾得到良性化解,使鄉村沖突消解于端倪初現,從而使鄉村發展力量不因治亂而旁泄,反因治理有序而攏指成拳、合力澎湃。上文述及打造鄉村治理共同體倚重改革和創新之力,內理在于改革和創新在鄉村治理中使各治理主體突破了思路,形成新格局,取得新成效。這也會溢出到鄉村振興其他事業,所謂一藝成而萬技通。改革和創新將成為鄉村治理共同體成員的思維底色,經過共同推進鄉村治理共同體一系列實踐的錘煉,他們善于破舊,精于求新,成于臻效。他們同樣也是鄉村振興諸主體中的主力軍,在鄉村治理共同體中擁有改革和創新思維與經驗的他們,善于運用改革和創新的澎湃動力去推動鄉村振興事業行穩致遠、善作善成。
【本文作者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1AZD035)、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10-IAED-04-2023)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郁建興:《社會治理共同體及其建設路徑》,《公共管理評論》,2019年第1期。
[2]呂德文:《鄉村治理70年: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視角》,《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4期。
[3]彭超、劉合光:《“十四五”時期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形勢、問題與對策》,《改革》,2020年第2期。
[4]劉合光:《優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國家治理》,2021年第2期。
[5]孫梟雄、仝志輝:《村社共同體的式微與重塑——以浙江象山“村民說事”為例》,《中國農村觀察》,2020年第1期。
[6]郁建興、任杰:《社會治理共同體及其實現機制》,《政治學研究》,2020年第1期。
[7]呂德文:《邁向城鄉共治的鄉村治理新格局——基于P縣的田野發現》,《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6期。
[8]《上海寶山“社區通”連通黨心民心》,《農村工作通訊》,2019年第13期。
[9]仝志輝、韋瀟竹:《通過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理解鄉村治理:文獻評述與研究建議》,《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1期。
[10]孟祥瑞:《鄉村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內涵、挑戰與構建路徑》,《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20年第11期。
[11]呂德文:《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工作共同體的建構邏輯》,《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5期。
[12]胡洪彬:《鄉鎮社會治理中的“混合模式”:突破與局限——來自浙江桐鄉的“三治合一”案例》,《浙江社會科學》,2017年第12期。
[13]陳朋:《協商合作:農村基層社會管理創新的趨向和選擇——浙江溫嶺案例啟示》,《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
責編:王 克/美編:石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