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改造,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發展數字經濟和現代服務業,加快構建具有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要求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前不久召開的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提出,“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堅強物質支撐”。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是我國主動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贏得競爭主動權的關鍵舉措。
從產業分類看,一般意義的實體經濟應該包括制造業、農業、建筑業、采掘業等產業,其中最為核心和主要的部分是制造業。經濟“脫實向虛”趨勢主要問題就在于大量要素不能有效流動到制造業等實體經濟部門,尤其是資金在金融業內部多次循環顯著加大了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從而阻礙了實體經濟良性發展。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意味著圍繞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形成“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使科技創新在實體經濟發展中的貢獻不斷提高、現代金融有效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能力不斷加強,形成創新驅動實體經濟發展、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有針對性地提高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
鞏固制造業體系完備的優勢
我國目前是產業體系最完整的制造業第一大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我國制造業規模已經連續13年居世界第一,占全球比重近30%。制造業體系完備和配套能力強,是我國產業體系的巨大優勢,這個優勢保證了我國能夠有效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等帶來的供給沖擊,彰顯了我國經濟韌性。我國產業體系完備性優勢的形成,是成功推進工業化的結果。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工業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建成了體系完整、產能巨大的工業體系,成為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成功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
還要看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度演進,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組,我國制造業體系的完備性優勢受到了沖擊。一方面,一些企業開始向東南亞轉移,存在著產業鏈外移以及制造業配套能力受損的風險;另一方面,傳統產業面臨轉型升級的巨大壓力,有些地方簡單通過“一刀切”政策將傳統產業視為“低端產業”淘汰出局。鞏固我國制造業完備性優勢,一是遵循國內版“雁陣模型”,支持引導中西部和東北地區依托資源要素稟賦,在充分考慮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基礎上承接國內產業梯度轉移;二是通過技術改造積極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能簡單將傳統產業等同于低端產業而要求其退出;三是可借鑒日本“母工廠”經驗,鼓勵企業在國內建設現代核心工廠,將核心制造能力留在國內;四是注重產業集群建設,通過集群強化各類企業間的技術經濟聯系,提高制造業協作配套能力,鞏固制造業體系完備性的優勢。
促進制造業智能化、綠色化和融合化發展
現代化是以現代科學技術的興起、傳播和應用為前提、動力和標志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要建立在先進的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上。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從技術創新發展方向看,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綠色低碳技術等新興技術正在重塑全球的技術版圖、產業結構和競爭格局,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正在加速深度融合。從產業組織發展方向看,制造業和服務業也在深度融合,產業融合化發展代表著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一個重要趨勢。總體而言,建設具有先進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要體現制造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的發展方向。
制造業是技術創新活動最活躍、技術創新成果最豐富、技術創新應用最集中、技術創新溢出效應最強的產業,制造業的先進性是現代化產業體系先進性的主要體現。當前,我國在制造強國建設上取得了顯著成就,例如,2022年我國有65家制造業企業入圍世界500強企業榜單,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達到7萬多家,高技術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15.5%,裝備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31.8%,已培育4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新能源汽車、光伏產量連續多年保持全球第一。但也要看到,我國制造業發展仍存在大而不強的問題,整體技術水平先進性還有待提高,制造業基礎能力還不強,在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基礎技術、關鍵基礎軟件等方面還存在短板,一些核心技術還受制于人,產業鏈總體處于全球價值鏈中低端。因此,建設先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我國制造業沿著智能化、綠色化和融合化的方向發展,實現從大到強的轉變。未來進一步建設具有先進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需要加強相關舉措,全面推進制造強國建設。要深入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完善國家質量基礎設施,加快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積極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著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實施綠色制造推進工程,促進工業、交通各領域清潔低碳轉型,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實現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進一步優化產業鏈供應鏈發展環境。
新發展階段產業政策要發展和安全并舉
長期以來,各國產業政策的基本定位是促進本國產業發展。然而,當今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全球性問題加劇,產業安全問題日益凸顯,部分國家已經明確了產業安全在經濟政策體系中的基礎地位。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需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增強發展的安全性主動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要切實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產業政策要發展和安全并舉,既要通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保持適度增長速度,提高產業發展質量,也要著力保障產業安全。為此,產業管理體系和政策體系的功能定位應在激勵和服務產業發展的同時,向保障和提升產業鏈安全方面進行拓展和調整,以有力應對“卡脖子”技術供給能力不足、勞動密集型產業過快向外轉移、工業基礎原材料和能源供給沖擊等多重因素疊加可能引發的安全風險。建設具有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要把維護產業安全作為重中之重,加快完善我國產業安全相關法律法規,明確產業安全管理是我國各項產業政策、科技政策、競爭政策、貿易政策的前置基礎性工作;要加快建立權責清晰、多部門緊密協作的產業安全管理體系,完善產業安全戰略決策和部門協調機制,以部門協調促發展和安全協調;完善產業發展評估和產業安全預警體系,建設專業的產業鏈安全評估隊伍和機構,發展我國產業安全評估理論和方法體系。當然,強調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安全性,絕不意味著閉門造車,而是要積極探索在開放型經濟體系下有效提升國家產業安全水平和提高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的路徑。
需要明確的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是緊密聯系的,完整性和先進性可以促進和提升產業體系的安全性,安全性又是建設完整性和先進性產業體系的前提和保障。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要將三者統一起來,協同推進,不斷提高產業體系完整性,著力構建一批新的增長引擎,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夯實現代化建設的物質基礎。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