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池翠湖水,半部昆明史。翠湖及周邊,是云南省昆明市歷史文化資源最為富集的區域,一條條坡巷承載了昆明人的生活記憶。
走進翠湖邊的老街區文林街,雅致整潔的書店辦起圖書漂流角,風格各異的咖啡館令人目不暇接,美術館磚墻上的繪畫作品讓老巷子散發出文藝氣息。老舊小區時尚起來,不少青年游客慕名前來打卡。
“老街區如何吸引年輕人?”看到記者好奇,昆明市五華區華山街道辦事處主任田靜直言:“現在流行分享經濟,要想激發消費潛力,得用‘含新量’提升‘含金量’!”
老街區發展,底蘊在于厚重歷史,活力在于新穎形式。在“新”字上做文章,下足“繡花功夫”,不失為促進文旅融合的一個有效路徑。
經濟行為發生于具體場景,激發經濟活力需要搭建新場景。昆明通過實施歷史文化片區整治提升工程,改造基礎設施、加強數字化建設、推動文創研發,讓“九巷十三坡”等歷史文化街區得到重塑。過去又窄又破的先生坡,如今可以舉辦集市,游客絡繹不絕,店鋪收入提高。文旅場景之新,需要硬件達標,持續改造老舊小區、提升水電路等設施是系統工程;更呼喚軟件更新,改善并豐富公共文化空間,發揮文化的帶動作用。當傳統街區從面子到里子煥然一新,形成新場景,就能打好底子,吸引更多商家和游客,為助推發展鋪好路子。
場景更新,表面看是建筑翻新,本質則是業態創新。文林街原本是昆明的“酒吧一條街”,隨著人們消費理念轉變,酒吧退出,咖啡館漸多。面向年輕消費者和外來游客,先生坡連續舉辦名為“摩登雅集”的市集,總計吸引數十萬人。市集的運營負責人感慨,圍繞年輕人“玩”的訴求,豐富“玩”的場景,形成“玩”的風潮,同樣能創造價值。如今,這里成為不少人的文化社交目的地。順應消費需求、融合潮流元素、提升服務品質,才能贏得游客青睞。
以“含新量”提升“含金量”,關鍵在于涵養新觀念,攜手提升治理水平。從實踐來看,華山街道服務轄區企業商戶,形成了“領導包干+定期走訪”的制度。助力經濟,所有干部都有份;服務企業,抓大不放小、工作在一線。基層黨員、干部的服務意識越濃,呵護良好發展環境的內生動力就越強。善治激發善舉。華山街道的商戶自發開展志愿服務,走訪街坊老人,爭做公益活動,讓“文士如林”的地方更有溫度。推動發展,從簡單的政策扶持變為協同治理、強化服務,以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創造性開展工作,不僅能贏得經營主體的共情共鳴,而且能實現攜手謀發展的共振共贏。
街區活力旺,日子情味濃。更注重文化內涵、人文關懷,著力培育更多優質消費空間,展示各類特色文化,打造更富韻味的街巷景觀,就能讓“含新量”與“含金量”兼備,持續釋放文旅消費潛力。
(作者為本報云南分社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