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場別開生面的拍賣會在銀川敲響“第一槌”。在寧夏首次科技成果競拍會和科技成果評價沙龍上,來自寧夏農科院的22項優質農業科技成果亮相。經過激烈角逐競拍,18項科技成果與企業成功“牽手”,成交價總額超過300萬元。其中,農業廢棄物堆肥化利用技術體系摘得最高成交額,拍出60萬元。
此事一經傳播,網友提出一連串問題:科技成果也能像收藏品等一樣拍賣?高大上的科技成果為何要放在市場上“叫賣”?不得不說,這些問題既需要認真回答,更需要努力探索。
現實中,科技成果存在轉化難、轉化率低等難題。一方面,科研機構和團隊的很多科研成果,由于缺乏第一時間與經營主體對接的機會,致使其價值得不到體現;另一方面,許多企業對科技成果有需求,但常常“拿著錢找不到賣家”。因供求信息無法有效銜接,出現“兩頭著急”的狀況,讓人頗感遺憾。
怎么辦?科技成果拍賣無疑是個好辦法。從此次18項科技成果與企業“牽手”成功的事例來看,科技成果競拍會為科研單位和企業合作創造了良好的機會,讓科研人員和單位可以向市場、企業詳細介紹、展示、推介自己的科研成果,企業也可以根據市場和自身發展所需,公開競爭,獲得高質量的科研成果。這一舉措,有助于推動技術專利從“書架”到“貨架”,打通科研成果邁入市場的“梗阻”,實現科技成果與企業需求高效對接、與市場需求無縫銜接。
當然,科技成果拍賣的意義遠不止這些,帶給我們的啟示還有很多。比如,科研人員、單位要學會“抬頭”看市場,真正把論文寫在產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轉化在企業里;又如,企業要勇于做識“貨”的買家,如此才能插上創新的翅膀;再如,各方要開動腦筋、大膽嘗試,多想新點子、多探新路子,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科技與經濟融合,推動高質量發展。
科技成果只有同國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場需求相結合,完成從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的三級跳,才能真正實現創新價值、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我們樂見,能促使科技成果完成三級跳的平臺和路徑競相涌現,讓越來越多的科技成果在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落地生根。
(摘編自《寧夏日報》,原題為《樂見科技成果從“書架”到“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