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中國品牌 > 領軍人物 > 正文

魏際剛:構筑新發展格局的強大循環基礎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發展物聯網,建設高效順暢的流通體系,降低物流成本”。這是黨中央著眼于提升經濟運行的連接能力、流通效率,暢通國內國際經濟循環的一項戰略性舉措,對于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發展物聯網有利于提升數字化連接能力

物聯網基于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跨界融合等手段,實現企業內的人、物(如機器、設備、產品)、服務以及企業間、企業與用戶間、用戶與用戶間的互聯互通、線上線下融合、資源與要素協同。物聯網具有的廣泛數字化連接、海量數據采集與分析、決策支持、遠程控制與操作、系統集成等能力,有助于企業邁入數據驅動發展階段,推動生產流通消費的動力、效率與質量等變革。物聯網既是一種新生產方式、組織方式、運營方式、資源配置方式,也是一種新的基礎設施,是新一代信息網絡技術與農業、工業、服務業深度融合的產物。

加快發展物聯網,有利于提高生產流通運作效率,暢通供應鏈。推動硬件、物理基礎設施與軟件、數字化基礎設施等一體化發展,增強產業生態韌性、靈活性與市場反應能力;促進智能生產、柔性生產、精益生產、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綠色生產等。物聯網賦能企業檢驗檢測體系,根據先行指標判斷產品與設備的運行狀態,預防故障發生。實現產品自動檢測、全程追溯與可視,實現智能質檢,提高質量管理水平。

面對科技日新月異、市場瞬息萬變、國際環境錯綜復雜的形勢,物聯網使企業更廣更深地連接市場、感知變化,快速地反應需求,提供更優質適宜的產品與服務,不斷推進產品、服務、技術、流程、管理、運營與模式等方面的升級。

高效順暢流通體系奠定經濟循環基礎

流通體系是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流通水平很大程度決定著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速度與質量。在全球連接與流動受阻放緩的形勢下,加快構建高效順暢的流通體系,有利于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優化配置,改善國民經濟循環效率。

中國是全球性流通大國,但還存在流通體系不夠完善、流通網絡布局不夠合理、流通效率不夠高效等突出問題。例如,農村流通體系發展滯后,農產品產銷對接不夠通暢,工業流通體系不夠發達,城鄉流通體系相對分割,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尚不健全,跨國流通體系缺乏主導力等。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加快構建“國際網絡—國內骨干網絡—國內支線網絡—國內末端網絡”有機結合的現代大流通網絡。統籌規劃全國流通網絡建設,推動區域、城鄉協調發展,推動流通網絡互聯互通。加強流通樞紐城市建設,優化基礎設施和服務網點布局。完善縣、鄉、村三級農村流通服務體系。加大對流通企業境外布局與投資的支持,統籌規劃境外流通網絡建設,推動國內流通渠道向境外延伸,打造有競爭力的全球供應鏈體系。需要加快流通創新,為生產生活創造更大價值。圍繞生產與消費需求,充分發揮流通對工業、農業、商貿等在信息服務、產品策劃、深度開發、拓寬市場等方面作用。做強做優流通主體,提升流通服務功能,推動流通與制造、消費融合發展。加快新業態發展,激發數字流通活力。推進“互聯網+流通”“物聯網+流通”“智能+流通”發展。推動“樞紐+通道+網絡+產業+貿易”發展。推動城鄉統一大市場建設,搞活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流通。加大新基建在流通中的應用,建設流通大數據中心,利用大數據加強市場分析與拓展。

降低物流成本有利于提升經濟運行效率

物流是流通的重要組成部分。物流成本與物流效率對流通成本與流通效率有著重大影響。有關機構研究表明,在發達國家,物流成本平均占產成品最終成本的10%—15%,而我國制造企業的物流成本有時高達生產成本的30%—40%。物流成本偏高成為制約制造業由大變強、解決“三農”問題的瓶頸。

物流成本偏高,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體系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物流服務體系、流通體系、供應鏈體系、物流信息服務體系、物流標準體系、應急物流體系等不完善。二是產業層面的原因。產業結構、工業結構與能源結構的階段性特征客觀上決定了單位GDP的物流費用支出較大。三是企業和要素層面的原因。第三方物流企業發展不足。許多生產流通企業“大而全”“小而全”。第三方物流企業水平不高,專業化、精細化、系統化服務水平低,尤其缺乏一攬子服務能力。四是體制和政策層面的因素。物流市場體制尚不完善。統一開放、公平競爭、規范有序的物流市場體系尚未形成,市場分割、壟斷行為、誠信缺失等問題突出。地區間行政分割,缺乏統籌規劃,尚不能形成發展合力,物流、快遞、配送車輛等要素難以高效流動。五是自然地理因素。自然地理環境影響物流活動的空間范圍,也影響到物流活動的成本。西部地區是物流業的薄弱地區,西部地質地貌復雜多變,某些地區地廣人稀,物流發展難度不小。復雜地理環境將增加物流基礎設施的資金、人力、物資的投入,對建設技術要求較高。加之西部地區物流量普遍小于東部,項目經濟效益較低,進一步加大了西部地區物流成本。

降低物流成本是構建新發展格局必然要求。降低物流成本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以物流高質量發展為根本途徑。推動物流業高質量發展的總體思路是:物流業應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統籌國內國際,統籌城鄉,緊緊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時代機遇,以“完善體系、優化網絡、調整結構、整合資源、聯動發展、一體化運作、價值創造、節能環保、惠及民生”為著力點,以更好的體制機制和政策為保障,構筑起中國面向未來的物流和供應鏈服務體系。相應地,物流業發展可從七個方面著力。

一是推進網絡化。根據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完善和優化物流基礎設施網絡、組織網絡、運營網絡和信息網絡,構筑統籌國內國際、東部中部西部、沿海內地、城市農村、省市縣鄉、社會化與自營的不同層級、不同功能、有效銜接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

二是推進精細化。滿足不斷分層化、分散化和細化的市場,緊扣用戶體驗、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需求,使物流服務精準定位、精細服務、精細管理、精確評價。

三是推進數智化。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搶占物流業未來發展的制高點。應用自動化、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實現物流資源的全方位連接和安全、高效、靈敏、實時、可控、人性的智能物流服務。

四是與產業、地區聯動融合。著眼于物流業服務生產、流通和消費的內在要求,加強物流資源和供應鏈整合,提升物流服務和供應鏈管理能力,推動物流業與各次產業、地區經濟協同和互動發展,充分發揮物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橋梁、紐帶、助推器、總調度等作用。

五是推進國際化。把握全球化和國際格局變化的新特點,本著“利他共生、共創共享、互利共贏”,深化國際合作,打造全球物流和供應鏈體系,主動參與國際分工,提升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提升全球連接、全球服務、全球解決方案的能力。

六是推進可持續發展。著眼于生態文明、環境友好、資源節約和安全等,實現土地、能源、資源的集約和節約,減少污染、降低排放,最大程度減少物流活動的負面影響。

七是推進創新。通過理念、制度、服務、商業模式、組織、流程、管理、品牌、渠道和技術等創新,使物流業創造更多價值來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作者系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責任編輯:潘旺旺]
標簽: 魏際剛   新發展格局   物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