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是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重要途徑,漢學則是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抓手。作為中外文明長期交流互鑒的寶貴結晶,漢學在發展過程中為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發揮了獨特作用。站在新的歷史時期,漢學已擁有深厚的學術積累,更表現出深刻的現實關懷。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構建以漢學為重要支撐的國際傳播體系、切實加強漢學與中國學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對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影響。
漢學自誕生之日起,便擔負著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重要使命。漢學家們在波瀾壯闊的中外交流史中留下了獨特且深厚的歷史印記,他們廣博精深的研究成果推動了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交融互鑒,世界各國對中國形象的認知也因此更為清晰、立體、真實。
在新的歷史時期,漢學家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重要渠道。當今世界對中國的高度關注為我國的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帶來了新挑戰和新機遇。身處新的歷史時期,我們更需要以漢學家為窗口,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以漢學家的多渠道發聲和優秀學術成果為媒介,讓世界客觀準確地了解和認知中國;通過漢學家的譯介、闡釋和研究,使博大精深的中華智慧造福世界,最大程度發揮漢學家在人類文明交流互鑒中的積極作用。
以漢學為重要支撐構建國際傳播體系,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明確漢學學科定位,加強漢學學科建設
漢學是世界理解中華文明和文化的重要紐帶。目前,漢學學科的發展已具備了深厚的歷史積淀、充分的人才儲備和全新的時代條件。隨著漢學步入專業化學科建設的新征程,更要求我們進一步強化學科觀念、不斷推動學科發展。
首先,應明確漢學的學科定位、概念內涵、學術方法、研究方向等學科本體論相關問題,構建系統化、全面化的世界漢學與中國學理論體系。在漢學具體學術實踐過程中,應深切關注研究中出現的現實問題,對諸如中華文化域外傳播的軌跡和方式、中華文化在對象國語境中的存在狀態和所處地位、不同國別在不同歷史進程和政治經濟文化條件下形成的中國觀等問題進行扎實且深入的研究。
其次,要積極開展漢學歷史研究及個案研究,對漢學學科發展有一個整體把握。通過搜集、整理并分析各國歷代漢學家的基礎資料及其研究成果,厘清不同國別的漢學發展軌跡及特征,從而探尋世界漢學發展的歷史脈絡及規律。漢學具有“他山之玉”的特質,漢學家對中國的研究具有國際化視域和跨學科視角。因此,要充分利用漢學家們的各類優秀研究成果,加深對自身文明客觀、準確、全面的認知,同時了解“他者”的學術傳統、政治立場和研究特色,以促進中外學術的平等、深度對話。在漢學研究中,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使世界漢學研究的中心和話語權回歸中國。
再次,需加強漢學學術資源積累和相關數據分析。對漢學研究成果以及相關資源進行全方位、深層次、多維度的采集及梳理,并有效借助大數據和自然語言處理等先進技術手段進行數字化整合及分析,創建并完善圖、文、影像等多種形式的專題數據庫,逐步建立和健全智庫咨詢與學術研究融合的漢學話語體系。
多措并舉,深度挖掘漢學家資源力量
漢學家作為研究中華文化和中國國情的國際學者群體,不僅在學術上卓有成就,在其國家的對華政策咨詢和社會宣傳工作等方面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力。因此,挖掘并利用好珍貴的漢學家資源,最大化發揮其在學術研究、智庫支持、中國形象塑造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建設的重要助推力。深度挖掘并充分利用漢學家相關資源力量需要多項措施并舉。
首先,提供優質漢語教學,培養優秀漢學人才。語言既是進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也是開展漢學研究的基礎能力。北京語言大學是國際中文教育的起源地和重鎮,建校60年來,已為世界189個國家和地區培養了23萬名通曉漢語、熟識中華文化的國際人才,他們中的很多人如今已成長為自己國家的優秀漢學家。從學習漢語到研究漢學,既是個人學術興趣的深入發展和科研能力的穩健提升,也是中華文化域外傳播的進一步深化。
其次,調配跨界學科力量,深化漢學家對中華文化感知。讓漢學家深入走進中華文化,從“講述中國”逐步推進為“講好中國”,應調配各界力量,加強漢學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當代中國國情的切身體驗和深度感知。在中華經典著作的研讀等學習形式外,還可通過漢學家研習營、“外國人寫作中國計劃”等多種形式,讓漢學學者在中國相關的參觀體驗和工作實踐中深刻感悟中華文化底蘊,更好理解中國式現代化,以研究中華文明的外國學者視角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再次,聯動漢學研究資源,深化漢學科研成果。新時代背景下,要充分發揮漢學與中國學的學科功能,深入研究漢學家的優秀學術成果,積極承擔國家和地方的研究課題,開展有針對性的政策咨詢研究。同時,對漢學相關學術成果進行追蹤、分析和反饋,以幫助研究者和決策者更好地觀察漢學學科的發展變化,發現漢學領域潛在現象并提出對策建議,為黨和國家的外交事業和區域對外開放提供智力支持。
漢學研究的意義在于建構不同文明間的對話,在漢學與中國學的學科特色和傳播優勢基礎上,充分利用漢學家的學術背景和人脈資源,推動漢學家相關資源朝著立體性、鮮活性、前沿性方向發展,為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供有力支持。
創新漢學家溝通渠道,開展多方面深層次友好交流
得益于科技的飛速發展,漢學家們的溝通交流突破了以往時代的時空局限,可采取云端相會、現場研討等多種方式開展學術交往。利用先進的技術條件,拓寬并創新漢學家溝通渠道,是新時代構建以漢學為重要支撐的國際傳播體系的必然選擇。
首先,應激活全球漢學家網絡,打造以漢學家為“思想源”的智庫。為建立完善的世界漢學與中國文藝、出版、影視、文博等相關產業的對接機制提供行之有效的溝通渠道。在前期良好的漢學家資源積累的基礎上,未來繼續穩步推進漢學家各項工作,與各語種、各國別、各領域的漢學家保持定期性、專業性交流與合作。
其次,建立常態化學術交流機制,形成穩定學術交流模式。在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的新時代,漢學學術界的溝通交流被注入了新活力。通過創新、拓寬漢學家溝通渠道,加強漢學人才多方面、深層次的友好交流,推動不同國別及領域的漢學家之間、漢學家與漢學機構之間、漢學家與國內學者之間形成良好有效互動,以實現全球漢學家的數據共享、信息相通和學術交往,才能助力漢學與中國學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行穩致遠。
國家為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保駕護航,漢學與中國學的長遠發展離不開國家的政策引導和支持。新時代背景下,充分發揮漢學在國際傳播過程中的作用,應從多方面入手,不斷加強高校人文學科建設,加大對漢學相關學科的人才培養保障、研究資金投入和研究項目支持,積極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以各種方式鼓勵漢學家對中華文化和中國國情進行正確、客觀、深入的研究,助力優秀的漢學家研究成果在海外出版,向世界傳播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同時,也應深入開展各種形式的國際人文交流活動,匯聚各方力量,鼓勵知華友華的漢學家與中國學術界、文化界以及社會各界的對話、交流與資源融通、成果互鑒。
我們應堅定文化自信,堅守中華文化立場,以漢學與中國學學科的長足發展為知識平臺,以深度挖掘及充分利用漢學家資源為傳播窗口,以拓寬及創新漢學家溝通渠道為現實路徑,努力構建以漢學為重要支撐的國際傳播體系,切實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
(作者系北京語言大學原校長、教授)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