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數實融合),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數字技術和數據要素雙重驅動是數實融合的內在邏輯。當前,我國數實融合面臨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現狀難以滿足“數字中國”建設需求、數字技術供給體系有待健全、數據要素市場化體制機制仍需暢通、數實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有待完善等一系列問題。為進一步推動數實融合走深走實,需加快夯實數字基礎設施支撐機制,建設數字化創新生態;加快構建數字技術供給機制,建設數字化環境生態;加快構建數據要素市場化機制,建設數字化應用生態;加快健全數實融合發展機制,建設數字化產業生態。
【關鍵詞】數實融合 驅動機理 經濟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3.12.009
【作者簡介】任曉剛,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科技智庫中心主任,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公共政策、科技戰略與管理。主要著作有《科技創新治理體系與高質量發展》等。方力,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黨組書記、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科技創新戰略、科技與產業融合、戰略管理。主要著作有《全球變局下的中國機遇與發展》等。
數字經濟作為塑造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新優勢的基礎支撐,是實現共同富裕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抓手。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以下簡稱數實融合),既是壯大數字經濟發展勢能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1]。因此,必須堅定不移推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以數字經濟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
我國數字經濟總量持續增加、增速大幅提升、領域不斷拓展,日益成為國民經濟的核心增長極,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我國數字經濟規模由2005年的2.6萬億元增加至2021年的45.5萬億元,占GDP的比重由14.20%上升至39.80%。數字經濟覆蓋力、輻射力、帶動力也不斷增強。當前,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計算機、云計算、區塊鏈、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廣泛應用,數字經濟不斷在傳統產業領域開辟出新空間,應用領域和覆蓋范圍持續擴大,應用場景已深入制造業、農業、服務業等各行各業,不同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各環節數字化水平持續提升,平臺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2]。同時,我國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規模和范圍不斷擴大[3]。
數實融合發展的驅動機理
以數字技術和數據要素為核心的雙輪驅動,使實體經濟不斷重構業務邏輯,創新價值模式延伸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變革應用場景,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4]。
數字技術驅動數實融合。隨著數字技術加速應用、下沉,與傳統產業生產技術和模式的融合創新持續涌現,實體經濟創新動力和發展空間不斷提升和拓展。一是業務重構推動產業跨界融合。數字技術帶來了更高水平的網絡連接效應,突破了傳統行業邊界,打破了傳統產業時空限制,促使不同產業、不同行業、不同區域、不同市場主體實現了業務廣泛連接與密切協作,推動了土地、資本、勞動力、技術和數據等生產要素的高效集聚與精準對接,不僅帶動了傳統產業數字化,也催生了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促進了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融合邊界加深。二是鏈條模式創新加深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融合。當前,數字技術在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各環節應用程度日趨加深,實現生產環節與供應鏈上下游環節、高端附加值價值鏈與低端附加值價值鏈的實時全流程數字化管理,推動傳統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數字化改造升級,提升產業鏈韌性、供應鏈穩定性、價值鏈高附加值性。三是場景應用變革推動生產技術和生產模式融合。數字技術場景應用實現了信息網絡化連接、數據化運營、智能化匹配、可視化讀取,增強了信息在各個產業、各個領域之間的互動活力,促進了要素資源在各個產業領域優化配置、潛能釋放,推動了生產模式不斷變革、創新,加速助推了數字技術與傳統產業生產技術和生產模式融合創新。
數據要素驅動數實融合。數據要素驅動顯著提升數實融合效率。一是促進企業數字化轉型決策效率提升。在數據驅動決策過程,大數據分析、處理帶來的信息競爭優勢促使愈來愈多的企業轉向數據驅動決策、數字化轉型決策。二是促進實體經濟生產率提高。數據通過產生并輸出正確的信息提升企業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的信息挖掘能力,也通過支持企業間協同創新提升協同創新能力,還通過預測和選擇最優的生產技術改善產品和服務質量提升質量改善能力。三是促進數據要素市場化。數據驅動實現數據要素“生產要素化”與“配置市場化”,推動生產資料的數字化,發揮數據雙邊網絡效應的競爭機制、數據成本結構特性的供求機制、效用敏感性的價格形成機制優勢,共同驅動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推動數據要素價值實現。
數實融合發展的制約因素
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現狀難以滿足“數字中國”建設需求。數字基礎設施是推進數實融合發展的關鍵底座。但隨著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數字化轉型不斷加速、大型企業和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不斷加快,數字基礎設施對產業、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支撐力明顯不足,一方面,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對數字化轉型的產業、企業覆蓋面有待拓寬,制約了先進數字技術在企業和行業的應用,限制了企業、行業數字化轉型進程;另一方面,新型數字基礎設施供給規模越大、供給效率越高,越能夠滿足數字化轉型需求,推進數實融合發展。而新型數字基礎設施供給水平和供給效率有待提升,這是制約數實融合發展程度的又一重要因素。
數字技術供給體系有待健全。為增強數實融合發展的根本動力,必須綜合利用數字技術,改造升級傳統產業,推動產業邁向智能化、數字化,這是數實融合發展的必經之路。而現階段,核心數字技術供給不足成為數實融合發展的短板。一方面,數字技術創新能力、創新產出和創新轉化不足,是導致數字技術供給不足的關鍵因素。雖然我國加大了數字技術創新投入規模和強度,但數字技術創新產出和轉移轉化率仍不高,制約了數字技術有效供給。另一方面,數字技術創新體制機制有待完善。比如,現階段工業數字技術創新、技術應用與不同行業需求的適配性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數實融合發展。
數據要素市場化體制機制仍需暢通。數據是促進數實融合的關鍵要素之一。一是數據要素市場規模有待進一步提高,難以有效激發數據要素市場對數實融合的促進功能。二是數據要素“新”市場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現階段,由于產權界定不清晰、公共數據開放共享水平不高、數據安全保護不足、數據流通不暢、數據監管缺位等問題,導致基礎數據產品資源匱乏,數據要素價值無法有效釋放,數據要素價值實現機制也無法暢通。
數實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有待完善。一是實體企業數字化轉型程度低,導致數實融合發展整體水平偏低。當企業數字化轉型程度較低時,難以通過數字化服務實現實體企業的改造升級,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二是不同行業數字化水平差距進一步拉大,數字化發展不均衡不充分問題日益突出。農業、工業、服務業數字經濟滲透率差距顯著,不同產業與數字經濟的融合程度差異較大。三是數字經濟平臺服務能力不強成為制約數實融合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數字經濟支撐平臺體量和規模有待進一步拓展,如果數字經濟服務平臺體量和規模較小,不僅難以滿足數實融合發展的服務需求,而且也難以提升服務效率,使得在一定區域內,部分企業無法有效接入數字經濟服務平臺,難以發揮平臺規模效應。
著力健全數實融合發展機制的重要路徑
要激活創新要素、釋放創新潛能,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必須全力推進數實深度融合發展,推動“數字中國”建設,賦能高質量發展。
加快夯實數字基礎設施支撐機制,建設數字化創新生態。一是夯實數字基礎設施支撐。在摸清數字經濟發展“家底”、把握數實融合基本方向、掌握數實融合規律、了解數實融合趨勢的基礎上,堅持整體與局部、政府與市場、個體化與多元化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布局,夯實數字基礎設施對數實融合新技術、新模式、新機制、新應用的支撐。二是夯實數字經濟設施應用支撐。不僅要著力加快推動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也要持續推進以IPV6、移動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為核心的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還要打造中央與地方、地方與地方之間的新型算力網絡體系,進一步打通全國算力網絡。三是夯實數字基礎設施技術標準支撐。加快數字基礎設施關鍵共性技術標準的制定和推廣,加快構建以市場應用為導向的數字基礎設施評價體系,實現對數字基礎設施運行效能的評估、反饋和優化。
加快構建數字技術供給機制,建設數字化環境生態。一是健全數字技術創新投入機制,增加數字技術研發投入規模和強度。不僅要充分發揮我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和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而且要發揮財政、稅務、金融等優勢,設立數字技術創新投資基金,加大智能化建設、數字化建設專項資金支持力度,拓展數字技術創新融資渠道,允許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數字技術創新成果以股權方式入股企業,也支持企業進行無形資產抵押融資,緩解數字技術科研項目面臨的融資約束問題,建立多元化數字技術創新研發投入渠道,加大新一代數字技術研發創新投入強度,提升我國數字技術創新能力和水平,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堅實的底層技術支撐。二是增強企業數字技術創新主體優勢,打造一批高質量數字技術供給主體。要發揮企業作為數字技術創新決策、科研組織的主體作用,并對其實施更大力度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激勵科技型企業創新的稅收優惠等普惠性政策,提高企業數字技術研發創新能力。三是推進數字技術創新實踐,拓展數字技術應用場景。著力推進數字技術在各個行業、各個領域的深度應用,全力推動人工智能技術、機器人技術、智能算法等智能化技術在不同行業應用,全面支持制造企業與數字科技企業跨界合作,強化企業間與企業內部、行業間與行業內部的有效對接、激發數字關鍵技術協同創新,積極拓展數字技術應用新場景,加快數字技術創新成果的產業化、市場化。四是建設一批數字技術創新應用平臺,增強數字技術服務水平。加快培育一批數字技術服務企業,打造一批數字經濟創新平臺,創建一批數實融合新型載體,加大對現有數字技術的管理力度,推動形成數字技術應用的全流程服務矩陣,加快實施一批數字化改造示范項目。
加快構建數據要素市場化機制,建設數字化應用生態。一是建立健全數據要素確權制度。應出臺《數據產權法》,從立法角度確定數據資源的所有權、使用權等權利,推動數據采集、數據傳輸、數據存儲、數據處理、數據交換等過程有法可依、有規可循、有序推進。二是完善數據要素交易機制。發展捆綁式、租賃式、拍賣式等多樣化交易方式,增加數據產品規模,提升數據服務效率;發展以交互式協議為主的直接交易和以第三方機構為主的間接交易,實現因應用場景、交易機制不同的差異化數據產品和服務交易。三是提升公共數據開放和服務水平。加強數字政府基礎數據庫建設,提高中央、地方政府的數據協調能力和政府同各類社會組織的數據協同能力,建立統一規范數據共享管理制度,有條件、有序地放開政府數據。四是優化數據交易環境。以市場化、標準化為交易規則,以市場價、成本價、現金流為定價手段,健全數據評估機構和數據交易場所,構建良好的數據要素市場的運營秩序和運營環境。五是提升數據市場治理水平。成立數據信息安全評估機構,形成高效的數據信息流動安全審查機制。建立健全數據要素安全監管體制,包括數據安全管理法規、分級分類管理制度、數據泄露通知制度等,保護個人隱私、數據信息安全、網絡數據安全等,通過立法的方式保障數據的“國家安全”和“個人隱私”,確保數據要素市場安全有序運行。
加快健全數實融合發展機制,建設數字化產業生態。一是著力推進企業數字化轉型,特別是推進傳統企業和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一方面,加大企業數字化技術創新投入力度,提高企業數字化轉型底層數字技術支撐力度,拓展數字技術賦能深度和廣度;另一方面,鼓勵企業設備上云,持續加大實體經濟數字化改造力度,提高數字經濟技術創新活動向實體經濟滲透程度,推動數字經濟向產業鏈拓展、價值鏈延伸。二是打造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的示范領軍企業,積累可復制可推廣的案例經驗。培育一批解決數實融合方案的供應商和運營商,打造數實融合示范性企業、領軍企業和龍頭企業,不斷推廣數實融合企業經驗、做法,形成對其他企業的帶動作用。三是構建統一數字化平臺,加快搭建數字經濟企業與實體經濟企業廣泛交流平臺,對接數字洽談會、數字商品交易會、數字產業融合論壇,充分發揮平臺組織在數實融合中的作用,進一步實現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去中介化”,降低數實融合成本,提升數實融合效率。
(本文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項目“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3LLGLA022)
注釋
[1]任保平:《以數字經濟打造中國式現代化新引擎》,《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3年第3期。
[2]陳曉紅、李楊揚、宋麗潔等:《數字經濟理論體系與研究展望》,《管理世界》,2022年第2期。
[3]陳曦:《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理論探析與實踐創新》,《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2年第24期;王琛偉:《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核心動力、主要問題與趨勢對策》,《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2年第18期。
[4]洪銀興、任保平:《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內涵和途徑》,《中國工業經濟》,2023年第2期。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Economy and Real Economy:
Driving Mechanism, Constraints, and Path Selection
Ren Xiaogang Fang Li
Abstract: Promoting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digital economy and real economy (referred to as "integration of digital economy and real economy" for short) is the path we must take to achiev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also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achiev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The dual drive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data elements is the inherent logic of the integration of data and reality. At present, China's digital and real integration faces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difficulty in meeting the construction needs of "Digital China" through digit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complete digital technology supply system, unimpeded marketization system and mechanism of data elements, and incomplete development system and mechanism of digital and real integration.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data and reality, we need to focus on the following key tasks in the future: accelerating the consolidation of digital infrastructure support mechanisms, and building a digital innovation ecosystem;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digital technology supply mechanism and building a digital environmental ecosystem;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market-oriented mechanism for data elements and building a digital application ecosystem; Accelerating the improvement of the mechanism for integrating digital and real development, and building a digital industrial ecosystem.
Keywords: integration of digital economy and real economy, driving mechanism,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