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發現:
·近八成受訪者非常關注農業農村人才隊伍的建設情況,六成左右受訪者認為存在人才結構失衡、總量不足等問題。
·六成左右受訪者認為亟需企業家、商人、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和農民工返鄉回鄉,激發鄉村振興“新活力”。
·超八成受訪者返鄉意愿強烈,爭做返鄉創業“新農人”,近六成受訪者返鄉后打算自主創業。
·不斷完善的引才留才政策、發展前景廣闊的鄉村經濟業態、個人家庭責任感和鄉土情結是吸引人才返鄉就業創業的重要因素。
·鄉村基礎設施配套比較落后,農業產業投入高、風險高、收益慢,工資待遇較低,回鄉就業創業“丟面子”是部分人才不愿回鄉的主要原因。
人才是強農興農的根本。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引進一批人才,有序引導大學畢業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幫助他們解決后顧之憂,讓其留得下、能創業。”“十四五”時期,“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人才到鄉村建功立業提供了新機遇。但目前,農業農村人才的數量和能力還有待提升,如存在科研領軍人才缺乏,農業企業家隊伍規模偏小,農村創業帶頭人層次不高,年輕人返鄉工作意愿不足等難題。為此,人民智庫開展問卷調查并形成研究報告,以期為推進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提供數據和理論支持。
近八成受訪者非常關注農業農村人才隊伍的建設情況,六成左右受訪者認為存在人才結構失衡、總量不足等問題
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三農”工作在開新局、應變局、穩大局中的重要地位愈發凸顯,加強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的意義十分重大,需要充分認識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性、緊迫性和面臨的挑戰,更好地激發人才活力,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強有力支撐。
近八成受訪者非常關注農業農村人才隊伍的建設情況(76.15%),“90后”群體對人才隊伍建設情況的關注度最高。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統籌推進農業農村各類人才隊伍建設,農業農村人才總量不斷擴大、結構明顯優化、素質大幅提升,為保障糧食安全、決勝脫貧攻堅、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強有力支撐。根據《“十四五”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發展規劃》,“十三五”時期,我國農業科技研發人員和技術推廣人員分別達到7萬人和51萬人,返鄉入鄉創業人員達到1010萬人,縣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負責人達到9萬人。本次調查中,76.15%的受訪者表示非常關注農業農村人才隊伍的建設情況,其中,“90后”受訪者中非常關注的比率最大,為84.01%。作為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青年,“90后”從鄉村的變化中看到了未來發展的希望,充分認識到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意義,對鄉村人才隊伍的建設情況更加關注,返鄉就業創業的熱情度愈發高漲。
“十四五”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時期,加強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意義十分重大。73.32%的受訪者認為“促進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的意義”體現在助推農業現代化和農業強國建設。當前機械化農業、智慧農業、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涌現,唯有培養造就一批見識廣、頭腦活、技術精的優秀人才,才能為全面推進農業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79.78%的受訪者認為促進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利于推動農業創新驅動實現關鍵轉變。我國農業科技部分領域對外依存度高、核心技術專利受制于人等問題依然存在,培養農業科技研發人員和技術推廣人員,提升農業領域科技研發水平,將有力促進農業由依靠要素投入增長向依靠科技創新發展轉型。85.58%的受訪者認為意義體現在保障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有序推進。培育一批農業公共管理服務人才和鄉村治理人才,將有利于推進新一輪農村改革,加快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步伐,有力保障黨的“三農”政策落實落地。
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迫切需要培養造就一支高素質鄉村人才隊伍。調查顯示,受訪者認為當前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存在人才結構失衡(69.68%)、人才總量不足(64.02%)、人才能力有待提升(64.02%)和中青年、優質人才持續外流(57.41%)等問題(圖1)。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1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2021年,我國外出農民工達17172萬人,比上年增加213萬人,增長1.3%,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農民工占17.1%,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伴隨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與鄉村相比,城鎮創業就業機會更多、收入更高、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更完善,越來越多鄉村青壯年流入城市,鄉村人才隊伍受教育程度偏低,思想觀念相對落后,掌握先進知識和技術技能的人才相對短缺,勞動力的持續外流造成鄉村人才長期處于“失血”“貧血”狀態,“空心化”“老齡化”問題加劇。這些問題不僅影響農業勞動力的供給數量和質量、農業發展水平,還在一定程度上為鄉村振興帶來了挑戰,不利于鄉村的可持續發展。
六成左右受訪者認為鄉村振興亟需企業家、商人、高??蒲性核瞬藕娃r民工返鄉回鄉,超八成受訪者回鄉意愿強烈,爭做返鄉創業“新農人”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緩解鄉村人才結構失衡、總量不足等問題,迫切需要吸引更多人才返鄉回鄉,牽引知識、技能、資金等要素資源向鄉村集聚,為鄉村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六成左右的受訪者認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亟需企業家、商人、高??蒲性核瞬?、農民工等群體返鄉回鄉。當被問及“您認為亟需哪類人才返鄉,激發鄉村振興‘新活力’”時,65.63%的受訪者認為亟需企業家、商人到鄉村投資興業,為鄉村發展提供更多資金、項目、管理經驗等資源,促進鄉村產業融合發展。63.07%的受訪者認為亟需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助力鄉村振興??蒲腥瞬攀寝r業科技創新的突擊隊和技術應用的排頭兵,面對長期存在的農業科技領域的技術瓶頸,亟需科研人才研發、推廣農業新技術,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先進實用技術成果轉化,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科技人才支撐。60.11%的受訪者表示需要更多農民工回鄉創業就業。返鄉農民工是新型農民的代表,具有開放的思維理念、較強的市場開拓意識和創業能力,更懂得如何把鄉村實際和市場信息結合起來,對家鄉新農村建設將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超八成受訪者返鄉意愿強烈,爭做返鄉創業“新農人”。在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與以往“傳統農業無法實現發家致富”“逐夢北上廣”等觀念相比,更多青年看到了時代賦予的發展機遇,普遍認為“農村廣闊天地大有可為”,“逆行返鄉”成為新趨勢、新潮流。調查發現,84.77%的受訪者返鄉就業創業意愿強烈。具體而言,從年齡來看,在“90后”“00后”受訪者中,愿意返鄉的人數占比分別為92.99%、85.71%。從學歷來看,擁有大專和本科學歷的受訪者返鄉意愿較為強烈,表示愿意返鄉的人數占比分別為95.53%和86.39%。此外,56.09%的受訪青年返鄉后計劃自主創業。這些打算返鄉的青年大多成長于互聯網時代,對電商、直播等創新模式具備先天的敏感度,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具備一定經營管理能力,而且對農業、農村懷有深厚的個人感情,注重農業發展的科學性和可持續性,愿意積極回饋家鄉,推動農產品品牌化、標準化,帶動當地就業,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成為鄉村致富的“領頭羊”。
不斷完善的引才留才政策、發展前景廣闊的鄉村經濟業態、個人家庭責任感和鄉土情結是吸引人才返鄉的重要因素
人才政策、產業發展情況、基礎設施水平、鄉土情結等因素是影響人才返鄉就業創業的重要內容,只有全方位探究一些人才“不愿回”和“愿意回”的深層次原因,才能為人才提供更良好的發展環境,吸引各類人才在鄉村振興中建功立業,形成人才引領發展的新局面。
不斷完善的引才留才政策、發展前景廣闊的鄉村經濟業態、個人家庭責任感和鄉土情結是吸引人才返鄉就業創業的重要因素。從鄉村發展角度看,調查結果顯示,66.85%的受訪者認為“不斷完善的引才、留才政策”是人才愿意回鄉的主要原因。近年來各地政府充分發揮政策“指揮棒”功能,實施更加積極、開放的引才政策,拓寬人才引進通道,以項目、人才工程引才,加大人才返鄉創業補貼力度。落實更加科學、合理的留才政策,創新鄉村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完善人才看病就醫、子女入學、安居出行等配套服務政策,為人才發展提供了優良的環境,更多人才返鄉意愿強烈。此外,59.97%的受訪者認為“鄉村經濟業態發展前景廣闊”是吸引人才返鄉的主要原因。當前鄉村傳統產業的形態不斷發生“裂變”,鄉村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保持穩中增效,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較為火爆,通過線上線下、虛擬實體有機結合等多種途徑,共享農業、體驗農業、農商直供、個人定制等大量新業態不斷涌現,成為鄉村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更多青年看到了家鄉致富的希望,愿意返回家鄉,助力鄉村振興。
從個人角度來看,調查發現,39.35%的受訪者認為“便于照顧家人”是人才返鄉的主要原因,受傳統家庭責任倫理和家庭重要事件等因素的影響,一些人才為了撫養子女、贍養父母、實現家庭團聚而選擇返鄉。此外,37.74%的受訪者認為“更加便利的社會交往關系”是主要原因,與城市文化和身份相比,一些人才更認同故鄉的文化、身份和社會交往模式,鄉土情結較為濃厚,將建設家鄉作為個人干事創業的主要目標,愿意返鄉為家鄉發展作出貢獻。
鄉村基礎設施配套比較落后,農業產業投入大、風險高、收益慢,工資待遇較低,回鄉就業創業“丟面子”是部分人才不愿意返鄉的主要原因。調查發現,15.26%的受訪者表示不愿意回鄉就業創業,通過調查探究“不愿回鄉”的原因包含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鄉村基礎設施配套比較落后(76.82%)。與城鎮相比,當前鄉村村組道路建設滯后、供水保障能力不高,農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問題較為突出,鄉村基礎設施的建設水平與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的要求和廣大農民群眾對高品質生活的期待相比仍有差距,導致部分人才不愿返鄉。二是農業產業前期投入大、回報速度慢、風險指數高(65.63%)。農業產業的發展大多依靠土地,易受到天災、疫情等不可控因素的影響,風險指數較高。同時存在土地流轉矛盾頻發、投入大、融資難等問題,創業階段凈投無收可能意味著傾家蕩產,極大影響人才返鄉創業的信心,制約農業產業發展。三是鄉村工資待遇較低,受訪者認為回鄉就業創業“丟面子”(62.80%)。受傳統觀念影響,一些受訪者認為“種田沒出路”“大學生畢業回農村是大材小用”,同時,與城鎮相比,鄉村工資待遇相對較低,導致部分人才不愿到鄉村工作。
加強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
為打造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優化、素質優良、作用凸顯的農業農村人才隊伍,要確保黨對農業農村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確立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堅持本土培養和外部引進相結合,建立健全引導人才等各類資源從城到鄉、由工到農的體制機制,在全社會營造重視、關心、支持農業農村人才發展的良好氛圍。
加強黨對鄉村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調查發現,41.78%的受訪者認為堅持和完善黨對鄉村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打造堅強的農村基層黨組織,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政治保障。首先,需將鄉村人才振興納入黨委人才工作的總體部署,加強人才規劃與鄉村發展規劃的無縫對接,建立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指導、黨委農村工作部門統籌協調、相關部門分工負責的鄉村人才振興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構建上下聯動、左右協同的工作格局。其次,要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村級組織體系,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有效實現黨的領導的堅強戰斗堡壘。不斷提升基層黨組織人員的政治站位和政治信仰,營造鄉村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注重基層黨組織人員的選拔,堅持德才兼備原則,注重從鄉鎮企業家、致富帶頭人和返鄉創業人員當中選拔任用基層黨員干部。
做好人才引進工作。吸引更多有為之人投身到鄉村發展,優化人才引進是關鍵。68.60%的受訪者認為應拓寬鄉村人才來源,將更多的人才匯聚到鄉村沃土上來,激發人才內在活力。一方面,要以需求為導向,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思路,量身打造人才引進“清單”,通過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能人返鄉創業等方式,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退伍軍人和創業能人等人才到鄉村工作和創業,著力把現代化農業、數字經濟、城鄉規劃等領域的專業人才充實到鄉村振興一線。另一方面,要創新人才引進方式,拓寬鄉村人才來源,通過設立“鄉村振興輔導員”“專家服務團”“人才直通車”“企業創新驛站”以及“打鄉情牌”等方式,組織引導教育、衛生、科技、文化、社會工作、精神文明建設等領域人才到基層一線服務。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要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的內在支撐,就要在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培養鍛造優秀人才隊伍方面做實文章,75.74%的受訪者認為應推進多主體、全方位培養各類人才,實施差別化政策措施。一方面,充分發揮各類主體在鄉村人才培養中的作用,推動政府、培訓機構、企業等發揮各自優勢,共同參與鄉村人才培養,解決制約鄉村人才振興的問題,著力推動形成鄉村人才培養的工作合力。另一方面,要堅持全面培養、分類施策,圍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要,全方位培養各類人才,擴大總量、提高質量、優化結構。尊重鄉村發展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針對不同地區、不同類型人才,實施差別化政策措施。
完善人才使用、激勵政策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激勵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打造一支強大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79.65%的受訪者認為應完善人才使用、激勵機制,強化保障,留住人才。一方面,要健全人才使用政策體系,根據人才的專業背景、實踐經驗和思路想法進行合理大膽使用,為人才創新創業搭建平臺、創造條件。充分利用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等平臺,鼓勵創設“雙創”服務基地、人才孵化基地、人才小鎮、人才驛站等新型平臺,為人才在鄉村干事創業提供培訓、信息、金融、就業、創業等系統性支持服務,為各類人才搭建干事創業平臺。另一方面,要完善人才激勵政策體系,打破鄉村人才與城市人才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等方面的政策壁壘,破除身份、體制和編制等體制機制障礙,推動鄉村人才與城市人才實現“身份認同、待遇趨同、晉升等同”。加大農業農村人才創業扶持力度,在進修培訓、項目審批、信貸發放、土地使用、稅費減免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激發人才干事創業的內生動力。
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供給。良好的環境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前提,52.16%的受訪者認為需要完善鄉村基礎設施,提升公共服務水平。一方面,要加強農村公路養護和安全管理,推動與沿線配套設施、產業園區、旅游景區、鄉村旅游重點村一體化建設;推進農村規模化供水工程建設和小型供水工程標準化改造,開展水質提升專項行動;深入實施數字鄉村發展行動,推動數字化應用場景研發推廣;加快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推進智慧農業發展。另一方面,要推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升農村學校辦學水平;推進醫療衛生資源縣域統籌,加強鄉村兩級醫療衛生、醫療保障服務能力建設;加快鄉鎮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建設,推廣日間照料、互助養老、探訪關愛、老年食堂等養老服務。
【執筆:單 寧】
責編:馮一帆/美編:石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