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成果首發 > 正文

馬克思主義家庭觀的思想內涵與當代價值

【摘要】馬克思主義家庭觀對中國家庭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只有將馬克思主義家庭觀的思想內涵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家庭倫理道德相融合、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才能明確新時代家庭精神文明建設的方向。新時代家庭觀既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家庭、家教、家風建設領域的理論創新,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創新成果,為踐行新時代家庭觀提供了精神指南和理論遵循。

【關鍵詞】馬克思 家庭觀 當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D64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3.10.010

作為人類社會的基本單元,家庭一直以來被賦予了各種美好與期盼,既承載著希望又擔負著責任。家庭文明建設在一定程度上關乎社會文明的發展走向。中國家庭文明建設以馬克思主義家庭觀為指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馬克思主義家庭觀是馬克思主義對家庭倫理問題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再認識。我們要在馬克思主義家庭觀的指導下探索符合中國國情和中國實際的新時代家庭觀。新時代家庭觀既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家庭、家教、家風建設領域的理論創新,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創新成果。

馬克思主義家庭觀的內涵

首先,馬克思主義家庭觀來源于人類社會生產實踐。馬克思的唯物史觀闡明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現實中人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是科學的歷史觀的前提,唯物史觀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各種觀念形態,而非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提出:“每日都在重新生產自己生命的人們開始生產另外一些人,即繁殖。這就是夫妻之間的關系,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系,也就是家庭。”[1]在馬克思的著作中,家庭最初代表唯一的社會關系,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形成了不同的家庭結構,進而又形成了以家庭為單位自然產生的分工,以及以社會內部分裂出的、單個的、獨立的家庭為基礎的分工。分工模式又決定了分配模式,勞動及勞動產品的不平等分配進而導致了私有制的產生。由傳統農業社會中所產生的家庭模式向工業社會所產生的家庭模式轉變。因此,馬克思主義家庭觀是基于唯物史觀而形成的家庭觀,是對傳統家庭觀念的破除。

其次,馬克思主義家庭觀是在人類社會發展中形成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指出,家庭的形式是隨著生產的發展而改變的。[2]隨著生產的發展,家庭的形式也發生了改變。形成于人類歷史發展的早期階段、以血緣為紐帶的族群部落,在私有制出現后其家庭模式從最初的血緣關系形成的族群式家庭轉向私有制家庭模式。與私有制相伴而生的羈絆社會進步的種種弊端也逐步顯現,如剝削問題、階級對立的產生等。為維系社會發展、平衡社會各階級利益并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社會矛盾,國家應運而生。人類由最初的血緣關系形成的族群式家庭發展到私有制家庭模式后又產生國家形態,可見家庭在促進社會發展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因此,家庭是一個能動的要素,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發展的,隨著社會從較低階段向較高階段發展,從較低的形式向較高的形式發展。

最后,馬克思主義家庭觀中的婦女解放問題。《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指出,婦女解放和社會解放的關系,闡明了在私有制統治下婦女不平等地位的經濟基礎,指出只有消滅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婚姻自由和婦女的徹底解放才有可能。[3]社會對男女在家庭中的分工經歷了從原始社會男耕女織的狀態到近現代社會男女共同參與社會事務和社會勞動的狀態的轉變。在現代家庭中夫妻雙方在平等的基礎上共同承擔家庭事務和家庭責任。馬克思主義家庭觀認為:“婦女解放的第一個先決條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事業中去,而要達到這一點,又要求消除個體家庭作為社會的經濟單位的屬性。”[4]即消滅私有制。馬克思主義家庭觀對婦女解放問題進行了深刻的論述,批判了資本主義制度下對婦女的剝削和壓迫,鼓勵女性參與社會勞動和生產,積極踐行男女平等的觀念。

堅持與發展馬克思主義家庭觀

馬克思主義家庭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要求相契合,在家庭起源、家庭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作用、婦女解放等問題上注入新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元素,在中國得以應用和創新。

馬克思主義家庭觀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馬克思和恩格斯通過對家庭制度演進的邏輯分析來證明家庭在社會中的重要作用,認為家庭制度是推動歷史發展的重要因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始終重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主張“治國”自“治家”起,每一個家庭的建設對于國家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而言都至關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家庭和睦則社會安定,家庭幸福則社會祥和,家庭文明則社會文明。”[5]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需要每個家庭的參與和貢獻。因此,將馬克思主義家庭觀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相融合,在全社會樹立新時代家庭觀,能夠夯實公民道德基礎、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帶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生根,為經濟社會發展凝心聚力。

推動馬克思主義家庭觀與新時代家庭觀相融合,促進新時代家庭、家風、家教建設。馬克思與恩格斯從歷史唯物主義視角出發,審視家庭的起源與發展、資本主義的家庭關系、家庭中的女性解放問題,從而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家庭觀。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家國同構”理念源遠流長,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始終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馬克思主義家庭觀闡明家庭關系本質上是社會關系,良好的家庭關系有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家庭作為心靈的港灣不僅是生活的場所,更是心靈的棲居地。家庭是一個人接受教育的第一場所,良好的家風更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古以來“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可以說,在中國社會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家風始終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無論經濟社會如何發展,對一個社會來說,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會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6]因此,樹立和踐行新時代家庭觀對于推進新時代家庭、家風、家教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新時代家庭觀的建構

新時代家庭觀是馬克思主義家庭觀中國化時代化的創新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建設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思想深刻,為推動在全社會樹立和踐行新時代家庭觀提供了思想指南。這些重要論述既是對馬克思主義家庭觀的相關重要內容一脈相承地持續探討,也包含著因應時代之變而形成的對新時代家庭問題的全新認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國之大,也有大國之重。千頭萬緒的事,說到底是千家萬戶的事。”[7]家和萬事興,家齊國安寧。對一個社會來說,不論時代如何變化,也不論經濟社會如何發展,家庭生活都是社會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的社會功能也是其他社會單位和社會組織所無法取代的,而家庭文明建設是社會文明建設的重要一環。

作為百年大黨,中國共產黨在長期執政過程中常懷遠慮、居安思危,將正風肅紀作為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任務常抓不懈。領導干部的家風不僅關系到黨的作風和形象,而且關系到政風、民風,甚至關系到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馬克思主義家庭觀對我們認識家庭、家庭關系、社會關系具有積極作用。新時代黨員領導干部應加強對馬克思主義家庭觀的理論學習,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家庭觀的理論要點,積極推動良好家庭、家風、家教建設,主動帶頭參與到家庭教育、家庭事務、家庭發展的全過程中,以身作則教育子女、贍養老人,踐行勤儉節約、尊重婦女的良好道德風尚,為全社會作出正確表率。這不僅有利于家庭建設和黨員領導干部形成廉潔奉公、團結友善、克己為民的工作狀態,更有利于良好社會風氣的營造。

新時代家庭觀將馬克思主義家庭觀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既不教條地照搬馬克思主義家庭觀,又揚棄了中華傳統家庭觀。馬克思主義家庭觀不是模板更不是教條,任何時代背景下產生的理論都要符合當時的時代發展需要。新征程上,我們要在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家庭觀的基礎上不斷探索新的符合中國國情的新時代家庭觀。新時代家庭建設應深入挖掘中華傳統家庭美德中的寶貴精神財富,繼續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重視家庭文明建設的優良傳統。同時,應大力倡導構建平等和諧、尊老愛幼、相敬如賓、慈愛子女、與鄰為善、勤儉節約的新時代家庭觀,把實現個人夢、家庭夢融入民族夢、國家夢之中,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匯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9頁。

[2][3][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2、85頁

[5][6]《習近平關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年,第4、3頁。

[7]《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〇二二年新年賀詞》,《人民日報》,2022年1月1日,第1版。

責 編/包 鈺

[責任編輯:肖晗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