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時事洞察 > 正文

如何讓科研人員坐住坐穩“冷板凳”

【人才是第一資源·筆談】

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也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同時,基礎研究作為闖入科研“無人區”的艱辛探索,不僅風險大、周期長,而且成果具有公共屬性,是名副其實的“冷板凳”。

加強科研學風作風建設,引導科研人員摒棄浮夸、祛除浮躁,培養造就一大批國家急需的基礎研究人才,不僅需要廣大基礎研究人員發揚“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刻苦鉆研精神,更需要打造讓基礎研究人才坐穩“冷板凳”的溫暖環境。

以支持力度確保“板凳”溫度

新時代十年,我國基礎研究經費年均增長近15%,基礎研究研發經費占全社會研發經費比重由2012年的4.8%提升至2022年的6.3%,達到了歷史最高。但同時,一些地方也存在支持力度不夠、投入結構不合理等問題。這就要求我們深化科研投入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符合基礎科學研究規律的多元化支持體系。

完善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支持相結合的投入機制。加強基礎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錘子買賣”,必須保持財政投入的力度和韌勁。以競爭方式為主配置科研投入機制,雖利于“短平快”項目,但亦會制約潛心鉆研。因此,必須加快建立基礎研究長周期支持模式,通過財稅政策引導地方政府、企業和其他社會力量等加大基礎研究投入,穩定增加基礎研究經費額度。上海2021年推出“基礎研究特區”舉措,對入選者不限技術路線,不設硬性考核指標,給長期穩定資金支持,為人才創造了安心、耐心、潛心研究的環境。

賦予基礎研究領軍人才更大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選擇權。什么方向更需要投入、哪個環節最燒錢,科學家感觸最深刻、判斷更準確。從這一維度考量,迫切需要推進科學家主導的科研投入改革試點,把部分經費的選題、立項決定權交給科學家、科研單位或領域內科學家共同體,支持其自主部署研究項目,自主推進基礎性、前瞻性研究,營造更適合基礎研究的小環境,從而引導科研人員心無旁騖地從事前沿探索。

提高基礎研究人員穩定性薪酬收入水平。“板凳”暖不暖,收入顯溫度,絕不能“只擠奶,不給草”,寒了科研人員的心。基礎研究越深入,薪酬保障就越要跟進。必須持續推進基礎研究人員薪酬體系改革,不斷提高崗位性績效工資比例,減少與短期績效掛鉤的工資比例。確保基礎研究人員薪酬總體水平和競爭力不低于其他同類崗位,增強基礎研究崗位的人才黏性,讓基礎研究人才能夠心無旁騖搞科研、一心一意出成果。

厚植扎根式科研的文化沃土

人類科技發展歷程表明,濃郁的科學文化,是吸引凝聚基礎研究人才的強大磁場,也是培養造就基礎研究人才的豐厚沃土。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均波曾說,每一項國家科技獎背后,都是科學家們平均16年的“坐冷板凳”。攻克基礎研究的“婁山關”“臘子口”,必須沉心靜氣、埋頭深耕、不務空名。只有厚植熱愛科學、崇尚科學、投身科學的文化沃土,基礎研究人才方能茁壯成長。

令人欣喜的是,我國幾代科技工作者接續奮斗鑄就的“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新時代北斗精神等,正成為支撐基礎研究發展的不竭動力。只有旗幟鮮明地弘揚科學精神,大力表彰基礎研究領域的國家脊梁,建立基礎研究人才身份標識,積極賦予科研人員更高社會地位,使基礎研究成為備受社會尊重和令人羨慕的職業,才能真正讓科學文化蔚然成風,讓廣大科研人員以熾熱之心坐熱“冷板凳”。

好奇心而非功利心,往往更能指引優秀科學家實現“從0到1”的突破。青少年最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是高精尖基礎研究“最清澈”的源頭活水,必須高度重視對后備力量進行扎根基礎研究精神的培養。近年來,黨中央扎實推進義務教育“雙減”工作,打開了中小學生個性化成長的廣闊天地。在此基礎上,我們更要注重做好科學教育的“加法”,精心開好科學課程,深入實施觸摸自然計劃,大力營造崇尚科學的校園文化,注重培養青少年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實踐創新能力,努力培育更多具備科學家潛質、愿意獻身科學研究事業的青少年群體。

努力建設創新友好型社會,在全社會引領形成重基礎、崇創新、愛人才、強科學的濃厚氛圍,需要我們久久為功,引導更多有天賦、有興趣、有能力的人員加入基礎研究隊伍,靜心篤志、心無旁騖、力戒浮躁,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劍”,為建設基礎研究強國凝聚力量。

科學考評變壓力為動力

科研評價是科技人才成長的“風向標”。基礎研究的顯著特點就是其結果具有不可預測性和成果轉化周期具有長期性。基礎研究重視量化和短期績效指標、考核周期短的考核評價方式,看似公平合理,實則不利于激發科研人員自由探索的動力和提高潛心研究的耐力。必須在細化分類評價上下功夫,建立健全求真務實、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評價制度。

一方面,健全完善同基礎研究長周期相匹配的綜合評價體系。基礎研究不同于應用研究,必須充分考慮其規律特點,避免簡單依據市場估值和效用價值評價基礎研究績效。探索以能力、潛質、貢獻、價值為基本導向的評價準則,建立以基礎研究質量、創新成果應用、轉移轉化水平為主要內容的評價指標體系,推行“小同行評議”、量質結合等評價方法。優化評價方式,破除“湊篇數”“追指標”等短期行為,將基礎研究人員從考評壓力中解放出來,激發其創新創造活力動力。

另一方面,必須建立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基礎研究評價制度。基礎科學本質是探求未知知識,不可能必然成功,那些為創新成果開路架橋的科研人員同樣值得尊敬。華為的“回溯激勵計劃”,不僅對方向性探索成功的團隊和個人予以獎勵,而且對證明所探索路徑不可行的團隊和個人也予以褒獎,正是這種勇于創新的激勵機制,讓華為科技創新捷報頻傳。這啟示我們,全過程評價體系必然包括對基礎研究路徑不明確、方法不清楚、失敗率較高領域的容錯評價機制,唯有實事求是評價科學貢獻的全部,方能使基礎研究人才放下包袱、“沿途下蛋”。

“人才自古要養成,放使干霄戰風雨。”只有始終保持愛才惜才的思想觀念,不斷健全識才用才的評價體系,努力營造尊才敬才的社會風尚,千方百計為基礎研究人才松綁減負、排憂解難,才能讓基礎研究的板凳不再“冰冷”,也才能使基礎研究的成果持續噴涌,從源頭和底層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筑牢基石。

(作者:張穎,系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