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前沿理論> 正文

農業綠色發展:內涵、現狀與對策

摘 要:農業綠色發展是踐行新發展理念的重要途徑,也是鄉村生態振興的重要內容。自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我國農業綠色發展水平大幅提升,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平臺載體也日益增多,農業資源利用集約化、投入品減量化、農業生產清潔化、農業廢棄物資源化格局基本形成,農業綠色發展內涵不斷演進,但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建設農業強國要求相比,仍存在一些問題和短板。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積極探索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引領農業現代化建設模式,大力發展生態低碳農業,從強化農業綠色技術推廣應用、加快發展生態低碳農業產業鏈、強化綠色優質農產品聯農帶農惠農、加快培育農業綠色發展平臺和主體等方面發力。

關鍵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農業綠色發展 高質量發展 農業強國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農業綠色發展是踐行新發展理念的重要途徑,也是鄉村生態振興的重要內容。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了重要部署,提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自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我國農業綠色發展水平大幅提升,化肥農藥使用量多年負增長,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大幅提高,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數量大幅增加,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水平顯著提升,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平臺載體也日益增多,農業資源利用集約化、投入品減量化、農業生產清潔化、農業廢棄物資源化格局基本形成。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新征程,充分認識新時代新階段農業綠色發展的內涵和要求,以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推進農業現代化高水平發展,對全面賦能和支撐鄉村振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農業綠色發展的內涵及要求

農業是個生態產業,綠色是農業的底色,生態是農業的底盤。農業綠色發展本質上是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基于農業發展對生態環境和資源利用的一種協調化發展模式,“綠色化”“生態化”“低碳化”是農業綠色發展的主要內容和途徑。長期以來,我國對農業綠色發展都非常重視,尤其是進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新階段后,“推進農業綠色發展”連續在中央一號文件中進行重點部署。

從“治理”到“發展”,再到“支撐”。自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以來,農業綠色發展一般被作為生態振興的重要內容進行部署,這主要體現在2018—2020年,農業綠色發展都是作為農村環境問題綜合治理的內容進行闡述的,主要集中在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農業生態系統治理,土壤、水系治理等農業生態治理方面。2021年,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后,農業綠色發展成為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極大豐富了其發展內涵,更加側重于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資源與生態保護、農產品質量安全之間的協調與平衡,比如對原“三品一標”制度進行了改革,提出試行食用農產品達標合格證制度,提出要加強水生生物資源養護、重點區域地下水保護和草原生態保護等。2022年,推進農業綠色發展被作為了產業促進鄉村發展的重要內容,提出要研發應用減碳增匯型農業技術,探索建立碳匯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從而更加契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2023年,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成為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的重要內容,更多地從制度、機制完善層面加強支撐和管理。

農業綠色發展是一項長期系統工程。綠色發展不是一勞永逸的,農業是有自然生命周期的產業,播種、管理、收獲都將產生大量投入品、形成大量廢棄物,因此,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每年都會成為重中之重,需要長期堅持。其次,農業生產要利用土地、水等資源,資源約束與環境承載力是農業發展面臨的重要現實條件,在節約利用和減少投入品使用的基礎上,也必須要加強農業節水和土壤板結、重金屬污染等治理,要系統發展。三是農業綠色發展一方面要保護農業生產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也要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要“產出來”和“管出來”兩手抓,通過一系列認證和監管檢測制度的建立,保障農產品又好又安全,這也是農業綠色發展的落腳點。因此,農業綠色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階段性任務,長期性、系統性、安全性是其重要的特點。

平臺化載體化成為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抓手。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提出要推進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創建,同時成為農業綠色發展的試點先行區;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創建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提出要支持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并提出要在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建設一批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示范縣,推進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繼續提出要建設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并提出要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仍提出要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由此可見,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已經成為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平臺和載體,目前,我國已開展了3批共確定了130個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其他如示范縣、安全縣、生態農場等都正在成為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抓手。

我國農業綠色發展現狀

農業資源保護不斷加強。截至2022年底,我國收集保存種質資源總量突破54萬份,保護了一大批珍稀瀕危資源,有力支撐了我國的作物育種和農業科技創新。到2022年底,全國已累計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穩定保障了1萬億斤以上的糧食產能,超過一半的耕地都已是高標準農田。不斷發展農業高效節水,加強水資源高效利用,實現農業灌溉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推進品種節水、農藝節水、工程節水。2022年,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68,較十年前提高了0.052。長江十年禁漁推進有力,水生生物資源保護持續向好。目前,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準的農業生產制度已初步建立。

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成效明顯。經過連續多年的治理,農業面源污染已得到有效遏制。2022年,農業農村部加強化肥特別是鉀肥等短缺品種的戰略供應保障,注重化肥多元替代,鞏固提升測土配方施肥工作基礎,繼續實施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開展施肥新技術、肥料新產品、施肥新機具“三新”技術模式集成創新,在減少化肥用量的同時,提高化肥利用效率。據相關數據統計,2022年,全國新型肥料施用面積1.7億畝次,推廣玉米種肥同播3.3億畝次、小麥機械深施肥1.1億畝次、水稻側深施肥2200萬畝次,大豆接種根瘤菌劑1560萬畝。經測算,2022年,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達到41.3%,比2020年提高1.1個百分點。目前,我國正探索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模式,推動實現全要素綜合防治和全流域協同治理。已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成為我國流域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的標志性成果,黃河流域深度節水和農業生態環境治理成效初顯。

生態低碳農業產業鏈加快構建。2021年,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印發《農業生產“三品一標”提升行動實施方案》,成為深入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途徑和重要任務。相關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實施農業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提升行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總體合格率97.6%,新認證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2.6萬個,實施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程,實現產值1658億元。2022年,農業農村部組織開展了2次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工作,抽檢蔬菜、水果、茶葉、畜禽產品、水產品等5大類產品、106個品種、130項參數、14437個樣品,總體合格率為97.6%,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保持穩定。其他如現代農業產業園、產業強鎮、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內的綠色低碳產業比重也較高。全產業鏈的農業綠色發展空間不斷拓展,越來越多的綠色優質農產品擺上了餐桌。

農業綠色發展推進機制初步建立。2021年,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國家林草局聯合印發了《“十四五”全國農業綠色發展規劃》,這是我國首部農業綠色發展專項規劃,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自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中央一號文件多次提出要推進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農業農村部辦公廳等5部門聯合印發了《建設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 促進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全面綠色轉型實施方案》,建成了一批農業綠色發展綜合試驗平臺,啟動了國家農業綠色發展數字技術體系建設等。目前,農業資源利用集約化、投入品減量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的綠色農業發展新格局已初步構建。

因地制宜形成農業綠色發展模式。2022年,農業農村部發布推介了51個全國農業綠色發展典型案例,涵蓋了耕地保護、農業節水、減肥減藥、種養循環、生態低碳農業等多種模式。比如河北曲周縣的“小麥種植減氨增效技術模式”。截至2022年5月,該縣組織20家種植合作社、50個種糧大戶建成氨減排綠色生產技術高標準示范田2萬畝,在8個鄉鎮的10萬畝麥田推廣使用氨減排綠色生產技術,占全縣小麥播種面積的23%,年化肥用量減少27%、氨排放降低50%、小麥增產9%,取得了顯著的增產、減氨效果;江蘇太倉市的“加強秸稈飼料化利用 打造‘四個一’生態循環模式”,通過一根草、一頭羊、一袋肥、一片田,形成“種植—飼料—養殖”產業鏈循環;河南南樂縣通過推行農業生態環境監測全覆蓋、農業廢棄物資源利用全覆蓋、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全覆蓋三個“全覆蓋”,破解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難題。除此之外,依托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也形成了一些農業綠色發展模式,比如,黑龍江省肇源縣落實黑土地保護“三減、兩增、一提升”措施,應用無人機植保、保護性耕作、有機肥替代化肥等技術,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達到22.6克/千克;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以實施“三大行動”為抓手,全面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聚焦三個關鍵,筑牢農業面源污染“防護堤”。其他如“稻蝦共養”“稻魚共生”“魚菜共生”、生態茶園、生態果園等生態農業模式也在各地迅速發展起來。

推進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盡管我國農業綠色發展已取得顯著成效,尤其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農業綠色發展支撐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取得明顯提升,但相較于新征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要求,仍存在一些問題和短板。一是水土資源約束問題。目前,耕地退化、土地薄膜污染、重金屬污染等嚴重透支耕地基礎地力的問題仍較嚴重。根據《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主要數據公報》數據,全國現有耕地19.18億畝,相比“二調”,10年間我國耕地面積減少了1.13億畝;另外,水資源不均衡與地下水下降、水資源利用效率低并存。近幾年,我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仍有較大提升空間。二是農業面源污染問題。目前,化肥農藥使用量偏大,利用率提升較慢;畜禽糞污排放量大,每年未被利用的占比仍然較高。三是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綠色優質農產品占比仍較低,全國“兩品一標”農產品在認證、監管等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因此,必須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積極探索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引領農業現代化建設模式,大力發展生態低碳農業,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強化農業綠色技術推廣應用。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把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放在了“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一章中,某種程度上也說明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其實也是在推廣應用農業綠色技術,技術的應用形成了農業綠色發展的模式。基于此,結合農業綠色發展的主要內容,要著重在以下方面加強農業綠色技術應用。一是農業資源節約集約技術,包括耕地地力提升、土壤改良、農業節水、綠肥還田等技術。二是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技術,包括有機肥替代化肥、綠色防控技術、提高利用率技術等。三是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包括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農膜回收利用等,全力打造綠色種養循環農業模式,治理農業白色污染。四是農業生態低碳模式,包括農業減排固碳、使用清潔能源、發展光伏農業等。

加快發展生態低碳農業產業鏈。堅持“產出來”與“管出來”并行,推進標準化生產,實施全過程質量監管,提高農產品品質和效益。一是加快推進品種培優,挖掘和保護優秀種質資源,繁育推廣一批特色優勢品種。二是加快推進品質提升,凈化農業產地環境,推廣綠色投入品。三是加快推進標準化生產,推動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四是加快推進農業品牌建設,著重打造一批區域公用品牌,支持地方打造一批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五是要加快構建農業綠色供應鏈,統籌發展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副產物加工利用,減少產后損失,加快綠色高效、節能低碳的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集成應用,建立健全綠色流通體系,促進綠色農產品消費。

強化綠色優質農產品聯農帶農惠農。通過綠色技術和管理模式生產出來的綠色優質農產品具有較強的公共品屬性,比如打造一個品牌價值較高的區域公用品牌,可以被區域內的多個經營主體所使用,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再通過股份制、合作制、訂單農業等多種利益聯結機制與農戶或村集體建立緊密聯系,可以較好地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將極大帶動一方百姓增收致富。因此,要堅持共同富裕理念,讓農民充分共享農業綠色發展成果,切實提高農民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的獲得感。

加快培育農業綠色發展平臺和主體。一是提高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質量,以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利用、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農業生態保護修復和打造綠色低碳農業產業鏈為重點,強化技術集成與推廣應用,健全激勵約束機制,搭建先行先試平臺。二是以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鄉村振興示范縣、國家級農高示范區、科技園等發展平臺為載體,強化農業綠色發展指標考核,打造農業綠色技術集成應用推廣平臺。三是把各類農業經營主體打造成為利用農業綠色發展技術的主要力量,重點通過創建、示范等方式支持生態農場、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合作社、龍頭企業積極廣泛采用先進農業綠色技術生產綠色優質農產品,積極對其產品進行綠色、有機認證,提高其產品附加值。

總之,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舉措,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高質量建設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要把農業綠色發展融入農業強國建設之中,筑牢鄉村生態振興基底,探索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統籌好糧食安全、重要農產品供給、農民增收、農業生態保護的關系,實現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本文作者為 賈大猛,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縣域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張正河,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中國縣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參考文獻

[1]劉趁:《農業綠色發展水平穩步提升》,《農民日報》,2022年12月26日。

[2]《“十四五”全國農業綠色發展規劃》,農規發[2021]8號。

[3]中國農業綠色發展研究會、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編:《中國農業綠色發展報告2021》,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22年。

[4]朱信凱:《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與鄉村生態振興》,《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與實踐》,2022年第3期。

責編:王 克/美編:王嘉騏

責任編輯:張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