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施鄉村振興和推動共同富裕的戰略背景下,供銷合作社作為政府推動為農服務的重要組織載體,不斷被賦予新的職責使命。“新倉經驗”緣起于浙江省平湖市供銷合作社的實踐探索,具有服務“三農”的厚重歷史積淀。近日,人民論壇調研組來到“新倉經驗”的發源地——浙江省平湖市,實地感受新時代“新倉經驗”幫農促富新內涵。
博士“新農人”領銜共富“農合聯”
走進位于平湖農業經濟開發區的嘉興佳莓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鱗次櫛比的大棚和一個個長勢喜人的草莓。
平湖市雖然不是全國著名的草莓主產區,但這里卻有一個草莓“種業大腦”。只見大棚里上下兩層鋼架上,一排排無土栽培槽整齊排列,一根根水管組成“天羅地網”,實現了對草莓苗的精準施肥、澆水。
該公司負責人、“草莓博士”尹淑萍向人民論壇調研組介紹,通過引進優質草莓種源,研發草莓三級脫毒育苗,草莓苗的成活率可達95%以上。同時,運用“草莓天瀑”這一新型種植技術,草莓產量可達傳統方式的2至3倍,畝均增收可超3000元。
高標準溫室大棚里,用現代化設施為草莓苗精準施肥、澆水
憑借深厚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行業經驗,該公司牽頭組建草莓產業農合聯,將家庭農場主、種植大戶、農資商店主等20多個相關經營主體組織起來抱團發展,同時攜手周邊的村莊共建草莓共富大棚。比如,山塘村的26戶低收入家庭就通過土地流轉、入股等方式參與了該項目建設。
“每年光保底分紅就有3000多元,日子過得甜著呢!”山塘村農戶老張滿臉喜悅地向人民論壇調研組說道。
目前,平湖市已組建草莓、稻米、水產等產業農合聯5家。人民論壇調研組成員深刻感受到,從小農戶到聯合體,雖然大家身份各不相同,但始終以農業項目資源為抓手,以產業共富為目標,積極探索農業產業發展的新路徑,實現從“單打獨斗”到“抱團共富”,這是一種巨大的轉變。
嘉興佳莓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長三角草莓種質種苗研發中心
“農字號”經開區創新農業合作發展新模式
走進平湖農業經濟開發區內的浙江綠跡數字農業生態工廠,一片片高端大氣的高規格連棟大棚令人眼前一亮。兩臺無人駕駛機器正按照設定線路穿梭在園區內。
“我們在工廠里建立了北斗高精度差分地面站,使用了華測P5 GNSS智能接收機,測繪出農場高精度地圖,并通過北斗地面站提供的差分信息及時準確地提供定位信息,再優化系統配比,對場地、設備和人員進行優化管理和智能調度,為園區的無人駕駛運輸小車提供厘米級差分定位,使得機器采摘更加精準。”浙江綠跡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向人民論壇調研組介紹道,我們采用成熟的沙培、氣霧培和水培技術,種植西瓜、番茄、玉米、黃瓜和各種葉菜類作物,在占地120畝的園區內只有一位管理員,只需一部手機便可實現對整個園區的管控。
在平湖農業經濟開發區內,一個依托于物聯網的數字農業樣板間已然成形。近年來,平湖農業經濟開發區以人工智能科技為手段,利用智能物聯網技術、智能傳感器技術等,打造農業數字化系統;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技術,建立蔬菜種植全過程的智能管理與決策系統;利用5G通訊、物聯網和衛星導航技術等高科技,指揮無人機、田間工作機器人等新型智能農機進行農事作業,改變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耕作方式,開啟了智能農業新時代。
平湖市供銷社(農合聯)黨委書記、理事會主任唐紅芳感慨道:“實現農業發展轉型,必須開創新途徑、制定新規則,探索以大平臺、大合作、大結合為牽引,充分集聚各類要素的新路子,打造一個現代農業發展新高地,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在這一點上,平湖人很早就達成了共識。”
據了解,截至2022年12月,平湖市引進國內外高科技農業產業項目44個,高層次人才20多人,總投資近50億元,走出了一條嶄新的農業創新合作發展之路,為農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一顆稻谷到一粒大米”,共富全產業鏈進一步夯實
在位于平湖市新倉鎮中華村、杉青港村、雙紅村、蘆灣村四村連片的12000畝土地上,綠油油的稻田,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網,無人化未來數字農場示范基地與不遠處的農房、來往的農民,交織成一幅美麗清新的田園詩畫。這是平湖市糧食全產業鏈幫農促富社會化服務項目在現實中的應用場景。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的平湖市糧食全產業鏈項目就坐落其間。
據了解,糧食全產業鏈項目依托數字化平臺采集糧食生長數據建立模型,在“耕、種、管、收、銷”五個環節上實現數字化管理,由高標準農機數字共享中心、農田管護監測中心、農事服務中心、人才強農中心、數字化農田監測中心五個中心共同組成糧食全產業鏈服務平臺,實現全產業鏈服務閉環管理和智慧管理。
“這是一個優勢互補、共贏共富的全產業鏈。”平湖市稻米產業農合聯有關負責人介紹說,首先就是要發揮公司的優勢,開展集采供應,降低糧食生產成本;第二個方面就是發揮稻米產業農合聯的優勢,平時我們的技術專家對這個項目會全程跟蹤;第三個方面是開展“金平湖”品牌大米的糧食訂單服務,提高糧食收購價格;第四個方面是發揮供銷系統流通企業的優勢,將我們生產的優質大米在線上線下進行銷售。
人民論壇調研組了解到,平湖市糧食全產業鏈幫農促富社會化服務項目使村集體在社會化服務過程中每畝每年增收20%以上,村集體按照項目分紅年收益達10%以上。土地流轉費用每年每畝增加200元,二次分配給農戶。與此同時,項目實施主體每年還會提取利潤的2%建立共同富裕產業發展扶持基金,建設農業兩創中心,人均工資性收入增加6萬元以上,有效幫助了低收入農民和回鄉創業者。
從一顆稻谷到一粒大米,通過糧食全產業鏈幫農促富,探索打造農事服務帶動共同富裕樣板,這是創新發展“新倉經驗”的一個生動詮釋。
平湖新倉現代化農事服務中心
縣域一站式配送平臺連著百姓 “錢袋子”“菜籃子”
農產品流通銷售一頭連著農民的“錢袋子”,一頭連著市民的“菜籃子”。確保農產品高效流通,對促進農民增收、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保障市民“舌尖上的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如何能快捷完成一條涵蓋“采購”“銷售”“供給”“配送”的訂單?在平湖市開發的數字農合聯應用平臺上可以找到答案,它實現了農產品從生產、管理到銷售的互聯互通。
數字農合聯應用平臺的實踐效果十分明顯。人民論壇調研組了解到,日前平湖市某小學通過“金平湖鮮到家”掌上平臺發出一筆5萬元的采購訂單,平湖市農產品展銷配送中心接單后,立刻在平臺發布供求信息。平湖綠跡農業基地接到配送中心訂單后,立即開始采摘完成了配送。
平湖市農產品展銷配送有限公司
人民論壇調研組成員一致認為,60多年來,平湖市供銷社大力傳承、創新發展“新倉經驗”,不斷深化“三位一體”改革,將為農服務做深做實,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動農民共同富裕、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上取得了積極成效,做出了很多具有推廣價值的特色成果,值得深入總結和宣傳推介。
“‘新倉經驗’的宗旨是為農,靈魂是結合,動力是創新,服務是關鍵,發展是核心,落腳點是共同富裕。這些經驗對全國供銷系統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具有很強的現實借鑒意義。”人民論壇調研組專家建議,下一步要深入理解、不斷豐富“新倉經驗”的時代內涵,與時俱進創新推廣新時代“新倉經驗”,不斷拓寬鄉村全面振興的平湖路徑。(作者:人民論壇調研組 執筆:曲統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