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前沿理論> 正文

2023年我國消費影響因素分析與前景展望

摘 要:2022年我國消費形勢呈急降緩升趨于平穩的走勢,消費呈現明顯分化,包括限額以上和限額以下消費、不同種類商品消費的分化,汽車消費成為影響消費恢復的主要原因之一。2023年我國消費存在低基數效應、商品零售渠道多樣化發展以及多項促消費政策等拉升因素,也面臨著人口出生率下降,居民人均收入增速降低、邊際消費傾向下降,消費恢復不均衡等不利因素。要更好促進消費增長,建議通過經濟增長、穩定就業提高居民收入;實施更加精準化財政政策,提高居民收入、改善消費預期;提升傳統消費;創新多樣化供給,以供給帶動需求。

關鍵詞:擴大內需 消費形勢 消費需求 消費預期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2022年中國整體消費形勢受國內疫情局部規模性反彈、失業率上升、居民消費意愿降低、汽車消費波動明顯等因素的影響,呈現急降緩升趨于平穩的走勢,其中國內疫情多點散發、局部規模性反彈使得服務類消費持續承壓,疫情反復導致失業率上升,同時降低了消費者對就業、收入及消費意愿的信心,居民收入下滑以及消費預期轉弱致使消費需求減少,從而拉低了消費增速。

展望2023年,盡管在低基數效應、防疫政策不斷優化調整、商品零售渠道多樣化發展以及多項促消費政策落地等因素的推動下,未來消費大概率扭轉疲軟態勢,實現持續恢復,但國內總人口減少以及老齡化進程加快均不利于消費需求的擴張,同時疫情短期內仍會對消費產生一定的擾動,從而會在一定程度上壓低未來消費增速。因此,預計202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自然同比增速會逐步走高,然后趨于平穩,累計同比增速在6.1%左右。

2022年消費形勢回顧

2022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同比下降0.2%,低于2021年12.7個百分點,增速在5月到達最低點后緩慢回升,10月又開始了第二輪下滑,整體呈現急降緩升趨于平穩的走勢(如圖1所示)。其中,第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3%,上半年同比下降0.7%,前三個季度同比增長0.7%。從單月增速來看,3—5月同比增速處在負數區間,4月到達最低點后又開始逐步回升,10月增速再次由正轉負,整體呈現先降后升再小幅下降的走勢。

微信圖片_20230314161838

綜合而言,2022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總體表現出以下幾方面特點:

第一,受疫情多點散發、局部規模性反彈的影響,全年消費增速表現出急降緩升趨于平穩的走勢特征。年初由于疫情形勢好轉,各地疫情防控措施相對寬松推動了餐飲等服務類消費回暖,同時居民出行受限減少提升了購車需求,使得消費恢復有所加快,形成了年內最高點。從3月開始新一輪疫情持續蔓延,直至6月才有所好轉,期間波及了上海、北京、廣州等一線城市。這一方面導致餐飲、旅游等服務類消費繼續承壓,且對交通、物流的管制也抑制了線上消費;另一方面,疫情擴散導致失業率上升,城鎮調查失業率在4月達到近兩年內峰值6.1%,同時疫情反復降低了消費者對就業、收入及消費意愿的信心,消費者信心指數從4月開始急劇下降后一直處在相對較低的水平上(如圖2所示),居民收入下滑以及消費預期轉弱致使消費需求減少,從而拉低了消費增速。此外,疊加2021年同期高基數效應使得2022年3—5月消費增速大幅下滑。從6月開始,疫情總體有所好轉但局部地區反彈接連發生,伴隨密集促消費政策的出臺,消費增速雖有所回升但恢復速度較為緩慢,11月開始,由于疫情在年底迎來一次集中暴發,對消費產生短期擾動,從而導致2022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都處在較低的水平上。

微信圖片_20230314161853

第二,消費呈現明顯分化。從整體來看,限額以上和限額以下消費呈現明顯分化。2022年限額以上單位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增速高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個百分點(如圖3所示),這一差值自3月疫情再次擴散以來有明顯擴大的趨勢,主要原因在于疫情對靈活就業的、聚集在服務業中低技能的中低收入群體沖擊更大,其收入大幅下降,社會貧富差距被進一步拉大,從而導致消費領域出現明顯分化。從細分品類來看,不同商品的消費也存在明顯的分化。糧油食品類、中西藥品類等必選消費品受疫情沖擊的影響較小,增速較為平穩,但服裝鞋帽、化妝品類等可選消費品增速隨疫情波動明顯(如圖4所示)。疫情的長期存在使得居民邊際消費傾向下降,為了提高抗風險能力,會增加儲蓄,減少消費,必選消費品由于缺乏彈性,整體消費不會有太大的波動,但是可選消費品受收入、邊際消費傾向的影響較大。此外,受地產行業低迷、商品房銷售持續下降拖累,家具、建筑及裝潢材料類關聯產業消費同比一直下滑(如圖5所示),至年底也未出現好轉跡象。

微信圖片_20230314161857

微信圖片_20230314161900

微信圖片_20230314161903

第三,汽車消費成為影響消費恢復的主要原因之一。汽車消費增速在2022年2月短暫回暖之后,又呈現大幅下滑趨勢。嚴峻的疫情形勢導致部分車企停工停產,汽車行業產業鏈、供應鏈受到沖擊,疊加物流阻礙使得供給端承壓,同時油價、車價上漲,許多企業裁員等多重因素疊加導致需求端不振,汽車類零售額大幅下滑,進一步壓低了消費。6月以后,在減半征收車輛購置稅、開展新一輪新能源汽車下鄉等密集促汽車消費政策出臺后,汽車消費大幅上升,帶動消費超預期回升,但隨著前期被抑制的消費需求得到釋放,持續的促汽車消費措施對消費的拉動作用也在邊際減弱,表現在數據上就是隨著汽車消費增速的放緩,消費恢復也進一步放緩(如圖6所示)。

微信圖片_20230314161906

2023年中國消費形勢展望

與2022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相比,預計202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自然同比增速會逐步走高,然后趨于平穩。

從拉升因素看:

第一,低基數效應。伴隨著疫情的反復,2022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一直處于低位,對2023年形成了低基數效應。預計202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將明顯高于2022年同期值,其中基數效應對拉高消費增速的貢獻率大概為40%左右。

第二,餐飲、旅游、娛樂為主的服務業消費加快恢復。隨著疫情防控進一步優化落實,疫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大眾會理性地面對病毒、采取科學地預防和治療措施,居民恐懼心理的消失疊加疫情防控政策的全面放開,前期由于接觸風險和社交半徑縮小抑制的消費需求將會迅速釋放,服務類消費將逐步回歸常態。此外疫情形勢好轉為進一步人口流動創造了條件,國際旅游有望逐步恢復,對消費加快恢復起到較好的支撐作用。

第三,線上消費拉升效應。商品零售渠道多樣化發展以及縣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線上消費對消費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升。隨著直播帶貨等零售新業態日益壯大,縣鄉物流體系等新型消費基礎設施和服務保障能力建設不斷完善,疫情沖擊倒逼零售及餐飲企業不斷開拓線上業務、加快發展網絡銷售、外賣送餐等無接觸服務,使得線上消費市場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其對消費增長的貢獻率將逐步提升。

第四,政策推動效應。2022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推動消費持續恢復,具體包括多渠道促進居民增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升消費能力;推動線上線下消費深度融合,促進生活服務消費恢復,發展消費新業態新模式;繼續支持新能源汽車消費,鼓勵地方開展綠色智能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等。2022年4月25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持續恢復的意見》,提出五大方面20項重點舉措,協同發力、遠近兼顧,綜合施策釋放消費潛力,著力穩住消費基本盤。另外,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著力擴大內需,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提出,“十四五”時期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的主要目標包括:促進消費投資,內需規模實現新突破,完善分配格局,內需潛能不斷釋放;2022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指出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隨著疫情防控措施進一步優化、密集促消費政策的出臺,預計未來消費增速將進一步提升。

從壓低因素看:

第一,人口因素。根據統計,2021年全國人口凈增長僅48萬,2022年全國人口凈減少85萬。一個國家總的市場規模取決于人口總量和人均消費,人口就是市場,就是總需求。當總人口開始減少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場存在收縮的風險。同時,隨著人口老齡化經濟活力也將不斷地減弱。盡管三孩生育政策落地,相關政策配套支持措施也相繼發布,但是要改善中國現有的人口結構、提高總和生育率仍需要時間。總人口減少、老齡化進程加快都會抑制消費需求的增長。

第二,居民人均收入增速降低,邊際消費傾向下降。短期來看,由于疫情反復消費者對就業、收入及消費意愿的信心大幅下降,為了提高抗風險能力,人們會增加儲蓄、減少消費。根據央行公布的2022年住戶存款數據,居民儲蓄意愿顯著增強,在疫情沒有徹底結束前很難改變這一現狀。同時疫情沖擊對低收入人群的影響遠大于高收入人群,而低收入人群的邊際消費力更強,收入增速降低會導致消費增速出現明顯下滑。長期來看,總人口減少伴隨著老齡化加劇導致勞動力數量急劇下降,整個社會總產出減少使得人均收入增速下降,會進一步拉低消費增速。

第三,消費恢復不均衡,可選消費需求繼續承壓。服裝鞋帽、金銀珠寶等消費受收入的影響較大,在居民收入未如預期好轉之前,此類消費需求將持續受到壓制,而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家具、建筑及裝潢材料類消費還受地產周期下行拖累,商品房銷售恢復正增長還需一定的時間,因此這類可選消費可能會繼續承壓。

第四,新冠疫情短期內可能存在一定擾動,抑制服務類消費。疫情防控政策調整短期內會對消費產生一定的擾動,但隨著疫情防控實施“乙類乙管”,大眾能夠科學預防和治療,這種影響會逐步減弱。

綜上所述,隨著疫情防控進一步優化落實,疫情將逐步得到有效控制,居民恐懼心理的消失疊加疫情防控政策的全面放開,服務類消費將逐步回歸常態,同時在2022年低基數效應、商品零售渠道多樣化發展以及多項促消費政策落地等因素的推動下,未來消費增速將進一步提升。然而,中國人口出生率持續下降,總人口開始減少,消費需求將面臨收縮的風險。此外,總人口減少伴隨著老齡化加劇導致勞動力急劇下降,社會總產出受此影響可能下降,進而引發人均收入增速下降,不利于消費的擴張。綜合以上邏輯判斷,預計202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同比增速在6.1%左右。

未來消費的潛在增長點

綜合2022年經濟形勢可以發現消費是拖累整體經濟的主要因素,展望2023年經濟形勢,隨著新冠疫情“乙類乙管”政策措施落地見效,消費回暖已是大勢所趨。

從短期來看,前期由于接觸風險和社交半徑縮小抑制的消費需求將會迅速釋放,餐飲、旅游等服務類消費成為主要的消費增長點。根據文旅部數據中心測算,2023年春節假期全國國內旅游出游人次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88.6%、國內旅游收入恢復至73.1%。隨著國內疫情防控措施優化,各地酒吧、KTV、健身房、電影院等場所陸續恢復經營,各類賓館酒店恢復會議、培訓、宴會的舉辦,線下文娛消費也將逐步回暖,支撐消費恢復。此外,全國各地多措并舉來穩定新車消費、支持新能源汽車消費,比如北京、上海、天津、鄭州等地通過發放汽車消費券、延長新能源購置補貼等方式來刺激汽車消費。

從中期來看,一方面疫情的負面影響將逐步消失,經濟增長預期轉好,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中低收入人群有了穩定的就業和收入預期,消費信心將逐步恢復、邊際消費傾向不斷提升,服裝鞋帽、通訊器材類等可選商品的消費將會有明顯的提速。另一方面,商品零售渠道多樣化發展以及縣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線上消費對消費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升。隨著直播帶貨等零售新業態日益壯大,縣鄉物流體系等新型消費基礎設施和服務保障能力建設不斷完善,疫情沖擊倒逼零售及餐飲企業不斷開拓線上業務、加快發展網絡銷售、外賣送餐等無接觸服務,使得線上消費市場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得以拓展,其對消費增長的貢獻率將逐步提升。此外,為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針對房地產融資“三支箭”齊發,從“貸款、債券、股權”三個方面支持房企融資,提振房地產企業信心,中期來看房地產市場有望從底部企穩回升,進而帶動家具類、建筑及裝潢材料類消費恢復,使之成為新的消費增長點。

從長期來看,消費增長點主要還是依靠產品創新來實現。一方面,可以通過創新消費場景,充分利用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拓展沉浸式、體驗式、互動式消費新場景;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技術創新提供新的產品,創造新的消費熱點,引發新一輪消費革命。另外,2022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特別提到了“養老服務消費”,“建立生育支持政策體系”也被寫入二十大報告,從長期來看,養老服務供給將進一步擴大,銀發經濟、老年用品、智慧健康養老等養老服務消費將逐步崛起,隨著生育及相關配套支持政策的逐步完善,出生人口下降的問題一定程度上會有所緩解,母嬰行業的消費也可能成為新的消費增長點。

促進消費的政策建議

一是穩投資、穩外貿,拉動經濟增長,提高居民收入,通過乘數效應促進消費。目前,抑制消費的主要因素是居民收入不振,預期減弱,導致消費能力和消費愿望雙雙下降。因此,必須通過各種方式先實現居民收入的增長,通過收入增長讓居民逐步恢復信心,從而提高購買力和邊際消費傾向,擴大消費。

二是穩定就業,保障居民收入可持續增長。實施新的減稅降費政策,強化對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制造業、風險化解等的支持力度,力保穩崗就業。通過財稅政策鼓勵相關人力資源產業發展,提高人力資源市場的要素供給,尤其是在新冠疫情影響仍未消散的當下,可以緩解因非常規性因素帶來的短期摩擦性失業。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提升勞動者技能素質,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加快鄉村產業振興,促進農民工就業,增加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

三是要實施更加精準的財政政策,提高居民收入、改善消費預期。完善收入分配格局,加大稅收、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健全公共服務體系,合理減輕中等收入群體負擔;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可以直接給低收入群體發放補貼,或向中低收入群體傾斜,利用數字化優勢發放消費券、數字化紅包等。

四是提升傳統消費。進一步推動汽車消費。大力發展智慧交通,推動汽車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加強停車場、充電樁、換電站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二手車流通交易。加快建立完善的住房制度,推進居住消費平穩增長。支持居民合理的自住需求,進而促進家庭裝修消費,增加家用電器、音像器材等消費。

五是創新多樣化供給,以供給帶動需求。加強品牌建設,持續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培育和發展中華老字號和特色傳統文化品牌。增加中高端消費品的國內供應,滿足多樣化消費需求,包括推動免稅行業有序健康發展、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利用數字化技術加強線上線下的深度融合,培育“互聯網+社會服務”新模式,不斷開拓線上業務、加快發展網絡銷售、外賣送餐等無接觸服務消費,大力發展零售新業態。支持和鼓勵發展服務消費供給,采取更加針對性措施,給予受疫情影響較大的文化旅游、家用設備、航空交通等行業定向補貼,保證供給的多樣性,同時加快培育多樣化旅游業態、擴大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加快發展新產業新產品,引領、創造新的需求。

【本文作者為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責編:董惠敏/美編:王嘉騏

責任編輯:張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