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近年來,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通過“五個好”農村黨組織創建,以點帶面,提升農村基層堡壘的組織力和戰斗力,堅持以黨建引領推動鄉村發展,促進產業興旺為目標,千方百計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發展,不斷夯實村級發展基石,助力群眾增收致富。
黨建引領興產業 特色種植增收入
方山縣積翠鎮后則溝村交通便利、海拔較低、降雨少、溫差大、光照充足,在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充分研判論證的基礎上,引進推廣種植1000畝喜光耐旱的紅山楂經濟林及林下紅蕓豆360畝、黑枸杞400畝、柴胡600畝,形成“山楂林+紅蕓豆+黑枸杞+柴胡”套種特色農業產業。同時,大力發展蔬菜、櫻桃、葡萄大棚種植產業,扶持壯大村級養殖產業,建成100千瓦光伏扶貧電站。村黨總支發揮黨員、致富帶頭人的示范引領作用,抓黨建促發展,不斷壯大產業持續增加村民收入。
找準出發點,爭取扶持資金。村黨總支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圍繞“抓好黨建促發展、黨建引領興產業”工作思路,采取村黨總支帶動、合作社推動、貧困戶參與的方法,把農村黨員和致富能人聚集到產業鏈上,探索形成了多元化種植、村集體經濟破零、全民增收致富的“黨總支+合作社+貧困戶”的立體產業發展模式,實現了“村莊有園區、戶戶有產業、人人有收入”目標。找準著力點,建強村合作社。按照“村集體占股、農戶土地入股、貧困人口免費配股、非貧困人口現金入股”的方式,由村黨總支主導、“兩委”班子發起,吸納黨員和群眾組建成立合作社。將村集體整合資產量化為5000股,其中村集體占股1158股,貧困戶免費配股1006股,土地股2000股,非貧困戶股836股,實現“村民變股民、資金變股金、資源變資產”,最大化提高資產利用率,帶動村民致富能力。
黨建引領促發展 產業創新共致富
方山縣峪口鎮東灣村以增強農村集體經濟實力、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為目標,著力打造農光互補-菌蔬套種復合農業綜合體、“林畜結合”觀光生態農業園等產業,村黨總支根據本村實際情況,盤活土地資源、人力資源和閑置資源,創新發展模式,多措并舉帶領村民共同致富。
統籌整合資源。利用荒廢土地栽種110畝果樹,構建完整的果園“生態鏈”,建成“林畜結合”的立體性采摘果園。在舊大棚原址重建了11座總面積為13.3畝的高標準反季節蔬菜大棚,根據季節性特點種植時令蔬菜和辣椒、西紅柿、茄子、黃瓜等幼苗培育,同時建設總裝機容量為220kw的光伏發電設施,實現“農光互補”。
鞏固脫貧成果。按照“黨總支+合作社+科技示范戶+脫貧戶”的模式,11座大棚由村集體委托方山縣富農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管理和運營,并招募村內脫貧戶參與大棚種植,邀請有關專家對大棚種植戶進行培訓,不斷地提升大棚種植技術,年底結合合作模式按勞分紅。養殖規模壯大。2017年建立1500只籠養雞項目,在上級領導的大力支持下,現已發展成規模為30000多只自動化籠養雞場,年收益達到6-10萬元,村民收入不斷提高。
黨建引領聚合力 自產自銷促民富
方山縣馬坊鎮紅崖灣村具有溫度低、耕地多、農耕歷史悠久的優勢,適合大面積種甜玉米、土豆等喜陰涼植物,規模化養殖育肥牛,近年來,村黨總支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利用本村農牧優勢,帶領村民蹚出了一條綠色低碳經濟的農業發展道路,助力紅崖灣村邁向農業高質高效發展新路徑,實現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美好目標。
立足天然優勢,做優農牧產業。建成兩處共存欄100頭牛的養殖場,免費為養殖戶提供養殖場所,全村牛存欄由最初的100多頭發展到現在800余頭(其中能繁母牛500余頭),有效增加了養殖戶收入。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先后種植沙棘500畝;改良品種鞏固傳統作物,發展新品種馬鈴薯250畝,優質高粱種植70畝。引進市場主體,創新合作模式。引進“晉汾白豬”種豬培育基地,以本村土地入股種豬培育基地,建立鏈接機制,爭取更多就業崗位,有效帶動本村脫貧勞動力增收。引進外資建設LNG加氣站,通過“企業+黨總支”入股的方式,每年固定分紅,增加村民收入。
延鏈補鏈強鏈,打通銷售渠道。利用209國道的區位優勢,打造方山縣馬鈴薯集散中心,利用“互聯網+”模式,銷售馬鈴薯和小雜糧等農產品,投資100余萬元修建儲量1000噸的馬鈴薯儲存窯,帶動100余戶脫貧勞動力增收,實實在在地走出了一條致富路。
在村黨組織的帶領下,各村因地制宜發展產業,方山縣村級集體經濟不斷壯大。2022年,村級集體經濟全部突破5萬元,其中10萬元以上的有84個,占比93.3%,同比增長10.1個百分比。接下來,方山縣將加大力度用活資源稟賦,各村黨組織積極探索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發展的新路子,持續賦能鄉村振興。(中共方山縣委組織部)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