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促進共同富裕,既要通過提高效率和效益,推動高質量發展,做大做好財富“蛋糕”,又要通過彰顯公平正義,堅決防止兩極分化,切好分好財富“蛋糕”。新時代,要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進一步完善促進共同富裕的制度體系。
通過完善制度體系實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
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最終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要立足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更加注重提高效率和效益,進一步完善有利于促進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的制度體系,既實現家家倉廩實、衣食足,又實現人人知禮節、明榮辱。
完善有利于促進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富裕的制度體系。民富是國強之基礎,國強是民富之保障,促進共同富裕和推進現代化強國建設是互促互進的。要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圍繞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勞動報酬提高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基本同步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人民群眾在高質量發展中依靠勤勞智慧致富。要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兩個毫不動搖”,適應我國總人口和勞動年齡人口變化新趨勢,強化就業優先政策,使人們通過高質量充分就業實現更高水平的收入。
完善有利于促進人民群眾精神生活富裕的制度體系。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要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作用,進一步完善有利于促進人民群眾精神生活富裕的制度體系,在促進全體人民實現物質上的富裕富足的同時,也實現精神上的自信自強,為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凝聚起磅礴的精神力量。
通過完善制度體系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
促進共同富裕,要更加注重公平正義,堅決防止兩極分化,聚焦縮小收入差距、城鄉差距、區域差距等,不斷完善切好分好財富“蛋糕”的制度體系,使發展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一是完善有利于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的制度體系。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加快形成橄欖型分配結構。進一步完善體現效率的初次分配制度,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完善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調動各類生產要素參與生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完善注重公平的再分配制度,提高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手段的調節力度并提高精準性,通過再分配對初次分配進行有效調節。完善注重社會和諧的第三次分配制度,激勵和引導高收入群體增強社會責任感,多渠道參與或興辦社會公益慈善事業,構建有利于促進共同富裕的有愛社會。
二是完善有利于城鄉融合發展的制度體系。逐步打破城鄉之間的藩籬,進一步加大以城帶鄉和以工促農力度,加快建立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探索有利于實現農民富、農業強、農村美的現代農業經營模式,不斷縮小城鄉之間居民收入差距。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新業態,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促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促進城鄉要素雙向自由流動,著力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深化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改革,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三是完善有利于區域協調發展的制度體系。進一步完善有利于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等深度融合的制度體系,在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促進高水平的動態平衡,鼓勵不同區域板塊因地制宜探索推進共同富裕的路子。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倡導先富帶后富、先富幫后富,不斷提高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不斷創新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的方式和內容,促進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攜手實現共同富裕。
四是完善有利于促進公共服務優質均衡普惠的制度體系。不斷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推進公共服務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在教育、醫療、養老、育幼、住房等人民群眾最關心的領域精準提供高質量的基本公共服務,為人民群眾享有高品質生活提供有力支撐。瞄準公共服務的薄弱環節和短板,不斷推動公共資源向基層延伸、向農村覆蓋、向邊遠地區和生活困難群眾傾斜,建成全覆蓋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減少公共服務城鄉區域間的制度性差異,推動社會全面進步,讓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作者系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綜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