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前沿理論 > 正文

共建、共享、共富的辯證統一

中國式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本質,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必然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人民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主體、實踐主體和成果享受主體,人民共建、共享、共富的積極實踐必然會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不竭動力。共建、共享、共富的辯證統一,確立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指向,體現著中國式現代化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有機統一。

共建: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價值

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這是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提出了“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的觀點,從而與神創造歷史、觀念創造歷史和超人創造歷史的唯心史觀劃清了界限。鄧小平同志認為:“農村搞家庭聯產承包,這個發明權是農民的。農村改革中的好多東西,都是基層創造出來,我們把它拿來加工提高作為全國的指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人民面前,我們永遠是小學生,必須自覺拜人民為師,向能者求教,向智者問策。”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正是因為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才有了不竭動力。

經過長期的艱苦探索,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成功開創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我們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支持和信賴,形成了無堅不摧、無往不勝的強大力量,推動了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使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走向人民民主,從一窮二白、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大步邁進社會主義社會,使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波瀾壯闊的中華民族發展史是中國人民書寫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國人民創造的!歷久彌新的中華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培育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是中國人民奮斗出來的!”歷史經驗充分昭示,堅持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力量在于人民,只有依靠人民才能創造歷史偉業,不斷續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

中國式現代化不是一朝一夕創造出來的,是全體中國人民共同奮斗出來的。打開中國式現代化事業發展新天地,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要完成這項宏偉大業,需要靠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勞動、奮斗、創新和創造。這就需要進一步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形成人人共建、個個努力、共同奮斗的良好氛圍。人人共建的含義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要求每個人都要積極有為、盡力而為。每個人的起點、機會和能力雖然不同,但只要腳踏實地、認真實干,都能為社會作出貢獻;二是在創造美好生活的過程中要堅持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勠力同心、團結互助,在既分工又合作的基礎上貢獻各自的勞動和智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我們這么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國家,每個人出一份力就能匯聚成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每個人做成一件事、干好一件工作,黨和國家事業就能向前推進一步。”只要我們緊緊依靠最廣大人民群眾,依靠人民群眾的萬眾一心、共同奮斗,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就一定能夠越走越寬廣。

共享: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體現

馬克思曾深入闡述“共享”的思想,他認為,在“把生產發展到能夠滿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規模”之后,全體社會成員理所當然地共同享有生產成果,并且認為在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充分涌流之后,要遵循共產主義“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則,從而達到“共享的最高境界”。共享同樣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應有之義,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的理念。

共享關系著人民群眾順利享受發展成果,保證人民群眾成為改革發展最普遍的受益群體,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體現。中國式現代化是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現代化,是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是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重要體現。”就共享的覆蓋面而言要全民共享,就共享的內容而言要全面共享,就共享的實現途徑而言要共建共享,就共享的推進進程而言要漸進共享。共享發展的實質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要體現在黨的各項方針政策上、落實于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中。

共富: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目標

“共同富裕”是馬克思主義所追求的一個重要價值目標。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無產階級的奮斗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制度,“在這種社會制度下,一切生活必需品都將生產得很多,使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夠完全自由地發展和發揮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共同富裕也是自古以來中國人民的一個基本理想。管仲把“貧富之不齊”視為國家“法令之不行,萬民之不治”的主要根源;老子有“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的哲學思考;孔子提出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警示,規劃了“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的社會理想。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我國開啟了“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新征程。實現共同富裕,既是重大經濟問題,也是關系黨的執政基礎的重大政治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堅持從實際出發,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把能做的事做起來,積小勝為大勝,不斷朝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前進。在世界社會主義500年的發展史上,還沒有哪個國家真正實現了共同富裕。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扎實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必將進一步增強各國人民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信心,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作出重大貢獻。

(作者:汪榮有,系江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江西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趙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