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的特征更加明顯。面對大變局,人類社會如何能夠更好地以積極心態應對變化,各國發展如何能夠更準確地洞察時與勢,于變局中開新局,已成為當前和今后相當長時期的全球性重大課題。
社會心態作為社會存在的公眾意識反映,在重大變革背景下發生演化,呈現出復合性、衍生性、動態性、影響廣泛性都遠超以往的特征。英國《經濟學人》周刊在《2023 年世界展望》中提到:“受大國競爭變化、疫情余波、經濟動蕩、極端氣候及快速的社會與技術變革影響,世界更加不穩定。”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各種復雜性、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的交互疊加,加深了人們的迷惘、困惑和隱憂:世界秩序在破與立中能否安穩前行?經濟形勢在困與韌中能否強勁復蘇?大國發展在競與合中能否互利共贏?在不確定中尋求確定性,成為當前社會心態的主流。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同步交織、相互激蕩,中國正經歷著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各項事業發展取得了偉大成就。總體來看,公眾對國家社會發展成果與前景自信心強、上進心足、進取心盛,社會公眾心態主流向上向好。同時也存在著疫情造成的消極情緒疊加尚未完全消弭、現代生活壓力導致的社會焦慮情緒加劇、網絡信息“放大鏡”的信任危機時有閃現等問題。從發展趨勢看,社會心態更加務實理性,在大變局中逐漸由“剛而脆”走向“柔而韌”。從社會群體看來,存在不同“圈層”與“面向”,呈現出不同特點:
當代青年的社會心態整體上陽光樂觀,積極向上,對國家發展充滿希望,對個人生活充滿信心。與此同時青年心態也呈現出愿意拼搏奮斗,但想要知道“努力的意義”;認同主流價值,但也關注“個體的表達”;成就預期較高,易伴生“相對剝奪感”等新特點。中國大學生社會心態調查發現,“三距一房兩挑戰”代表了大學生群體對于社會主要問題的基本理解。其中,“三距”即貧富差距、城鄉差距、社會流動機會差距,“一房兩挑戰”即高房價是引發焦慮感的主要來源,人口老齡化與國際環境復雜化成為新的挑戰。食品安全、主流價值觀缺乏、環境污染及腐敗問題提及比例大幅下降,相關方面的國家治理得到大學生群體認可。
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大多數黨員干部心態積極進取、昂揚向上,同時,少數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拼勁、擔當作為的干勁受到了不良影響,需從思想層面、組織層面、制度層面入手,筑牢黨員干部的積極心態。
……
值得注意的是,社會心態的高擴散性和廣泛關聯性,使其演變不確定性不可預測性增強,某個具體個案容易被鼓噪為公共事件,社會心態的變化也容易形成網絡輿論場,個人心態可能會受到群體心態的裹挾而發生異化,即一些社會心態并非真實存在,可能存在擴大性框架,如人為性干擾、風險性誘導、偏誤性引導,甚至資本性運作,加之公眾信息篩選和辨別能力有限,難以分辨真偽,因而常常被海量信息所引導、所裹挾,甚至產生“被制造出來的社會心態”。隨著信息的流動性和交互性增強,風險普遍存在,給社會的確定性和穩定性帶來挑戰。
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國民心態,于國家而言,需要在逆全球化的鼓噪中堅持“世界的”與“民族的”相統一;需要關注生產組織和分配領域中的社會心態,破除圈層藩籬,增進民生福祉;需要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倡導理性網絡表達,提高公眾媒介素養和科學素養,塑造清朗純凈的網絡空間。于個體而言,需要在城市化的大潮中守望精神文化家園;在高速發展的社會中做好節奏的快慢調適;在世俗主義的喧囂中堅守理想信念與崇高價值;在消費主義的浪潮中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在個人主義的侵擾中處理好個體與社會的辯證關系。
時代大潮是最權威的“考官”,誰能夠主動順應潮流,積極應變,主動求變,誰就能掌握歷史主動。相信在每位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下,構建積極心態應對大變局,凝聚起向上向善的磅礴力量,我們一定能夠風雨無阻向前進、團結奮斗創造新輝煌。
——人民論壇“特別策劃”組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