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社會治理 > 產業振興 > 正文

構建大竹文旅融合發展新格局的路徑探析

核心提示: 近年來,大竹縣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下,將旅游業作為大竹縣先導性產業,發展全域旅游,以旅游化思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培育縣域經濟新的增長點,進一步助推縣域經濟再上新臺階

旅游產業作為朝陽產業,從新發展階段文旅產業發展趨勢看,以文化內涵帶動旅游提質增效已成為迫切需求。如何提升文旅內涵、豐富文旅業態,探索以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推動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成為地方政府的一個重要課題。近年來,大竹縣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下,將旅游業作為大竹縣先導性產業,發展全域旅游,以旅游化思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培育縣域經濟新的增長點,進一步助推縣域經濟再上新臺階。

新格局下大竹文旅融合發展的現狀

大竹縣深入挖掘縣域鄉村旅游,讓鄉村旅游成為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滿足居民休閑消費需求、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途徑,持續助力鄉村振興。先后創建成全省旅游標準化示范縣、四川省鄉村旅游強縣,1個國家4A級旅游景區,4個國家3A級旅游景區,1個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1個省級旅游特色鄉鎮,3個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2021年規模以上文旅企業營業收入22.63億元,增速17.3%。

第一,加強政府牽引,激發旅游內生動力。大竹縣堅持以政府為引導,大力發揮政府牽引作用,扎實推進規劃編制、政策扶持、智力支持工作。一是高起點編制文旅規劃。著力構建“一心兩廊,三區三帶”文旅發展空間布局,高點起步強引領,不斷優化發展布局,初步形成“1+2+N”的規劃體系,即“1”是全域旅游發展規劃,“2”是“十四五”文旅融合、鄉村旅游兩個縣域總體規劃,“N”指多個旅游專項規劃。二是大力度實施扶持政策。出臺《關于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大竹縣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合作社的實施方案》,對成功創建國家5A、4A、3A級旅游景區的投資企業分別獎勵2000萬元、800萬元、100萬元,對創建鄉村旅游特色鄉鎮(精品村寨)、星級農家樂等都給予一定的獎補,有效激發旅游產業發展動力和活力。三是全方位提供智力支持。組織開展以農旅文融合助推旅游扶貧為主題的“川渝專家公益智力支持大竹行”活動,邀請川渝兩地的旅游、休閑農業、蔬菜花卉等方面專家,為推動“旅游+”戰略提供智力支持。開展“農旅文融合發展培訓班”,有效破解全縣鄉村旅游發展的疑難困惑。

第二,塑造旅游品牌,提升旅游產品影響力。大竹縣堅持以“優質資源為核心,包裝打造為關鍵,宣傳推廣為要點”,加快推動縣域旅游提檔升級,全面提升知名度和美譽度。一是打造農旅融合精品。圍繞縣域3條鄉村旅游發展示范帶、3萬畝農建綜合示范區、農旅文融合發展示范區等建設,精心開發精品景點及特色旅游商品。漁人部落以“鄉土景觀+漁家樂+水上休閑+鄉村游樂”為四大項目板塊,升級打造達州市乃至省內外知名的鄉村主題休閑樂園。二是打造旅游節慶品牌。每年制定營銷工作方案,重點加強節會引流。在“醉美大竹·抖出精彩”大竹縣首屆文化旅游抖音短視頻大賽持續升溫中,推出了“五峰山竹酒節”“漁人部落紫藤節”“太極島櫻花節”“桃花節、梨花節、李花節”等系列節會。三是打造知名旅游商品。加大竹編、根雕、苧麻等工藝品、紀念品的開發力度,著力打造竹、麻特色商品,做大做強“東柳醪糟”“觀音仁字豆干”“王小吃手撕鴨”“芝麻薄脆餅”等20余種旅游商品,初步形成以“品”帶“產”的旅游產業發展格局。東漢醪糟、巴野饗在全國旅游商品大賽中斬獲銅獎,大竹東漢易拉罐醪糟入選“百味出川”四川特色產品口碑榜TOP50。四是加大宣傳推廣力度。充分發揮主流媒體宣傳作用,全方位、多角度加大旅游項目宣傳力度,在中央電視臺推出“喊山開茶白茶改變鄉村面貌”專題報道,在多家媒體上刊登以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為主題的??瘜?,制作發布“縣長說文旅”短視頻,舉辦文旅抖音短視頻說唱大賽,營造人人都是文旅宣傳員的濃厚氛圍。

第三,夯實基礎配套,提升公共服務能力。緊盯旅游產業基礎和服務兩大“短板”,全面推進旅游標準化建設,不斷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優化配套功能、規范服務管理,著力打造“吃住行游購娛療養健”旅游產業鏈條。一是組建旅游協會。全縣65家旅游企業共同發起成立大竹縣旅游協會,及時制定并發布行業自律公約,承諾主動規范市場行為,自覺維護市場秩序,抵制不正之風。二是完善基礎設施。整合項目資源,推動更多項目資金向旅游景區(景點)傾斜,堅持交通先行,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旅游可進入性和服務功能。三是優化服務管理。大力開展“文明新風進景區”活動,引導游客群眾“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開展旅游從業人員培訓,提升整體素質,做實細節服務。深入開展景區環境整治,實現了景區的綠化、美化、凈化。聯合市場監督、應急管理、衛生健康等部門對景區(景點)、農家樂進行全面檢查和整頓,切實保障游客安全。

新格局下大竹文旅融合發展的機遇

當前,旅游已成為人民群眾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旅游業發展長期向好的趨勢未曾改變。在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下,生態旅游、鄉村旅游成為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是多元化產品需求機遇。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國進入了大眾旅游時代,傳統觀光型旅游產品已不能滿足多種群體需求,產品類型開始由傳統觀光型向休閑型、度假型高質量產品邁進,行為方式由“快看”向“慢享”轉換,游行目的由“悅目”向“賞心”轉變,要求產品分類更細、產品精細化程度更高,多元化產品供給已成為旅游業發展的重要趨勢。在大竹縣自然資源稟賦并不突出的前提下,結合自身實際發展休閑、度假、康養旅游產品,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二是各級層面戰略機遇。國家層面有“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戰略機遇,四川省有“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建設文化強省旅游強省”的機遇,為渝東北發展避暑度假承接重慶客源的市場機遇。“萬達開統籌發展示范區”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機遇,六區縣聯合打造“明月山綠色發展示范帶”“明月山國際旅游目的地”的合作機遇。

三是交通格局變化機遇。“十大出縣通鄉聯網路”全部通車,大竹至百節機場快速通道、環城快速道正加快推進,西渝高鐵過境大竹并設站通過預可研評審,城宣竹渝高速已納入四川高速路網規劃,大墊高速已正式獲批,“快旅慢游”的交通網絡正加快構建。“半小時達州、1小時重慶、1小時萬州港、3小時成都、5小時西安、5小時武漢”的通達格局進一步擴大了客源市場。

新格局下大竹文旅融合發展的優勢

大竹地處川渝腹地,因“竹多竹大”而得名,竹林面積40余萬畝,是四川40個竹產業主產縣之一,是四川達州南向重慶市場開放合作前沿陣地,是巴蜀文化的交融地。“讓竹林成為四川美麗鄉村的一道風景線”和“建設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發展以竹為主導的旅游產業,大竹有不可比擬的先決條件和先天優勢。

一是竹字品牌的比較優勢。竹是“記得住鄉愁”很好的載體,大竹縣竹資源豐富,是全國唯一因“竹”命名的縣城,辨識度極高。“竹子大嗎”極易增強外地游客獵奇心理,縣名本身就是一個形象口號。二是文化交融的比較優勢。大竹是巴、蜀文化的交融地。秦滅巴國前,這里曾生活著賨人先祖,巴國古族。三國時期,著名蜀將王平就曾駐軍且病逝于此,這里又曾受蜀文化的洗禮、浸潤。巴文化的剛猛、神秘,蜀文化的溫和、休閑,兩者在此交融共生,使大竹發展成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重要支撐。三是地域交界的區位優勢。大竹與重慶墊江、梁平接壤,處于重慶1小時經濟圈內,是川東連貫重慶的核心樞紐,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中具有突出的區位優勢。四是資源一體的先天優勢。過境大竹連貫重慶的華鎣山(連接廣安、北碚區、合川區、璧山區、銅梁區、永川區、江津區)、銅鑼山(連接長壽區、渝北區、南岸區、巴南區、綦江區)、明月山(連接梁平、墊江、鄰水、長壽、渝北、江北、南岸、巴南)三條山脈是川渝文旅一體化聯動發展重要旅游資源,具有一體化建設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黃金驛站的先天優勢。

新格局下大竹文旅融合發展的任務

大竹縣抓住后疫情時代市場機遇,以創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為抓手,構建大旅游發展格局,促進縣域文旅資源有機整合,加大文旅宣傳營銷,強化旅游品牌建設,打造“川渝陜旅游休閑度假目的地”。

第一,挖掘本土文化。“大竹”縣名辨識度極高,是發展竹文化旅游的形象標簽,將用好用活竹、溫泉、古鎮等資源,全面塑造竹文化IP形象。依托禪宗大師破山和尚在西南地區的佛教傳承的影響力,深度挖掘禪宗文化,籌辦海明湖——破山文化旅游節。同時,加大苧麻文化申遺和推廣,深化與中國夏布畫研究院的合作,設立中國夏布畫研究院大竹分院、中國夏布美術館,推動大竹苧麻產業和夏布文化縱深發展。

第二,打造特色品牌。針對目前大竹文旅產品散弱、開發方式粗放、核心競爭力欠缺等問題,一是要打破地域壁壘、區域限制,建立大品牌文旅發展新思維,充分挖掘利用大竹五峰山、梁平百里竹海的竹資源和竹文化,著力塑造竹文化IP,唱響竹文化旅游形象品牌。二是要發揮竹文化旅游的比較優勢,高標準、前瞻性、多規合一整合項目,建設集泊車、商務、酒店、會展等于一體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竹韻驛站”,做強城市旅游引領中心和全域旅游服務中心。三是要聯合打造“竹海”生態觀光旅游區、“竹閑”避暑休閑帶、“竹居”民宿度假集群三大“竹”類品牌,建設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竹林風景線。四是要合力開發“竹”文化演繹產品,聯合舉辦“中國竹文化旅游節”,舉辦涵蓋建筑、家具、文創商品的“中國竹元素設計大賽”,做強竹加工業、竹旅游業,做實發展基礎。

第三,強化協同合作。《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國際消費目的地,不斷增強巴蜀消費知名度、美譽度、影響力。文旅產業是川渝兩地共有的優勢領域,也體現著兩地地理連接的自然屬性。對外,建立川渝合作推進機制,開發一批彰顯巴蜀文化的沉浸式、互動式、參與式、體驗式旅游模式和業態,將大竹的竹文化打造成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知名旅游品牌。對內,聯通部門合作渠道,成立文化和旅游產業領導小組,建立定期聯席會議制度,推動旅游與其他部門項目共推、資源共享、政策互補,為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增添動力。

第四,創新投融模式。由縣財政注資,設立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基金,組建文旅投資公司,包裝項目開展融資、投資。探索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投融資模式。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建立健全文旅產業鏈招商機制,激勵社會各界廣泛參與旅游項目、投資旅游產業。

(作者為大竹縣文化旅游發展中心主任)

[責任編輯:魏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