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由之路。近年來,我國農業發展成效顯著,穩產保供能力逐步增強,農業科技水平不斷提升,農業經營體系逐漸完善,農業產業加快融合升級,已基本具備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的現實基礎。但我國農業大而不強的問題仍舊突出,要實現農業強國建設目標,需進一步提升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的供給保障能力,加快農業科技創新研發與成果推廣應用,助推農業產業全鏈條升級,加強農業經營體系建設。
關鍵詞:農業強國 農業大國 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變局、世紀疫情,疊加地區沖突帶來的不確定性,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正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三農”是未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壓艙石,同時也是孕育著無限發展可能的潛力區。當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進入深水區,破除長期以來束縛我國經濟均衡發展的城鄉二元結構,進一步鞏固發揮農業壓艙石地位,對釋放我國經濟發展潛力,如期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1]。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這是黨中央立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著眼統籌“兩個大局”提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指明了新時代新征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主攻方向,強調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大任務。建設農業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要條件,農業強國的建設進度決定和檢驗著現代化國家建設的質量和成色。必須充分認識農業發展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尊重我國國情的基礎上,充分把握“大國小農”的現實,既要有效吸收借鑒其他國家建設農業強國的經驗,又要堅持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強國建設道路,久久為功,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打下堅實基礎。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現實基礎
黨和國家歷來重視“三農”問題,進入新時代以來,為進一步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黨中央出臺了多項政策措施,為農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制度環境。近些年來,我國農業穩產保供能力逐步增強,農業科技水平不斷提升,農業經營體系更加健全,農業產業加速融合,為農業強國戰略的順利實施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制度和市場基礎。
穩產保供能力逐步增強。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安全供給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基礎和關鍵任務。我國是全球最重要的農產品產出大國之一,人均重要農產品占有量超過全球人均占有水平。2022年實現糧食生產的“十九連豐”,全國糧食總產量連續8年站穩1.3萬億斤臺階,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在國家財政持續支持下,1億畝高標準農田新建任務將如期完成,累計將達到10億畝。此外,中國的肉類、水產品等重要農產品產出總量連續多年位居全球首位,2021年產量分別為8990萬噸和6690萬噸。同年,蔬菜及食用菌產量約為7.75億噸,水果約為2.99億噸,這些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也占有相當份額。可以看出,伴隨著生產條件的改善,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升,中國居民在糧食、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農產品方面已無短缺之憂。逐步增強的糧食及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為我國從農業大國邁向農業強國夯實了重要根基。
農業科技水平不斷提升。科技是農業強國建設的基石和核心驅動力量。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不斷完善,農業科技裝備水平不斷提升,農業科技整體水平跨入世界第一方陣,為開發多種區域類型的農業資源、豐富農產品種類和數量創造了重要條件。第一,農作物和畜產品良種應用實現新發展,主要農作物基本實現了良種全覆蓋,自主選育品種應用面積超九成,自主培育了畝產超千公斤超級稻新品種及肉雞、蛋雞、肉牛等新品種。第二,農業機械裝備總量不斷提升,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七成,主糧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都在九成左右,農機裝備對糧食增產貢獻率顯著提高。第三,農業科技原始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突破了一批重大基礎理論和方法瓶頸,如在農業基因組研究領域實現了“變道超車”。第四,農業綠色科技實現新突破,綠色農業生產技術得到廣泛應用,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不斷提升。第五,農業科技與產業不斷融合,建成南京、太谷、成都、廣州、武漢5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區域間的聯系也更加緊密。第六,農業產業信息化、數字化水平不斷提升,電商服務站行政村覆蓋率達到八成左右,縣域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快速增長,油料、天然橡膠等重要農產品全產業鏈大數據建設不斷推進。農業科技水平的穩步提升,為我國向農業強國邁進提供了強大的內驅動力。
農業經營體系更加健全。農業生產的本質是一種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相交織的生產過程,具有較強的不確定性、多樣性、復雜性,需要生產者對農作物進行全環節培育和照料,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業經營方式可以最大限度滿足這一客觀要求,并最大程度降低農業監督成本。家庭農場經營已成為眾多發達國家食物生產部門中占主導地位的農業經營方式。改革開放之初,我國推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有效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至今家庭經營依然在農業生產中具有基礎性地位。近年來,黨和國家不斷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土地承包關系,深入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積極推動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農村土地利用和產出效率進一步提升,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壯大,農業經營體系不斷健全。根據農業農村部數據,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蓬勃發展,總數量超過六百萬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達到95萬多個,有效滿足了小農戶在向現代農業發展中產生的各種生產服務需求。不可忽視的是,越來越多懂農業、善經營的高素質人才返鄉下鄉,成為推動農業生產方式轉型升級、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中堅力量。
農業產業加速融合。推動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任務,提升農業內生發展能力、走三產融合發展之路是建設農業強國的現實要求。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和5G技術等智能信息技術迅猛發展與廣泛應用,農業生產的時空界限逐漸被打破,一二三產業在產品、技術等各方面的交叉融合更加深入,農業產業鏈條不斷延伸,五大類農業產業融合相關主體數量及投融資規模不斷擴張。同時,產業融合發展相關載體也在不斷健全。農業產業強鎮規模持續擴大,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穩步推進,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初具規模,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數量不斷增加。在產業融合發展進程中,涌現出了智慧農業、數字農業、共享農業、創意農業、休閑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農業與文旅、教育等行業的互動更加深入,農村電商借助直播、短視頻等媒介精準營銷特色優勢產品,助力鄉村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為農業強國建設奠定了產業和市場基礎。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重點任務
走農業強國之路,要立足中國實際,遵循全球農業強國建設的一般規律,但不能照搬國外現代化農業強國建設模式,要始終明確建設農業強國的目標和重點任務,找到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的實現路徑[2]。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還面臨資源約束嚴苛、農業生產成本持續攀升等問題的困擾[3],再加上農業標準化、品牌化發展仍處于農業強國建設的起步階段,未來需要在提升農產品保障能力、強化農業科技驅動能力、激活產業鏈條融合發展能力、增強農業產業組織發展能力等方面發力,不斷突破瓶頸,加快農業強國建設。
確保糧食安全,提升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提升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的供給保障能力是加快農業強國建設的重點難點任務之一[4]。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把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作為“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首要任務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擁有世界最大人口規模的國家,糧食安全問題始終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問題,我國要提升糧食安全保障能力,一是要嚴守18億畝耕地保護紅線,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實現人均一畝高標準農田、人均占有糧食600公斤的目標,牢牢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二是要樹立大食物觀,構建糧經飼統籌、農牧漁結合、植物動物微生物并舉的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實現各類食物供求平衡;三是要提升棉油糖、果菜蔬等重要農產品的供給水平,滿足我國居民對農產品的多樣化、高質量需求。
強化科技引領,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應用。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擁有先進的農業科技水平是世界農業強國普遍具備的重要特點。農業科技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支撐,是推動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的關鍵變量。從基本國情來看,我國耕地面積總量較大,但人均耕地面積較小,水資源也較為匱乏,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是緩解資源環境約束,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的有效路徑。為此,要以重大農業科技突破推動整體農業科技創新,通過農業科技創新不斷挖掘農業增產潛力;要聚焦農業科技革命主攻方向,不斷推動農業核心技術攻關,實現農業科技自立自強;要大力推進種業等重點領域振興,加大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力度,建立種業國家重大創新平臺,培育種業領軍企業,提升種業科技水平,不斷創新推廣種業科技,實現種源自主可控;要順應數字化發展潮流加快發展智慧農業,建設數字田園和智慧農場,拓展農業生產可能性邊界,實現農業科技與農業產業的深度融合,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要推進先進農機創制應用,整體提升種養加、農牧漁等各環節機械化水平,強化農機裝備工程化協同攻關,創制推廣一批大型大馬力機械、丘陵山區適用小型機械和高效智能農機,補齊相關行業和區域農機裝備應用短板;要大力發展現代設施農業,集成應用農業機械設備和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系統;要加快發展現代寒旱農業、戈壁生態農業,探索建設植物工廠、垂直農場、立體養殖、海洋牧場,推進空間立體高效利用。
聚焦產業振興,助推農業產業全鏈條升級。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新時代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任務,產業鏈條健全高端是農業強國的突出標志之一。鄉村振興的當務之急是振興鄉村產業,實現產業興旺。鄉村產業振興的過程,是將農業科技創新作為驅動力,以市場為導向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促使產業鏈由單一向集聚發展、加快農業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建設、不斷延伸農業多樣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的過程。具體而言,一是要推動鄉村特色產業發展。依托本地資源稟賦優勢,發掘特有物質資源和傳統工藝,培育當地農業特色產業與龍頭企業,生產具有鄉土特色的農產品,創建鄉村特色品牌。二是要助推鄉村旅游業發展。利用鄉村自然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優勢,推動鄉村旅游與康養、農業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共享農莊、體驗農場、田園養生等新業態,建設設施完善、功能多樣的鄉村旅游景點,打造鄉土特色鮮明的鄉村旅游精品,促進鄉村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三是要促進農產品加工流通業發展。在推動現有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工業園和聚集區不斷發展的基礎上,打造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實現農產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的同步發展;同時,要加快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促進農村電子商務不斷發展壯大。
著眼富民之要,加強農業經營體系建設。建設農業強國既要強農,也要富民。立足“大國小農”基本國情農情,在推動建設農業強國的進程中,要著眼于帶動2億多小農戶實現現代化轉型和共同富裕的目標,推動農業經營方式優化升級,加強農業經營體系建設。建立健全農業經營體系是從組織角度推動實現農業強國建設的重要路徑。一是要穩定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加快培育家庭農場、龍頭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特別是要重視家庭農場與農民合作社這兩類主體的引導和發展,建成多種主體共同參與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中的積極作用。二是要不斷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培育多元化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對以多種形式參與農業規模化經營的小農戶給予支持,主要形式包括生產托管、股份合作等。鼓勵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積極創新服務方式,為小農戶提供各種優質服務,諸如代耕代種、代管代收等,幫助農民群體實現節本提質增效的目標,讓廣大農民真正享受到農業現代化的紅利。
【本文作者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1AZD035)、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10-IAED-04-2023)階段性成果;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李婷婷對本文亦有貢獻】
注釋
[1]魏后凱、崔凱:《建設農業強國的中國道路:基本邏輯、進程研判與戰略支撐》,《中國農村經濟》,2022年第1期,第2—23頁。
[2]張紅宇:《加快建設有中國特色的農業強國》,《農村·農業·農民(A版)》,2022年第11期,第8—11頁。
[3]彭超、劉合光:《“十四五”時期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形勢、問題與對策》,《改革》,2020年第2期,第20—29頁。
[4]葉貞琴:《現代農業強國有五大重要標志》,《農村工作通訊》,2016年第23期,第1頁。
責編:羅 婷/美編:王嘉騏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