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經濟金融 > 經濟大家談 > 正文

經濟大家談 | 樹立大食物觀,構建我國糧食安全新格局

經濟大家談

作者: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糧食全產業鏈研究中心主任 蔡海龍

農業農村部1月29日發布的信息顯示,當前糧油生產和春耕備耕總體形勢較好,冬小麥冬油菜面積增加、長勢正常,春播糧食意向面積穩中略增,農資供應總體充足。一年之計在于春,做好春耕備耕生產,是確保全年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的關鍵,對于經濟社會發展行穩致遠具有重要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糧食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10年再上一個千億斤新臺階,“吃不飽”的問題徹底成為歷史。2022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重點強調了保障糧食安全問題,并指出“要樹立大食物觀”“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樹立大食物觀已經成為中央糧食安全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在大食物觀引導下,不斷夯實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統籌利用國內外資源,構建我國糧食安全新格局。

積極樹立大食物觀是基本前提。面對未來食物營養健康的多元化需求,傳統的食物供給體系在需求壓力與生態壓力的疊加作用下,已經難以滿足人民健康消費變化的迫切需要。對于糧食的認識應順應新時代居民食物消費不斷升級的新變化和新要求,從狹義的谷物、豆類和薯類等“口糧觀”,拓展到與糧食消費具有直接替代性的肉蛋奶、蔬果油等重要農產品及食品。要積極樹立大食物觀,認識到食物的多樣性,構建可持續的食物安全保障體系。保障糧食安全要從保障口糧供給向保障糧食及重要農產品供給轉變,既要保障“米袋子”安全,也要保障“油瓶子”“菜籃子”“肉盤子”“奶罐子”安全。

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是重要基礎。不論生產什么農產品,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是有限資源條件下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首先,對于我國這樣的人口大國,在大宗農產品生產上,耕地面積仍然是保障農產品供給的決定性力量。為此,要采取“長牙齒”的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遏制耕地“非農化”行為;要加大高標準農田的建設力度,提高耕地的綜合生產能力,同時開展耕地土壤修復行動,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其次,增強農業科技硬實力,向技術要產出。要集中力量對國內短缺農產品在良種培育、栽培和養殖以及經營管理等方面進行技術攻關,通過提高單位產量逐步縮小國內產品的供求差距。

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主要路徑。樹立大食物觀是為了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這就要求農產品供給要適應食物消費需求。在人多地少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國情下,要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耕地資源。首先,依托國內資源確保谷物和口糧的安全底線;其次,要兼顧提高大豆和油料自給水平;最后,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改革完善農業支持政策是重要保障。支持政策是引導農業生產的手段,要從大食物觀視角重新審視當前的農業支持政策,不斷進行改革和完善。一是持續加大農業支持力度,優化政策組合,整合補貼資金,對各類糧食生產者實施普惠性補貼。二是完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盡快建立常態化的糧食市場調控儲備和運行制度。三是加強大食物領域的科技研發,包括動植物育種核心技術、智能農業與智能裝備關鍵技術等。四是支持政策要能夠引導農業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曲統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