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邊大部分村兩委干部的工資比較低,加上鄉村交通、教育、醫療條件相對落后,普遍存在年輕人畢業后不留鄉、留鄉后待不久的現象。”廣西南寧市興寧區昆侖鎮團委書記韋昌政說出了目前鄉村青年人才引進難、留住難的困境。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在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的背景下,民族地區鄉村振興最缺乏什么樣的青年人才?影響鄉村青年就業創業意愿的因素有哪些?青年對于農村人才引育政策又有什么期待?前不久,團廣西區委聯合廣西社科院針對上述問題展開調查,試圖找出答案。
鄉村振興急需農業產業發展青年人才
在日前舉辦的2023年廣西“共青團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面對面”活動中,廣西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姚華發布了團廣西區委和廣西社科院聯合開展的“民族地區鄉村振興青年人才現狀與需求調查”。該項調查于2022年11月面向廣西18-35周歲青年及鄉村振興局、農業農村局、高校、鄉鎮人民政府、村兩委工作人員開展,回收有效問卷4293份。
調查結果顯示,鄉村振興的人才需求呈多元化,對農業產業發展青年人才的需求最為旺盛。在被問及“您認為本地鄉村振興最缺乏哪種青年人才”時,44.65%的受訪者認為是農業產業發展青年人才,其次為鄉村規劃建設青年人才(18.89%)、農業農村科技青年人才(18.31%)、鄉村治理青年人才(11.81%)和鄉村公共服務青年人才(6.34%)。
在南寧市良慶區那馬鎮休閑農業示范園里的農莊內,擺放著精美的字畫、木雕和金屬藝術品。農莊的主人黃華龍學過藝術,于2016年大學畢業后返鄉創業,在莊園內打造了蔬果采摘、休閑垂釣、戶外卡丁車等休閑旅游項目。他表示,近年來,廣西鄉村旅游產業發展較快,特別是在南寧等城市周邊呈現出較旺盛的發展勢頭,催生大量相關人才需求。
“在我的家鄉,由于鄉村條件比較艱苦,有一定知識和經濟基礎并自愿返鄉創業的青年很少,反而那些在外面難以發展而被動返鄉的比較多。但后者可能沒有足夠的資源和情懷,建設家鄉的過程不那么順暢。”黃華龍說,目前他打算在農莊的基礎業務上再承接民宿項目,但團隊里能長期堅持在農村的年輕人只有6人左右。“團隊現在很需要一些管理類、運營類的青年人才,但真正愿意扎根基層的比較少”。
姚華表示,此次調查發現,農業創業創新帶頭人是最急需的農業產業發展青年人才類型,占82.27%,農村電商人才(56.88%)、合作社帶頭人(56.42%)也占比較高,鄉村手工業者和傳統藝人等鄉村工匠、家庭農場經營者、農業經理人、返鄉農民工也占有一定比例。這表明,從青年人才素質結構上看,鄉村目前仍普遍缺乏致富能手、電商經營和創業創新的人才。
姚華建議,農業農村部門、鄉村振興部門等要著重面向新型職業農民、返鄉創業青年人才,提供適合他們創業發展需要的項目,鼓勵青年通過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形式發展特色產業和自主創業,讓青年人才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同時可以持續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對高素質農民、家庭農場經營者、農村創業創新帶頭人等“新農人”開展精準實用技術培訓,提升青年創業能力。
農村公共服務人才缺乏問題應被重視
根據此次調查結果,僅有6.34%的受訪者認為本地鄉村振興最缺乏公共服務青年人才。但在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張虹看來,農村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人才缺乏的聲音也需要被聽見,因為鄉村公共服務的發展與廣大村民的幸福生活息息相關。她舉例說,在之前的疫情沖擊中,農村地區的老人是弱勢群體。青年人才的加入,能有效增強村衛生室對村民進行居家健康監測、對癥用藥治療的能力。
除了農村醫療問題,如何更好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也是與會者關注的議題。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教育工委宣傳部副部長胡壽鵬認為,在鄉村振興中,應教育先行。而當前鄉村教師群體中,較多面臨薪資待遇低、老齡化突出、職業素養較低、知識陳舊等瓶頸問題。
胡壽鵬介紹,為穩定廣西農村教師隊伍,推進廣西農村教育均衡發展,廣西從2011年開始承擔了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農村中小學教職工保障性住房和周轉房試點”工作,努力讓鄉村教師搬進寬敞明亮的新家。同時,完善城鄉教師的對口支援制度,促進城鄉教師交流崗位,切實解決農村地區老師“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問題。
姚華建議,以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抓手,加強鄉村公共服務青年人才隊伍建設。比如加快鄉村衛生室的建設,進一步完善面向鄉村醫生的專項計劃和政策,引進更多優秀的醫學畢業生服務鄉村;采取應屆畢業生招聘、特崗招聘、定向招聘等方式,吸引一批青年人才到鄉村任教,在職稱評定、績效分配、生活保障等方面向青年鄉村教師適當傾斜,解決青年教師的后顧之憂。
解決發展機會與空間問題,增強政策吸引力
“由于資源缺乏和配套設施落后,目前鄉村青年創業就業的機會和平臺很少。”廣西桂潔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員工李妹說。2012年返鄉后,李妹見證了這家農業企業的發展壯大,她也從一個辦公室文員成長為財務部經理。但隨著公司的發展,李妹發現鄉鎮企業很難擁有優秀的一線員工,“因為鄉村資源缺乏和配套服務薄弱,很多年輕人只會短期參與農村工作,無法扎根農村”。
此次調查顯示,在青年不愿意到鄉村工作或創業的原因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鄉村沒有創業環境、機會少”(76.15%)、“鄉村生活節奏慢、薪資待遇低”(65.06%)、“大城市工作、創業機會多”(63.01%)。受訪者中,53.2%的人月收入為2001-4000元,2000元及以下的受訪者占31.49%,兩者占比超過了八成。
“對于青年來講,對未來的展望是非常重要的。”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大法制委員會委員、廣西民族大學法學院院長蔣慧說,每年該校法學院學生報名“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都很踴躍,如果他們的待遇可以不斷提升,擁有對未來的希望,在基層工作會更有成就感。她認為,青年人才的生存與發展雙重需求較為突出,要吸引青年人才到鄉村就業創業,應提供充分的發展機會和空間。
調查組在開展調研時注意到,針對上述問題,近年來不少地區積極探索村干職業化試點工作,提高基層農村黨組織的保障水平。如桂林市按照不低于當地上年度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5倍的標準,為該市村黨支書落實報酬;百色市在2020年拿出8個鄉鎮行政編制和78個事業編制,定向招錄村兩委干部。這些措施,既提高了農村干部的責任感和榮譽感,也為青年干部的成長提供了機會。
“此次調查發現,很多受訪者認為政策吸引力不足,是目前實施的鄉村振興青年人才開發行動最需要改進的地方。”姚華建議,創新青年人才引進機制,結合本地區鄉村人才振興工作需求,完善人才引進工作方案,提高政策對農村青年人才的吸引力,讓更多復合型的專業人才積極投身“三農”發展事業;建立健全鄉村青年人才培育機制,創新鄉村青年人才評定激勵機制,進一步細化和完善青年人才服務期滿扎根基層的政策,鼓勵更多青年人才在鄉村振興領域開拓創新,為鄉村振興貢獻更多青春力量。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謝洋 實習生 石鮮鮮 來源:中國青年報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