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導 王大樹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40多年來,我國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市場逐漸發育,形成了規模龐大的國內市場。2022年3月25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從戰略高度明確了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總體要求、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這既是我國市場由大到強轉變的主動選擇,也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貫徹新發展理念需要建設協同創新的全國統一大市場
從引進吸收轉向自主創新是創新驅動的必由之路。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必須把創新和發展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激發市場主體的創新活力,通過市場需求引導創新要素和資源有序向創新領域流動和集聚,增加創新供給。這樣做可以將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和市場機制有機結合起來,提升基礎研究、核心技術、原始創新、協同創新的能力,實現優勢科技資源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優化創新生態環境,發揮企業創新的主體作用,形成科技、教育、產業、金融相融合的創新體系;另外,超大規模市場還具有豐富應用場景和放大創新收益的優勢,提高創新者的投資回報,打通創新鏈條,拓寬自主創新應用場景,反哺技術創新的前期投入,完善促進自主創新成果市場化應用的體制機制,形成從創新到應用的良性循環,實現發展動力變革。
我國疆域遼闊,各地有各自的稟賦優勢和特色產業。全國統一大市場要求各個地區利用稟賦優勢和特色產業來發展經濟,通過全國統一大市場來互通有無,分工協作,實現區域一體化協調發展。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完善統一的產權保護制度、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維護統一的公平競爭制度、健全統一的社會信用制度,在頂層設計上強化了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的統一。推進市場監管公平統一、反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破除地方保護主義和行業進入壁壘,構建規范透明的營商環境,可以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的發展潛力,形成優勝劣汰的激勵機制,為進一步激發要素活力,鼓勵創業創新,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共同富裕提供內生動力。
全國統一大市場包括生態環境市場,要求從全國一盤棋的角度布局生態環境保護資源和政策,實行統一的行業標準、監管機制、治理體系,以市場化的手段推動生態環境要素和資源在不同區域、行業、企業之間流動和有效配置,加強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修復,強化大氣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協同治理,加大重要河湖、海灣污染整治力度,推進土壤污染防治,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
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建設循環暢通的全國統一大市場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內在要求。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實際上就是以全國統一大市場為主體。要想循環起來,市場必須暢通。新發展格局關鍵在于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各種生產要素的組合在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有機銜接,構建強大而有韌性的國民經濟循環體系。全國統一大市場是國內循環的基礎。要把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暢通內循環,用好用足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優勢,讓需求更好地引領和優化供給,讓供給更好地服務于擴大需求,發揮消費對經濟循環的牽引帶動作用,以統一大市場集聚資源、推動增長、激勵創新、優化分工、促進競爭。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要求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各環節的堵點,所以,各地要有大局觀念和統一大市場意識,支持全國大市場在暢通經濟循環中配置資源的作用。
統一國內大市場不是關起國門來運行,不是一個封閉的市場,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與對外開放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促進的。內需體系越完整,形成供需互促、產銷并進、暢通高效、消費升級的國內大循環,越能打造對全球資源和要素的引力場,越能在更高層次上融入全球供應鏈產業鏈,擴大對國際優質商品和服務的市場開放,豐富消費者可選擇的產品和服務范圍,推動主要消費品質量標準與國際接軌,深化質量認證國際合作互認,有助于提高國內產品質量標準,提升消費者獲得感和滿意度。全國統一大市場上的內循環能充分發揮內部優勢和潛力,既有利于我國更好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也有利于提升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優勢,從而對擴大外需起到支撐作用;擴大開放,積極參與國際大循環,也能為暢通內循環和釋放內部發展潛力提供更好的條件。
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建設體系健全的全國統一大市場
市場不僅是連接供給和需求的橋梁,而且與創新能力、產業集聚、企業生產經營、對外開放息息相關。市場體系健全與否決定著資源配置效率高低,也關系到發展質量優劣。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經濟轉型升級,亟須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清除妨礙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實現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來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從而全面提高我國市場的質量。
現代市場體系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優化。在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階段,高質量發展的目的是提高經濟運行效率,要求資源對接的精準和配置方式的優化。必須高度重視市場對高質量發展的引導作用,推動市場由大到強的根本性轉變,以高質量市場牽引高質量發展。市場競爭根本在于效率競爭。現代市場體系優勝劣汰的內在機制激勵企業技術進步,進而推進國民經濟的技術效率變革;市場自由流動的機制引導資源和生產要素向優質產品、企業和產業匯聚,進而推動配置效率變革;市場“看不見的手”與政府“看得見的手”的有機組合形成強大的制度優勢,推動整個經濟的制度效率變革。這三種效率變革都會提高經濟效率。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動能,現代市場體系推動經濟發展動力變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消費者選擇機制會引領企業技術和產品創新的方向,形成創新的需求導向;資源配置機制會推動創新要素在全國乃至全球范圍內流動,向創新領先者和創新高地集聚,提升創新的效益;收入分配機制會激發創新者活力,使創新源泉得以充分涌流;共建共享機制會促進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形成創新的強大合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是對各方面工作的總體要求,也是市場建設的前進方向。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市場也要高質量發展。我們應把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增強供給體系對需求的適配性。要把高質量發展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領域和全過程,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市場是國民經濟賴以運行的基礎,要推動我國市場由大到強的根本性轉變,加快從市場大國向市場強國邁進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