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人民智庫 > 專題調研 > 正文

傳承中醫文化的職教扶貧新探索入選國家治理創新經驗典型案例

人民論壇網北京訊(賈曉芬)奮進新征程,揚帆再出發。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進一步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學習研究和宣傳闡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近日,由人民日報社指導、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雜志社主辦的“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第八屆國家治理高峰論壇年會暨人民論壇創刊30周年座談會”活動在北京舉行。會上權威發布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2021-2022國家治理創新經驗典型案例》課題成果,《傳承中醫文化的職教扶貧新探索》成功入選典型案例。

圖片2

人民論壇《二十大精神精要解讀》特刊、《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典型案例兩大課題成果發布

全國政協副主席辜勝阻,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主任王偉光,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方江山,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葉小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成員、副主任余斌,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黨委書記高培勇,原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等政產學研各界嘉賓及媒體記者200多人出席年會活動。

《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2021-2022國家治理創新經驗典型案例》為2021年、2022年度人民論壇“國家治理創新經驗大型課題調研項目”階段性成果,具體分為“高質量發展”“黨建創新”“基層治理與鄉村振興”“健康中國與文化強國”四個主題版塊,每個主題分別為10家典型案例。包括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炁脈健康職業培訓學校在內入選的典型案例,是從7080余個推薦案例中篩選出來,由課題組組織權威專家一線調研后挖掘總結的相關單位、部門的典型經驗,具有較高參考價值與借鑒意義。

圖片1

國家治理創新經驗大型課題調研項目是與國家治理高峰論壇配套并行的主題活動,以宣傳研究、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主題主線,著力通過一線調研的方式總結實踐創新經驗,推進理論與實踐的融合統一與創新發展。每屆國家治理高峰論壇年會上發布的“國家治理創新經驗典型案例”,已成為該領域具有廣泛權威性、公信力與影響力的課題成果。

炁脈學校是以浙江炁脈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和浙江省現代炁脈健康研究院為依托,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相關文件精神,在興國縣創建成集炁脈科研、炁脈理論、炁脈培訓和炁脈文化推廣為一體的培訓基地。學校結合新時代中醫藥高質量發展要求,因地制宜創新探索出大健康發展新方式;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號召,不斷發掘古中醫精髓,實現了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和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找準社會扶貧攻堅著力點。學校通過弘揚優秀古中醫文化,培養貧困家庭孩子掌握一技之長,實現精準培養就業,助力家庭脫貧,探索出了一條教育扶智、獻力扶貧、實現脫貧的新路子。

附:《傳承中醫文化的職教扶貧新探索》調研成果摘要

傳承中醫文化的職教扶貧新探索

人民論壇專題調研組

興國縣隸屬江西省贛州市,位于江西省中南部,是中國蘇區模范縣、紅軍縣、烈士縣和將軍縣,是蘇區精神和蘇區干部好作風的重要發源地。作為在蘇區時期創造了“第一等工作”的紅土地,興國縣在脫貧攻堅大考中交出高質量答卷,并于2020年4月26日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興國縣積極推動各項工作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在教育扶貧方面,興國縣按照“培訓農民,轉移就業,脫貧致富”的總體思路,深入推進貧困勞動力就業培訓工作,增強貧困戶增收致富本領;在健康扶貧方面,深刻認識到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難中之難,建立鞏固防止因病返貧致貧的長效機制。創建于2017年10月的興國縣炁脈健康職業培訓學校(以下簡稱“炁脈學校”)積極響應政策號召,應聲打造出獨具特色的職業教育扶貧試點。

炁脈學校的創辦,既體現了健康中國行動的要求,也牢牢抓住了職業學校在教育扶貧中建功立業的“牛鼻子”,在發揮職業教育培訓學校參與履行扶貧責任上闖出了一條新路,下出了一步“先手棋”。其探索經驗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注重炁脈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推動古中醫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注重民眾健康生活和意識的普及,優化健康服務、改善健康環境,助力大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二是深耕貧困家庭學生教育和技能培訓體系研究,肩負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文化技能和促進就業創業的社會責任,在滿足社會需求、培養社會有用之才方面,做出了切切實實的努力和成績。三是聚焦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靈活轉變思路,通過將“炁脈”理論實踐課程、職業培訓學習教育課程和學成就業運營機制打通打活,使貧困家庭孩子在接受教育的同時,又能夠獲取直接面向社會的就業機會,將“精準”落實到扶貧的全過程,實現了地方特色產業的穩定持續發展。

炁脈學校實現職教健康扶貧的實踐為地方鞏固脫貧成果,接續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一是扶貧理念創新。健康扶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舉措。學校深掘古中醫文化傳統健康養生理念,不斷探索實踐,完善辦學模式,面向社會提供健康服務并直接培訓和提供技術人才,切實倡導了以中醫藥健康文化為核心內容的生活方式,成效顯著。二是扶貧機制穩健。實現脫貧摘帽并不意味著扶貧畫上了句號,關鍵是要建立起一個可造血、可復制、可持續的長效扶貧機制。學校秉持醫者仁心和育人初心,在扶貧的關鍵環節精準對接、精細管理,順勢發展出多方面協同合作的聯結機制。三是扶貧定位精準。發展扶貧產業是長久之計,精準定位發展方向,才能確保行穩致遠。學校堅守根基、培樹品牌,從扶貧的初衷到形成產業再到品牌化發展之路,從產業扶貧到接續鄉村振興,扶貧產業的社會價值和模式被不斷挖掘并賦予特色印記。

[責任編輯:人民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