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從“兩個結合”的戰略高度精辟指出:“中國共產黨人深刻認識到,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進一步對第二個結合作了深入闡述:“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只有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馬克思主義真理之樹才能根深葉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習近平總書記鄭重強調這個結合,意義重大,體現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高度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境界。
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夠領導中國人民成功走出了一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一種人類文明新形態,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植根于中華文明的沃土,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中國共產黨生長于中華大地,中華文明是中國共產黨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沃土,是中國共產黨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中國共產黨成長的最大最深厚最持久的軟環境。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的靈魂。從某種意義上說,厘清中華文明與中國共產黨之間的關系,就找到了理解中國共產黨成功之道的一把金鑰匙。
中華民族有著5000多年的文明歷史,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為人類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民族之一。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作為引領中華民族迅速發展、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核心政治力量,植根于這樣的歷史文化背景,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領導中國人民相繼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使具有悠久歷史的中華民族全面邁向現代化,使中華文明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中華文明源源流長,蘊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崇高的價值追求”,“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歷史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細細品味,中華文明主要從以下六個方面助力了中國共產黨的成長壯大。
第一,中華文明涵養了中國共產黨的“根”和“魂”。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環境、經濟形式、政治結構、意識形態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積累。正所謂“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一方面,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強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我們黨的靈魂和旗幟。另一方面,中華文明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烙印著我們最基本的文化基因,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蘊含著古圣先賢敦品立德、修己安人、治國理政的智慧,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為中國共產黨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和內在力量。中華文化有著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蘊含其中的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理念具有時代價值。可以說,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自覺肩負起繼承和弘揚中華文明的神圣職責,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原理、共產主義理想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同偉大的中華文明結合起來,不斷夯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基礎和群眾基礎,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成果。這一系列黨的創新理論,無一不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鮮明指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這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定位的新概括,凸顯的正是這一思想與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內在聯系。
第二,中華文明孕育了中國共產黨的精神品格。古往今來,任何一個有作為的民族,都以自己的獨特精神著稱于世。在5000多年中華文明的熏陶之下,在長期歷史奮斗中,中國人民培育形成和發展了偉大民族精神,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新中國成立前,有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新中國成立后,有抗美援朝精神、“兩彈一星”精神、雷鋒精神、大慶精神、焦裕祿精神等;改革開放新時期,有特區精神、女排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等;進入新時代以來,有探月精神、塞罕壩精神、脫貧攻堅精神、偉大抗疫精神等。這些精神既來自黨和人民的奮斗實踐,也源于中華民族的文明傳統,和偉大民族精神一脈相承。
第三,中華文明啟發了中國共產黨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是思考問題的根本方法,世界上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民族心理和思維方式。中華民族是一個特別重視思考、熱愛思考、善于思考、講究思考方法的民族,一直保持著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有著典型的東方人思維,包括整體思維、直觀思維、類比思維、辯證思維,等等。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崇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希望實現人人和諧、天下大同,這充分體現了中國人在為人處事方面的思維方式。中國共產黨受到中華文明的深刻影響,非常重視科學思維方式,在傳承中華民族特有思維方式的同時,十分注重吸收現代思維方式。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取得巨大成就、創造人間奇跡,使許多不可能成為可能,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掌握了科學的思維方式和思想方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治國理政,著力增強戰略思維、系統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能力,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從而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
第四,中華文明淬煉了中國共產黨的斗爭藝術。“和”的精神貫穿于中華文明各方面,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倡導和諧。但是,中國傳統文化也不是一味的“和”、無原則的“和”,從“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到“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再到“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中國人從來就不排斥爭,不缺乏斗爭精神。所謂不平則鳴,中華文明中歷來就包含著不屈不撓、敢于抗爭的內涵,孕育了永不放棄、永不屈服、敢于同任何不平現象作斗爭的精神。中國共產黨誕生于國家內憂外患、民族遭遇危難之時,秉承了中華民族勇于斗爭、敢于斗爭的精神血脈,一出生就銘刻著斗爭的烙印,一路走來就是在斗爭中求得生存、獲得發展、贏得勝利,不斷學習斗爭的藝術,掌握斗爭的本領,以不信鬼、不信神、不信邪,“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精神,接續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勝利。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強,各種問題疊加,各種矛盾凸顯,各種思想觀念和利益訴求相互激蕩,中國共產黨人必須繼承和發揚斗爭精神,堅定斗爭意志,加強斗爭歷練,增強斗爭本領,敢于應對一切風險挑戰,牢牢掌握斗爭的主動權,依靠頑強斗爭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
第五,中華文明激發了中國共產黨的自我革命。中國共產黨的自我革命,既來源于馬克思主義政黨性質的必然要求,也來源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自省、自警、自律精神。《禮記·大學》中寫道“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孔子強調“躬自厚”、“求諸己”、“內自省”、“內自訟”,曾子提倡“吾日三省吾身”,后發展成知過必改、有過即改。所謂“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一個人只有戰勝自己,才能成為真正的強者,對一個政黨來說,也是如此。中國共產黨正是將中華文明中的這種自警、自省、自律精神發揮到了極致。勇于自我革命、從嚴治黨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是我們黨最鮮明的品格,蘊含著我們黨持續奮斗、接續成功的精神密碼。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黨以刀刃向內、無私無畏的政治勇氣,進行徹底的自我革命,頒布實施“八項規定”,堅持不懈糾“四風”、轉作風、樹新風,堅定不移“打虎”“拍蠅”“獵狐”,不斷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保持黨的肌體健康和隊伍純潔,全面從嚴治黨取得卓著成果。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將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奮斗積累的寶貴歷史經驗高度概括為“十個堅持”,其中一條就是堅持自我革命。
第六,中華文明涵養了中國共產黨的開放包容。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就有厚重的天下情懷,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夢想。中華文明是在中華大地上產生的文明,也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中形成的文明。從萬國來朝到佛教東傳,從西天取經到鄭和下西洋,中華文明從不固步自封,而是海納百川、兼收并蓄,善于學習借鑒其他文明的優點,具有高度的開放性和包容性。綿延6000多公里、連結亞歐大陸的絲綢之路,就是中華文明開放包容的生動印記。吮吸中華文明優秀成果成長起來的中國共產黨,歷來就秉持世界眼光,始終挺立時代潮頭,積極與世界互聯互通互動,注重學習和借鑒各國人民創造的人類文明成果。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探索自己的道路、建設自己的國家甚至在經歷極大的困難、遭受極大的苦難時,從來沒有忽略對于世界人民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人民的關心和幫助,從來沒有忘記對于人類的責任,從來沒有停止對于美好世界的探索。在新時代,我們一方面廣交朋友、深交朋友,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不斷擴大朋友圈,另一方面站在人類發展前沿引領時代潮流,積極探索關系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提出和踐行正確義利觀,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和求同存異、相互尊重、互學互鑒的新型政黨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占據了人類道義制高點,為應對當今世界面臨的全球性挑戰、解決人類面臨的共性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事實證明,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的黨。黨的百年奮斗,既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也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
長期以來,我們黨一貫強調,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可以說,這是我們黨百年歷史中最寶貴的經驗,也是我們黨不斷成功的法寶。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文化自信,強調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明確提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他在黨的二十大報告又對此做了深入闡述。這一重要論斷富有新意也富有深意,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到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并列的高度,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提到了黨的百年奮斗歷史基本經驗的高度,彰顯了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文明視野,彰顯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文化自信,豐富和深化了我們黨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認識。實際上,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關鍵就在于做到了兩個結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本身就是“兩個結合”的產物,也是“兩個結合”的光輝典范。“樹高千尺自有根,江河萬里總有源。”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進一步推進“兩個結合”,必須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要義,形成較為完整的基于中國文化基因的理念體系,進一步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必須堅持守正創新、返本開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當代社會相適應、同現代化進程相協調、同當代文化相融通的過程中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從而進一步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命力,發揮其影響力和感召力,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腳踏中華大地,傳承中華文明,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我們堅信,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征程中,用中華文明的一切精神財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道路一定會越走越寬廣!
(作者系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中共黨史學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