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張云飛
站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的歷史起點上,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高瞻遠矚地提出了我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新的戰略構想和戰略部署,豐富和發展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確保中國式現代化的全面性和永續性指明了方向。
為了切實保證中國式現代化的可持續性,我們必須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和推進現代化建設。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這就是要深化對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規律性認識,將之作為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科學依據,并將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納入到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
堅持將發展建立在生態理性的基礎上。無限的自然運動存在著安全邊界,要求發展必須建立在維護自然安全的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為自然守住安全邊界和底線,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格局。”按照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總體要求,我們必須正確處理生態空間、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的關系,讓生態空間支撐生產空間和生活空間,讓生產空間和生活空間嵌入生態空間當中,形成三者良性互動的結構和功能。這樣才能將現代化建設建立在生態合理性的基礎上,才能以生態理性規范和引導發展理性,確保可持續發展。
堅持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從2020年到2035年是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一步,目標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這一階段的總體目標之一。與按照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依序推進的“串聯式”的西式現代化不同,中國式現代化是協同推進“新四化”的“并聯式”現代化。但是,若沒有將綠色化置入現代化當中,中國式現代化同樣難以持續。綠色化就是科學把握和自覺運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規律的過程。因此,我們必須堅持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堅持用綠色化和信息化相統一的方式引導生態農業、生態工業和生態城市的發展,實現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的統一。這樣才能確保我國持續走好現代化之路。
堅持全面提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是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步,目標是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就要全面提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面發展的現代化。全面發展的現代化就是追求“五個文明”協調發展和全面提升的現代化。我們既要將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有機地融入到經濟現代化、政治現代化、文化現代化、社會現代化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又要將整個現代化建立在遵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規律的基礎上,最終要促進和實現“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統一。
未來五年是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按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理念,我們要堅持統籌發展、人口、資源、環境、能源、生態、氣候、災害等方面的治理,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這樣才能確保美麗中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總之,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就是要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建立在遵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規律的基礎上,將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和規劃納入到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規劃和系統目標當中。這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戰略依據和戰略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