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社會治理 > 理論前沿 > 正文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的生物多樣性應該受到重視

生物多樣性既是衡量生態文明建設質量的重要指標,也是農業文化遺產的核心要素。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所在地都被證明具備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農業文化遺產地的自然環境優越,只要因地制宜進行動態保護、活態利用,就能有力地推動那里野生動植物的就地保護,維持生物多樣性與可持續發展。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加快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此前數月,2022年5月20日,中國河北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內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游牧系統、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正式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7月18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大會在浙江青田召開,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高度評價了農業文化遺產對人類文明的獨特價值和重大意義,并向世界發出了共同加強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進一步挖掘其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科技等方面價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

作為最早響應并積極參與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倡議的國家之一,我國自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被推薦為首批保護試點以來,已占據國際上65項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系統中的18項,挖掘和保護工作都取得了豐碩成果。但是,我國仍然存在保護力度不足、發掘深度不夠等短板,一些地方片面強調農業文化遺產的直接經濟價值,忽視了生態、文化、景觀等方面的間接價值,特別是生物多樣性的巨大潛在價值。

生物多樣性既是衡量生態文明建設質量的重要指標,也是農業文化遺產的核心要素。如何保護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中的生物多樣性,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科學回答了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對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中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意義。

強化“天人合一”的自然觀

人類在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璀璨的農耕文明,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蘊含著自古以來崇尚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觀念,體現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觀。比如,在土地利用方面,南方有稻作梯田,北方有石堰梯田,水鄉有垛田、圩田等;在生態適應方面,有草原游牧、農林牧復合和稻魚鴨共生等生產體系。這些都是農業文化遺產系統中順應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護自然的成功范例。

云南哀牢山南部的紅河哈尼梯田2010年6月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這里的梯田已有1300多年歷史,總面積達100多萬畝。哈尼梯田是以哈尼族為主要代表的世居民族共同開墾出來的農耕文明奇觀,當地人科學地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將獨特的梯田農業水利灌溉系統與哀牢山區自然生態系統有機聯系起來,最終形成的“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素同構體系,使其以這種高效、均衡、可持續的狀態延續了上千年。哈尼族所特有的“春神祭”文化,包括了“選稻種、撒秧、育秧、插秧”等生產活動;哈尼族的四季生產調生動地記錄了山區梯田生產技術及禮儀禁忌;“昂瑪突”“矻扎扎”“開秧門”等農耕節日,在維系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和諧互動關系的同時,保護了當地的水稻種質資源和豐富的稻種遺傳多樣性,千余年以來維持著當地人的繁衍與生存。

農業文化遺產所蘊含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協調共生的智慧與理念,維系著可持續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鑄造了不可替代的價值體系,有效規約著人們“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和行為,從而保護了豐富而獨特的生物多樣性,為當地人民千百年來的生產生活和文化發展提供了物質保障。

在“活態”中保護與傳承

農業文化遺產不是存放在博物館中的文物或標本,它們活躍在稻田里的牛蹄上,萌發在耕耘中的泥土里,它們是持續脈動的生命體、是活態的文化遺產。根據FAO的定義,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指“農村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進化和動態適應下所形成的獨特的土地利用系統和農業景觀。這些系統和景觀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可以滿足當地經濟社會與文化發展的需要,有利于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農業文化遺產是一種動態的存在,是人們通過農業經營對環境進行的一種活態利用。勞動人民在數千年的農耕實踐中,從刀耕火種到興修水利,從扶犁耕作到使用機械,都與大自然中的動植物構建出了一種協同共生的融洽關系,在這種和諧的動態交互中展現出了巨大的可持續潛力。

比如,深處太行山腹地的河北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為中國北方特有的雨養農業系統,至今已持續700多年。系統的總面積204.35平方公里,涵蓋了46個行政村,是太行山地區旱作梯田的杰出代表。2022年5月,因該系統以獨特的方式利用傳統方法和知識,維護特有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被FAO正式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研究發現,涉縣旱作梯田系統中種植或管理的農業物種有26科77種,其中的農家品種達171個,還分布有野生藥用植物51科123種。這些農業物種與傳統農家品種,通過間作、輪作和農林混合種植等一系列技術,以活態形式傳承和保護下來。傳統農家品種還建立了社區種子庫進行保存,同時農民自留種也是一種保存方式,它們這種互補模式就地活態保護了當地的農家品種。野生藥用植物則被當地人日常采挖和利用,并隨著時間推移而積淀在藥用植物的傳統知識里。

堅持農業文化遺產的“活態”保護,并對其中的生物多樣性進行可持續利用,是未來農業文化遺產發展的主要方式。

采用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

農業文化遺產是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觀引導之下,經過細致入微的觀察、廣泛深入的思考和長期不懈的調試之后形成的珍貴農業實踐成果,其主體就是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和借鑒自然為特色的方法實踐。這些方法實踐十分重視維系寶貴的生物多樣性,與之相關的生產生活都盡力獲得可持續性。

基于自然,就是要因地制宜,對遺產地進行適應性管理。大多數農業文化遺產地位于偏遠、環境惡劣的區域,躲過了現代化與城鎮化的浪潮席卷,留下了綠水青山和豐富的生物資源,保存了古老的農耕文化與農耕禮儀。農業文化遺產地的自然環境優越,只要因地制宜進行動態保護、活態利用,就能有力地推動那里野生動植物的就地保護,維持生物多樣性與可持續發展。

今年是FAO“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倡議提出2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不斷推進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實踐。生物多樣性作為農業文化遺產的顯著特征之一,在實踐中要基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兼顧“活態”傳承,因地制宜推進生物多樣性的有效保護和生物資源的合理利用。

(作者白雨系中央民族大學生態學專業研究生;龍春林系中央民族大學二級教授,民族地區生態環境國家民委重點實驗室主任)

[責任編輯:韓冰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