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天府新區勇于承擔歷史責任,大膽改革探索,通過一系列實踐舉措,找到了符合自身特色的教育發展新路徑,實現了黨建與教育同頻共振,其做法有創新、有突破,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人民智庫特邀專家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對天府新區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經驗做法進行點評。
人民智庫:天府新區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特色經驗和主要做法有哪些?
周明華:天府新區積極搶抓“建設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省級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的重要發展契機,奮力推進天府新區教育高質量發展,積極打造出現代教育治理示范高地。
第一,加強黨建引領,做信念堅定、對黨忠誠的思想先鋒。一是加強黨建引領,時刻繃緊旗幟鮮明講政治這根弦。天府新區建立健全組織體系,教育衛健工委統一管理學校黨建,實行公辦民辦學校黨組織書記統一推薦、考核、任命,民辦學校黨組織書記全覆蓋選配選派;開展黨員示范行動,鼓勵黨員教師上課堂亮身份、亮標準、亮承諾、樹標桿;開展“先鋒黨員校園行,全員共育話黨恩”活動,共講黨史“百堂課”。二是強化思想建設,筑牢思想根基。天府新區教育衛健工委及各學校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第一課程”,堅持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深刻領會其中所蘊含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不斷增強理論儲備、培養理論思維、加強理論修養。
第二,加強師資重構,積極引進基礎教育人才。四川天府新區聚焦基礎教育人才匱乏這一難題,深化教師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教師薪酬制度改革,健全教育人才工作機制,對優秀人才在住房、醫療、出行等方面給予優待,全力解決后顧之憂,推動形成了優秀人才競相從教、廣大教師盡展其才、好老師不斷涌現的良好局面。
第三,提升素質教育,體育美育勞動齊頭并進。四川天府新區面臨體育教師數量少、專業性不強等難題,難以有效滿足學生、學校需求。針對這一情況,天府新區堅持共享理念,建立體育教師共享中心,成功打造以體育冠軍為引領、體育教師為主體、專業人才為特色的共享師資隊伍,探索形成“公益性+市場化”的共享運行模式,創新“訂單式”課后服務,充分發揮體育冠軍引領作用與體育人才育人功能。
人民智庫:天府新區在促進教育公平、推動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方面有哪些值得學習借鑒的經驗?
李松林:第一,加快構建區域教育公平優質發展格局。四川天府新區以共享理念助推新區教育高質量發展,創新推出政策“組合拳”,保障每個孩子的入學機會,合理調配校際教育資源。一是探索集團化辦學新模式,統一整合區域內公辦民辦所有學校教育資源,創新形成“公益性+市場化”的共享運行模式,有力破解了區域內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難題。二是構建保底線、強基礎、優普惠、促多元的學前教育分類保障體系,打破“唯戶籍、唯社保、唯劃片”的招生方式,全域開展多校劃片,系統破解入園難入園貴的問題。
第二,準確把握時代課題,落實立德樹人任務。天府新區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積極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推動教育公平發展和質量提升。一是切實擔負起“培根鑄魂”的職責使命。天府新區各學校將“德育”擺在五育首位,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資源引領學校德育工作。二是落實五育融合的育人理念。天府新區學校搭建“科內融合+多科融合+廣域融合”的全域融合課程體系,從“生活品味”“自然探秘”“社區參與”三個層面建設融合課程,有力促進了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第三,多措并舉引領學校特色發展。天府新區各學校注重挖掘自身特色潛力,不斷創新辦學理念與教學方法,為區域教育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可借鑒經驗。一是堅持融合育人。天府新區學校通過群文聯讀、大單元教學、創客教育、項目式學習、STEAM課程和場館學習等實踐探索,積極培養學生的綜合發展能力。二是堅持適性育人。天府新區學校注重差異公平,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為學生開發建設出指向興趣愛好差異的盡興類課程,同時為學生開設出指向智能優勢差異的揚長類課程,致力于挖掘不同學生的潛能,促進個體平等全面發展。
人民智庫:您對天府新區“十四五”時期繼續推動黨建與教育互促互融有哪些建議?
鄭妮:調體系:推動教育集團綜合黨委和行政部門職能同步優化。一是調整新區教育集團內部治理體系,聚焦“教育集團綜合黨委領導+教育集團治理”,通過組織分工與行政分管綜合貫通,建立雙軌運行機制。推動集團行政部門職能設置與黨組織建設同步優化,不斷完善教育集團綜合黨委治理機制,重構教育集團的扁平化治理體系。二是創設“教育集團綜合黨委+N中心”治理模式,在教育集團綜合黨委之下,創設黨建中心、課程研發中心和科研創新中心等中心。從行政班子中選拔“雙強型”優秀黨員干部進入黨委,分管各中心。黨委委員既擔任集團各中心主管,又承擔黨內工作,形成集團治理的黨政結構。
促融合:建立健全“黨建+業務”深度融合機制。一是探索黨建與業務同部署機制,以教育集團黨委成員集體研討、作出決策為始,以各中心教師負責具體落實為終,確保黨建與業務同部署、同落實。二是創建“黨建+業務”工作清單,定期列出黨建引領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系列重點任務或者重點項目,保證事事有回應、件件有著落。三是探索黨建與業務“穿針引線”機制,在教研備課、聽評課、賽課過程中,穿插對黨員教師落實黨性修養、思政教育、意識形態、五育并舉的觀察與評價,在教研活動中引導落實黨的教育方針、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等內容的支部學習,并通過在支部建立黨員先鋒崗,發揮黨員先鋒榜樣作用。
強隊伍:彰顯增益“黨建+育人”的政治優勢。一是要強化黨支部隊伍建設。在學校黨支部建設中,以愛黨愛國愛家為成長底色,以興黨興國興家為教育底蘊,繪制黨建政治功能與教育政治功能同頻共振的黨支部隊伍建設美好藍圖。二是要創新干部選任和管理。明確黨組織書記和校長的選任標準,注重黨組織書記和校長隊伍建設;優化培養路徑,科學設計黨組織書記、校長素質模型和成長路徑;開展黨組織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述職評議考核,建立和落實領導體制改革執行情況報告制度。
【本文作者 周明華,四川日報評論理論部主任編輯,四川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李松林,四川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教授;鄭妮,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四川行政學院)教授】
責編:程靜靜/美編:王嘉騏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