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內涵及世界貢獻

【摘要】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取得成功的根本政治保障,是中國式現代化最本質的特征,也是區別于其他國家現代化最顯著的標志。中國式現代化體現時代進步潮流和世界發展大勢,是人類現代化和文明史上的偉大創造,展現出無限廣闊的光明前景。中國式現代化為世界發展和人類進步作出巨大貢獻,給世界上希望自主發展的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給國情相近、道路相通的國家提供了有益借鑒。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 人類現代化 中國共產黨領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圖分類號】D602  【文獻標識碼】A

2022年7月26日,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迎接黨的二十大”專題研討班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現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化標準。我們推進的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堅持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這些重要論述,鄭重宣示中國經過長期努力奮斗探索出自己的現代化道路,深刻闡釋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內涵與要求,打破了“現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為中國發展進步指明了方向。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

現代化是一個常被用來描述人類社會發生整體性變遷的集合概念,它以科技革命為先導,以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等為核心,涵蓋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心理、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變革,是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重要標志。現代化是一個社會歷史范疇,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社會環境中,現代化的特征和內涵是不同的。一般認為,人類的現代化經歷了兩個階段:一是從傳統農業社會向近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階段,歐美發達國家在18-19世紀率先走完了這一歷程;二是從傳統工業社會向現代信息社會轉變的階段,約始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目前呈現方興未艾、加速演進態勢。信息時代的現代化,一個顯著的特征是計算機、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人類的生產生活,給人們的生產方式、交往方式、思想觀念以及精神狀態帶來前所未有的變革。這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推動的結果,是生產力發展和文明進步的必然趨勢,既為發達國家擺脫后工業時代困境注入新的動力,也為落后國家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難得的機遇。

從歷史來看,中國的現代化起步較晚,可追溯到19世紀60年代。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喚醒了沉睡已久的“東方雄獅”。從那時起,無數仁人志士孜孜以求救國救民真理,努力探尋中國現代化道路。然而,由于內部的原因和外部條件的制約,無論是洋務運動、戊戌變法還是辛亥革命,無論是器物層面的現代化還是制度和文化層面的現代化,這些努力和嘗試都歸于失敗。正如毛澤東同志指出的:“在一個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國里,要想發展工業,建設國防,福利人民,求得國家的富強,多少年來多少人做過這種夢,但是一概幻滅了。”歷史把現代化的重任,托付給了中國共產黨,托付給了新生的人民政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創建,為新中國現代化之路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中華民族有史以來真正自主地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而奮斗,中華大地因此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新中國成立后不久,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結合中國國情和實際,提出要把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構想,主張靠中國自身的力量和中國人民的艱苦奮斗,用50年左右的時間讓中國由一個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一個先進的工業國,逐步擁有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科學文化和現代化的國防。這是中國社會進步、人民徹底解放的物質技術基礎。毛澤東同志深刻指出,“中國民族和人民要徹底解放,必須實現國家工業化”,“沒有工業,便沒有鞏固的國防,便沒有人民的福利,便沒有國家的富強”,“工業化起來,帝國主義就不敢欺侮我們了”。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新中國的工業建設和現代化建設取得偉大成就,到20世紀70年代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有效維護了國家主權和安全,這是舊中國幾百年、幾千年沒有取得的進步,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邁出了堅實步伐。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果斷把黨和國家工作重點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制定了到二十一世紀中葉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戰略,讓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步伐。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和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在實現溫飽和總體達到小康的基礎上,進一步確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奮斗目標,提出到建黨一百年時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然后再奮斗30年,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任務從物質文明建設和思想文化建設“兩位一體”拓展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再拓展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社會主義文明建設任務也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個文明一體建設”到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個文明協調發展”,再到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四個文明全面推進”的轉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文明進步取得一系列偉大成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圍繞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戰略,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2012年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形成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進一步豐富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內涵。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把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納入現代化建設的視野,深化了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規律的認識。2014年黨中央提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2017年黨的十九大在科學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深刻分析國內外復雜局勢基礎上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判斷,對我國現代化戰略目標重新作出安排和部署,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歷史性地解決了中國絕對貧困問題,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目前,黨領導人民奮戰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上,以奮發有為的精神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前進。

近代以來的歷史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充分表明:“中國搞現代化,只能靠社會主義,不能靠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是實現國家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這是長期歷史經驗的總結,凝聚著幾代中國人的奮斗與思考,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在這一壯闊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是克服一切艱難險阻、戰勝一切風險挑戰的中流砥柱,是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核心力量。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同樣,沒有中國共產黨領導也就不會有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中國。中國共產黨領導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政治保障,是中國式現代化最本質的特征,也是區別于其他國家現代化最顯著的標志。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類現代化和文明史上的偉大創造

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數億人口規模的國度里開啟的,是要把十幾億人口的大國變成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在人類歷史上是從未有過的偉大壯舉。眾所周知,最早實現工業化的英國,從18世紀60年代工業革命到19世紀中后期成為世界最強盛的國家,先后經歷了一個世紀。而英國人口在工業革命初期只有600萬人左右,1851年增加到2780萬,2021年也不過6730萬。美國的工業化始于19世紀初,到19世紀末美國超越英國成為世界霸主,經歷了約一個世紀的時間。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加速發展,逐漸拉開了與英國、德國、日本等西方列強的差距,冷戰后成為唯一的世界超級強國。美國人口在1776年美國建國時約300萬,1800年增加到530萬,1900年增加到7600萬,1950年達到1.5億,2021年達到3.3億。其他西方發達國家完成工業化的時間或長或短,人口規模有大有小,但都達不到美國的水平。

與西方列強依仗侵略擴張、殖民掠奪實現國家的現代化不同,中國實現現代化主要靠國家內部積累,靠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中國式現代化,不是靠壓榨勞動者的血汗為工業化提供資金,而是靠全體人民的自覺奮斗和辛勤付出,靠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強大的國家治理能力的推動,靠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力量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引領。現代化的目的也不是為了少數人發家致富,而是惠及全體人民。在現代化途徑上,遵循現代化建設規律和人類文明發展規律,堅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經濟建設與生態建設相統一,全面推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實現人與人和諧相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促進社會全面進步、人的全面發展。在與世界的聯系方面,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之路、合作發展之路,全方位擴大對外開放,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和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習近平總書記深刻總結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和鮮明特征:“我國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正因為中國式現代化,符合人類文明進步要求和歷史前進正確方向,體現時代進步潮流和世界發展大勢,在中國人民艱苦奮斗下,中國只用幾十年時間就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歷程,創造舉世矚目的發展奇跡,展現出無限廣闊的光明前景。

我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在于中國共產黨堅強有力的領導。實現現代化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歷史任務,需要強大的先進政治力量的領導。中國的現代化是在西方長期的經濟技術封鎖中進行的,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在不太長的時間里趕上并超越先進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沒有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是辦不到的。中國共產黨全面領導和集中統一領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沿著正確方向勝利前進的根本保證,是凝聚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的根本保證,是科學把握我們面臨的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為現代化創造有利條件和外部環境的根本保證。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充分發揮黨的領導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作風優勢,不斷加強對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全面深化改革、國防和軍隊建設等各方面工作的全面領導,攻克了許多長期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事關長遠的大事要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不斷邁上新臺階。

我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在于堅持發展成果為全體人民共享。人是現代化的主體,尊重人民主體地位,調動最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是現代化成功的根本前提。而現代化只有滿足人的需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才能發揮人的主體作用,將現代化事業引向勝利。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會有正確的發展觀、現代化觀。”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堅持共同富裕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目標,主動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等問題,堅決防止兩極分化,推動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經過努力,到20世紀80年代基本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到2001年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到2020年實現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性跨越。這些成就的取得,極大堅定了中國人民從事現代化建設的決心和意志,為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取得進展提供了不竭的力量之源。

我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與科學理論的指導分不開的。現代化是科技革命、產業革命引領的社會變革,推動著知識體系和思想文化的革新,但現代化不是一個無意識的自發的過程。無論是科技革命、產業革命還是社會各個領域的變革,都需要科學思想理論的指引,既包括先進的自然科學,也包括先進的社會科學。馬克思主義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同時也是社會主義國家認識現代化、建設現代化的強大思想武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思想理論創新,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立足國情和實際探索自己的現代化道路,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提供了科學的思想理論指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什么樣的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怎樣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等重大時代課題,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科學體系和行動指南,必須長期堅持、不斷發展。

我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與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著密切關系。現代化是一個需要一代代人接續奮斗的歷史過程,要靠制度把好的經驗和做法確立下來、傳承下去。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制度建設,努力構建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制度體系。經過長期探索奮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中具有“四梁八柱”性質的主體框架已經基本確立,主要領域基礎性制度體系基本形成,形成和發展了黨的領導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軍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2019年召開的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系統總結了我國制度建設和國家治理領域發生的歷史性變革,深刻闡釋了黨領導人民長期探索實踐形成的制度性成果,全面概括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進一步明確了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方向和部署,為我國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全面推進國家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我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源于我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全面對外開放。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打破了農業文明時代與世隔絕與封建割據狀態,國與國之間的經濟聯系越來越緊密,經濟全球化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人類不分地域、國別、種族連接成一個命運共同體,需要世界各國攜起手來共同應對來自自然界的風險挑戰和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共同問題。中國共產黨始終關注人類前途命運,秉持“天下一家”“命運與共”理念,站在時代潮流正確的一邊、人類進步的一邊,倡導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觀,主張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安全上堅持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經濟上同舟共濟,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互利共贏方向發展,文化上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生態上堅持環境友好,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推動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這些理念、主張和行動,得到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人民的支持,為中國現代化建設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

中國式現代化為世界發展和人類進步作出巨大貢獻

2021年11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深刻指出:“我們黨領導人民不僅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這些前無古人的創舉,破解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諸多難題,摒棄了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兩極分化的現代化、物質主義膨脹的現代化、對外擴張掠奪的現代化老路,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中國的現代化基于本國國情和實際,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同時也反映了人類現代化的規律,它緊跟時代主題和歷史發展潮流,體現了全人類共同利益和價值取向。中國是在一窮二白的落后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國式現代化理念和經驗給世界上希望自主發展的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給國情相近、道路相通的國家提供了有益借鑒。

第一,中國式現代化為世界和平發展注入強勁動力。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中國發展本身就是對世界和人類的重大貢獻。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有7.7億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中國經濟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2020年中國是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2021年中國經濟保持8.1%的高增長,2022年上半年在極高的疫情防控壓力下仍保持2.5%的增長,成為疫情肆虐下世界經濟的穩定器和動力源。中國發展自身的同時又努力造福世界,歡迎各國搭乘中國發展的便車。“一帶一路”倡議為沿線各國聯動發展注入強大動能。據世界銀行研究報告,共建“一帶一路”將使相關國家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將促進參與國貿易增長2.8%至9.7%、全球貿易增長1.7%至6.2%、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中國還堅持反恐國際合作、改善全球生態環境合作、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合作,向全球提供了許多公共產品。中國在國際場合堅持原則、敢于斗爭,既堅定捍衛中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又主持公道、匡扶正義,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反對霸凌主義和強權政治,堅定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合法權益。

第二,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現代化和文明進步開創了新路。以蒸汽動力和電力的廣泛運用為主要標志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為主要標志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包括隨之而來的產業革命、城市化、經濟市場化、政治民主化、社會法治化、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等,雖然都是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率先啟動并完成的,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結構的變遷,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極大地促進了科學技術發展,但資本主義的現代化也給人類社會造成無法計量的傷害,制造了許多難以破解的重大問題。資本主義世界不斷爆發的經濟危機以及由此引發的市場動蕩和社會危機,西方列強在全球范圍的侵略擴張以及它們之間的戰爭,西方文化對非西方文化的霸凌與侵蝕,諸如此類的罪惡行徑給受壓迫的人民、受壓迫的民族和國家帶來深重災難。進入21世紀特別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勢力抬頭,“逆全球化”“去全球化”思潮涌動,零和思維、冷戰思維大行其道,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凸顯,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威脅交織,全球治理體系嚴重失衡失靈。種種事實表明,資本主義制度與現代化之間存在不可克服的矛盾。只有適應現代化發展正確方向和人類文明進步要求,用社會主義現代化取代資本主義現代化,才能消除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弊端和給人類造成的災難。

第三,中國式現代化的經驗和成就表明,現代化并非只有西方這一條道路。現代化是人類發展進步的必然趨勢,但通向現代化的道路是多樣的,需要各國人民從本國實際出發自主探索。長期以來,資本主義現代化成為世界發展潮流,成為落后國家紛紛效仿的樣板。可事實說明,除了少數國家實現向現代化轉型外,絕大多數國家的現代化之路并不成功。中國用自己的實踐說明,搞現代化并非就要西方化,并非就要走歐美的老路。現代化道路并沒有固定模式,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從本國國情和實際出發,獨立自主探索自己的現代化道路是可行的、必需的。每個國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的努力都應該受到尊重。

第四,中國式現代化的經驗和成就表明,創造一個不同于資本主義的文明新形態是完全可能和必需的。資本主義現代化為世界創造了工業文明、科技文明、城市文明,將人類社會從落后狀態帶入發達狀態,為世界文明發展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但資本主義文明有它的局限和弊端,是以世界和人類吞下種種惡果苦果為代價的,越來越遠離世界絕大多數人民所憧憬的美好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問題表明,人類應該探索一個既充分吸收資本主義優秀文明成果又能克服其弊端的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堅持新發展理念,尊重自然規律與尊重社會規律相統一,不斷強化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反對掠奪式開發、竭澤而漁式發展,促進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創造了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清新美麗的文明新形態。中國用事實表明,人類文明并非只有資本主義文明這一種形態。文明有古老和現代之分,有地域和民族之別,但不能把一種文明凌駕于別種文明之上,更不能以自以為先進的文明取代其他一切所謂落后的文明。各國人民都可以為人類文明百花園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第五,中國式現代化的經驗和成就,為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鑒。中國式現代化的理念、經驗和做法,為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了有益啟示。比如,始終堅持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強調現代化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美好生活需要,是為了讓國家富強起來、民族振興起來、人民幸福起來,回答了一個國家的現代化為了誰、依靠誰等重大問題。比如,認為世界上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現代化模式、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化標準,主張從本國實際出發,不照搬照抄別國經驗,回答了在全球化時代如何開辟本國現代化道路問題。

第六,中國式現代化的經驗和成就表明,社會主義事業及其前途是光明的。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以后,世界社會主義陷入低谷,“歷史終結論”“中國崩潰論”等論調在西方一度盛行。然而,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不僅經受住了西方敵對勢力妄圖搞垮中國的嚴峻考驗,而且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新局面,使世界范圍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較量斗爭發生了有利于社會主義的重大轉變,堅定了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對世界社會主義前途的信心。中國用事實說明,馬克思主義仍然是顛撲不破的真理,社會主義是人類通向現代化的光明大道;歷史不會終結于資本主義,該終結的是這個謬論本身。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將一如既往踔厲奮發,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艘巨輪朝著光明目標劈波斬浪、勇毅前行。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中國人民大學當代政黨研究平臺研究員)

【注:本文系中國人民大學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協同創新中心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②習近平:《以史為鑒、開創未來 埋頭苦干、勇毅前行》,《求是》,2022年第1期。

責編/李一丹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謝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