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人民智庫> 正文

公眾對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認知與期待調查報告

 重要發現:

· 公眾普遍認同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對于培育強大國內市場、持續賦能高質量發展、增強國際競爭優勢具有重大意義。

· 七成多受訪公眾關注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改革發展實踐,對其直觀感受和認知呈現多元化趨勢,并存在一定的認識誤區。

· 超半數受訪者認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主要會帶來商品和服務市場質量體系日益完善、市場基礎設施方面加快聯通、市場分割和地方保護逐漸減少等變化。

· 超半數受訪者認為現階段我國國內市場分割的相關問題不同程度地干擾市場秩序、拉大貧富差距,期待加快推進生態環境、產權保護和能源土地等領域市場一體化建設。

當今世界,市場是最稀缺的資源,而我國具有超大規模市場和內需潛力,為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2020年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指出,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2021年12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時強調,構建新發展格局,迫切需要加快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面對百年變局、大國博弈持續升溫、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和疫情形勢持續多變的復雜局面,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22年4月10日發布《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全局和戰略高度為賦能超大規模市場提供了新的路徑遵循。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將進一步暢通國內大循環體系,把我國的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供應鏈韌性優勢有效結合,更好應對外部環境帶來的不確定性,促進中國經濟社會長期健康發展。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有什么重大戰略意義?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主要面臨哪些障礙或痛點?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會給全國經濟社會各領域帶來哪些突出變化?現階段我國迫切需要加快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領域有哪些?為更進一步了解公眾對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認知和期待,2022年5月9日—5月20日,人民智庫圍繞上述問題發起了主題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4197份,并形成如下調查報告。

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對于培育強大國內市場、持續賦能高質量發展、增強國際競爭優勢具有重大意義

我國經濟韌性強,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我國保持經濟韌性的基礎,也是我國經濟的“免疫系統”。面對風云變幻的國際局勢和國內經濟發展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建設大而強的全國統一大市場是做強經濟基礎、增強經濟免疫的關鍵舉措。公眾普遍認同,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具有以下重大戰略意義:

一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有利于培育強大國內市場。加快推進統一大市場建設,會把更多的資源從政府手中轉移出來,地方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角色將加速轉變,政府消費支出將進一步擴大,居民消費潛力也會得到更大程度的釋放。同時,各種要素資源在全國范圍內將獲得更合理配置,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現代化水平將不斷提升,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也會不斷涌現。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以新需求牽引新供給,是充分釋放國內市場潛力、培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內在要求(61.44%)。另外,全國統一大市場可通過統一政策、規則、執行和市場基礎設施,打通要素市場流通中各種制度壁壘、流通壁壘,讓所有要素在市場上公平競爭,進一步促進專業社會分工、提高要素資源的配置運轉效率、降低市場交易成本,這對于激發創新效率、挖掘潛在需求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具有重要意義。

二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有利于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調查顯示,61.50%的受訪公眾認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促進高質量發展的全面戰略部署。如今,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我國發展戰略修正和轉換最可靠的戰略資源之一,亦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前提和基礎,是可以依靠的比較優勢甚至絕對優勢。一方面,全國統一大市場可以破除要素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促使要素自由流動、合理配置至效率最高的企業、地區和行業,從而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利于建設現代經濟體系、增進民生福祉。另一方面,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破除了妨礙企業參與公平競爭的人為歧視、市場壟斷、行政壟斷等,使企業獲得更多比較競爭優勢,大大提高了經濟運行質量;同時,還可以利用龐大市場支撐精細化的社會分工,在規模經濟的基礎上降低生產成本,進一步擴大和強化專業化分工并提高生產率,持續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

三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有利于增強國際競爭優勢。我國地大物博、市場廣闊,具有超大規模市場與分工優勢。正如著名的斯密定理所揭示的“分工取決于市場規模,而市場規模又取決于分工”的基本原理一樣,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將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轉化為國際競爭優勢的具體措施(63.38%)。一方面,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可虹吸全球先進生產要素,如人力、資本、技術、管理等,促進基礎產業的創新,建立門類更加齊全、競爭力更強的產業體系,提升本土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品牌影響力,拓展我國參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廣度與深度。另一方面,構建新發展格局背景下,全國統一大市場可基于國內需求的“主場”大循環,充分結合各地區的后發優勢或先天優勢重組國內產業鏈價值鏈,利用超大規模分工優勢迎接全球要素資源集聚并穩妥應對外部環境沖擊。

七成多受訪者關注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改革發展實踐,對其直觀感受和認知呈現多元化趨勢,其中存在一定的認識誤區

“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提出具有歷史和政策連貫穩定性。早在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就有關于“建立全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的描述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2015年8月19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就發展現代流通業建設法治化營商環境,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旺消費促發展作出專門部署。黨的十九大提出要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健全市場體系基礎制度,堅持平等準入、公正監管、開放有序、誠信守法,形成高效規范、公平競爭的國內統一市場。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八次會議明確指出要加快完善國內統一大市場,形成供需互促、產銷并進的良性循環。2021年12月17日,中央召開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習近平總書記就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提高政府監管效能作出重要講話。根據調查結果,有七成多受訪公眾關注國家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改革發展實踐。

《意見》公布后,迅速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和熱議。調查顯示,公眾對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直觀感受和認知呈現多元化趨勢。從直觀感受看,有四成多受訪公眾對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突出感受是消極負面的,如擔憂(45.14%)、迷茫(42.39%);有三成多公眾的突出感受是正面積極的,如充滿信心(37.63%)、期待(37.29%)、興奮(33.27%),還有部分受訪公眾表示焦慮(22.47%)。從想法和認知看,超六成公眾認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可以統一基礎規則制度(63.51%)、降低市場交易成本(61.77%),有四成左右公眾認為有助于打破地方保護壁壘(41.38%)、提高市場運行效率(41.31%)和加強知識產權保護(38.70%),從而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

另外,部分公眾對于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還存在不同程度的誤解誤讀:一是理解為政府會直接干預市場,即全國統一大市場是要回歸計劃經濟或中央政府將統一計劃、調配、管理市場中各類產品要素,調查中有58.69%的受訪公眾認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會帶來更多政府干預。這種理解與文件精神背道而馳,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構建必須建立在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再發揮政府的服務功能的基礎上,這是其核心內涵和價值精要所在。二是將全國統一大市場局限地理解為“全國”,認為只重視發展國內統一大市場、只關注內部大循環。這種理解忽視了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時代大背景——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是要在全球化體系里強調全中國怎樣更好地融入到國際經濟循環中去,怎樣更好地在遵循國際公平競爭規則的前提下,推進企業高質量發展和地區高質量發展。三是將之片面地理解成只要“全國統一”,而忽視“國際一體”,即擔憂將與國際產業鏈脫鉤。這種理解錯誤地割裂了國內國際雙循環,雖然國內大循環是主體,但并不意味著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要將目光只聚焦于國內市場。反之,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不僅關注重塑大國競爭優勢,還關注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有效利用全球要素和市場資源,是要通過實施基于內需的“主場”經濟全球化戰略更好地參與未來國際競爭。

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強調政策規則執行統一和市場設施聯通順暢,將帶來商品服務市場質量提升、市場基礎設施聯通和地方保護分割減少等明顯變化

市場是社會分工和商品生產的產物,哪里有社會分工和商品交換,哪里就有市場。當前歐盟、東盟等使用“統一市場”(integrated market)來指由市場機制作為資源配置的決定性機制或主要機制的一種經濟體系。根據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要求,我國的統一大市場是由市場主體根據競爭性價格信號進行分散決策、同時便于政府進行宏觀管理的大市場 。按照《意見》有關內容,“統一”是指國家層面政策、規則和執行上的統一,“統一大市場”是指在全國范圍內堅持市場化和法治化原則,不斷提高政策的統一性、規則的一致性、執行的協同性,從而在更加充分競爭、更加科學有效的社會分工中所形成的相互依存、補充、開放和協調的有機市場體系。從調查結果看,半數左右受訪公眾對于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統一”的理解主要集中在基礎法律法規、競爭標準、監管要求等一致(54.26%),政策具有非封閉性、統一性、實現充分開放(54.59%),規則有一致性、執行有協同性、競爭透明公平(58.42%),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物流網絡順暢(48.63%)等方面。上述內容恰是對《意見》中統一大市場這個概念最重要、最基本的理解。很明顯,政策、規則、執行的統一和市場設施聯通順暢對市場發展尤為重要,有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優化營商環境、降低企業交易成本,同時還可體現“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改革要求以彌補市場外部性。

改革是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的有效武器,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曾提出“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的主張。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我國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偉大變革,推動著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改革發展實踐和探索不斷深化,統一大市場規模效應不斷顯現。根據調查結果(見圖1),公眾認為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可能帶來的突出變化集中表現為商品和服務市場質量體系日益完善(55.94%)、市場的基礎設施方面加快聯通(53.12%)、市場分割和地方保護逐漸減少(52.85%)等方面,這些突出變化跟公眾的日常生活較密切、易于被公眾感知。另外,公眾對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基礎制度不斷完善(34.94%),公平競爭的理念愈發深入人心(32.26%),且隨著全國商貿流通新平臺新業態新模式增多(32.13%),人們可以更便捷地獲取全國各地優質產品(32.19%)等變化也很期待。

現階段我國的市場分割主要存在于產權交易、商品、資本和勞動力等市場領域,若不加控制,或將不同程度地干擾市場秩序、拉大貧富差距

統一性的反面是分割性,它表現為資源和要素的流動被某種力量或勢力阻礙,市場關聯性弱,經濟效率差。現階段我國國內市場分割現象仍然比較突出。根據調查結果,公眾認為市場分割主要表現為產權交易的市場壁壘(60.03%)、商品市場分割(60.43%)、資本(58.69%)和勞動力(56.87%)市場分割。不同地區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數據市場分割(34.67%)、技術市場分割(35.08%)、區域性行政分割(37.16%)、氣候地形等自然分割(35.75%)、選擇性的地方主導型產業政策(38.70%)等現象。不同類型的市場分割有其特定的形成原因和存在形式:產權交易的市場分割源于地方政府的本位主義動機,主要表現為利用直接管理本地國有企業的優勢實施行政壟斷,或要求優勢國有企業只能在本地投資,或采取“拉郎配”或“劫富濟貧”式兼并變相保護本地劣勢企業等;商品市場的分割主要源于地方保護,常常發生在地方可以壟斷經營的領域,以文件或價格杠桿或一些強監管手段等變相要求本地消費;而要素市場分割則是指對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進行分割,主要表現為以戶籍約束管理流動人口,以行政力量控制資本配置,導致政產學研脫節以及數據缺乏整體聯系或數據壟斷等問題。打通要素流通壁壘、實現要素市場化一體化是當前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之一。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某些地方出現的“地方保護主義”也已經成為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如部分地方以“內循環”名義搞地區封鎖,一些地方甚至以疫情防控為由設置區域壁壘、限制商品流動,導致因制度藩籬、疫情隔離和疫情防控等人為或自然因素造成的市場交易限制增多。

圖片1

調查中,公眾認為當前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主要面臨如下障礙或痛點:一是從市場主體來看,部分市場主體利用市場以及相關管理制度漏洞進行欺騙、壓榨、盤剝消費者等行為(64.86%),或某些企業利用自身在關鍵技術、品牌或者渠道等方面的優勢壟斷市場的行為(62.84%),導致消費者可購買的產品或服務單一;二是從政府主體來看,各地各自為政、基礎制度規則和監管標準程序不一(41.72%)現象突出,個別地方政府甚至采取非法手段對本地企業提供不合理保護(41.78%)。例如,通過不成文“規定”將某類業務劃撥給具備某種特殊資格的國有企業(41.65%)、實行地方保護的財政補貼政策和各類優惠政策(39.91%),尤其是在項目招標、采購中通過投標資格限定傾向本地企業(64.45%),某些服務只向本地居民開放(62.98%)等等。

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是地方政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以“準市場主體”直接參與市場競爭、追求市場盈利的手段、表現和結果,其既是干擾和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毒瘤”,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堵點痛點。根據調查結果,六成左右的受訪公眾認為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會干擾市場秩序(60.70%)、滋生官員腐敗(59.83%)和拉大貧富差距(58.62%),超三分之一的受訪公眾認為會破壞生態環境(38.43%)、阻礙創新發展(39.03%)、限制產業升級(38.36%)和減少就業機會(37.69%)。針對可能造成嚴重后果的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問題,應從廣度和深度上持續深化市場化改革,引導政府回歸服務型政府,引導市場無形之手更好發揮作用,推動建立公平、競爭、開放、統一的社會主義大市場。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市場從被賦予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到被確定為發揮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作用越來越重要。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本質首先是市場,市場經濟的根本優勢是可以不斷試錯,在競爭中優勝劣汰。當前加快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目的就是要保護競爭,通過中央提供的全國性制度供給(相關法律法規、制度規則和監管標準)和基礎設施(物流和交通體系)來再度激活國內市場活力、促進良性競爭,以有效市場為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提供動能。提到“有效市場”,必然離不開對“有為政府”的探討。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政府和市場的有效互動,是任何一個健康經濟體制必備的條件。

從根本上來講,市場通過提出需求,并與企業提供的商品和服務進行匹配來發揮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雖然我國商品市場規模領先,要素市場也在不斷完善,但是要素和資源市場仍有不少問題需要解決、不少短板亟須補齊,如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范圍還不夠廣泛,勞動力、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方式創新不足,各要素跨區域跨行業自由流動性不足等。在該次調查中,有不少中西部基層干部反映希望通過市場途徑或政策途徑解決地區間產業承接后的環保指標問題,如東部地區淘汰的產業轉移到中西部地區后,本地是否可以承接東部地區原有的碳指標。另外,在訪談中,有受訪者表示期待政府間數據資源的聯通共享以減少在辦事過程中需要提供的各種資料;也有受訪者表示在網絡購物、交通出行中曾遭遇過大數據“殺熟”、平臺選擇少等相關壟斷現象,希望政府出手規制。

“有為政府”存在的目的就在于解決市場機制運行中存在的不正當競爭、不正當牟利、市場分割、市場壟斷、供需不平衡等矛盾。問及當前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迫切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以及加快推進的領域,調查結果顯示,碳排放、用水權等生態環境市場(55.20%)、產權保護制度市場(55.40%)、電力油氣等能源市場(54.19%)和土地市場(53.39%)等排在前列。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是解決上述問題的主要路徑,需要“有為政府”加快推進要素和資源市場化配置改革,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保駕護航。總的來說,在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中政府的定位主要是:做好有利于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政策引導;深入轉變政府職能,推進“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向服務型政府轉變;鏈接社會需求和供給,讓需求更好地引領供給優化,讓供給更好地服務擴大需求;完善市場基礎制度規則,促進生產要素優化配置和市場主體公平競爭。

【執筆:人民智庫研究員  賈曉芬】

責編:羅 婷/美編:石玉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程靜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