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永州某地一位老人在烈日下收割稻谷的視頻,經人民日報轉發后引爆網絡。據不完全統計,短視頻渠道的點贊已超千萬。視頻中,老人古銅色的皮膚,瘦削的身影,驕陽下辛苦勞作的畫面……仿佛展現出古詩《憫農》中“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場景,令不少網友高呼“破防了”,并紛紛表白“致敬農人”。
致敬農人,既是致敬農民辛勤堅毅的品質,致敬那個“像父親一樣偉岸的背影”,更是致敬我們的“衣食父母”。“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辛苦”兩字,分量很重很重。不只是體力上的艱辛,還有經濟上的付出。雖然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對種糧農民的補貼力度,保障他們的收益,但是總體而言,種糧比較效益依然不高,特別是和進城務工相比,收入相差較多。農民種地絕不是一種簡單的市場經濟行為,而是作出了很大的犧牲和奉獻。
無獨有偶,8月20日四川遂寧的一則老人在43℃高溫下赤腳收玉米的視頻,也廣受關注。在他的背簍里,每一根玉米棒子上都只有少量干癟的玉米粒,但農民說:再不好也要收回去。這樣的高溫,別說是田間勞作,普通人下地走上一大圈估計都受不了。很多人發問,如此天氣為何還要下地干活?我想,這其中或者有生計的壓力,或許也飽含著一種“情結”,對土地、對糧食的情結;同時也隱含著一份責任,老百姓潛意識里最樸素的,對國家糧食安全的擔當。這更是中國農民可敬之處,偉大之處。
需要指出的是,近年來隨著我國現代農業裝備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業機械化率大幅提升,即便是作為三大主糧中機械化率最低的水稻,其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也超過了85%。只是在南方的一些山區、丘陵地帶,因為地形地貌的原因,機械的使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部分農民還是離不開傳統的耕作方式。永州就是一個典型的以丘崗山地為主的地區。我們不能還用幾十年前的目光來看待現在的農民和農業,更不能簡單地把這個視頻就等同于中國農業發展水平的全貌。
但即便如此,種地依然是最辛苦的工作,農民仍然是最辛苦的職業。如何更好地改善他們的境遇?如何回饋農民的這種擔當、這種奉獻?光靠“致敬”、點贊顯然是不夠的。而是要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上,真真切切地尊農、愛農、護農,這才是題中之義。
尊農,就是要珍惜農民的勞動成果。正如有的網友所說:愛惜糧食從來不只是一句口號。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這也是視頻拍攝者想要傳遞的信息。點菜是否適度、吃飯是否光盤,這些良好的飲食習慣,都是對農民的一種尊重,對勞動的一種尊重,其實也是對自己的一種尊重。而這種力量也會逐漸推而廣之,形成全社會更好的尊農、崇農、敬農氛圍。
愛農,就是要多為糧農的利益籌謀。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農民有這個意識有這個覺悟。但是,農民種地本身就是一種貢獻了,不能讓他們流汗再流淚。要實現農民增產又增收,關鍵還是要構建好“輔之以利”的機制。通過價格支持穩預期、收入補貼保成本、保險擴面降風險、經營服務增收益,讓農民種糧有錢賺,能夠多得利。如此,也才能把我國糧食安全的基石打得更牢。
護農,就是要讓農民享受更好的福祉。時代在發展,農村在進步,農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也在不斷豐富和發展。他們需要干凈的水,綠色的環境,還有更便捷的生產工具,更全面的養老保障,更優良的醫療條件。這要求我們要適應農民的新需求,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盡快補齊農村發展的短板。要堅定不移深化農村改革,堅定不移加快農村發展,堅定不移維護農村和諧穩定,不斷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這才是真正的護農。
視頻也提醒我們關注高溫下農村老人的安全問題。據了解,在南方一些地區,由于高溫中老人下地干活,發生了多起較為嚴重的中暑事件。對此,各地政府部門要積極行動起來,密切關注高溫下農村老人特別是留守老人,基層工作者要及時調度走訪獨居、生病老人,通過農村大喇叭做好天氣預報、高溫預警等工作,必要時應勸返田間勞作的老人,并準備好一定的解暑降溫藥物等,幫助老人安全度夏。
無論天氣還是新聞,所有的熱度不久都會過去。互聯網上的熱點總是一波接著一波,下一個出現在新聞中的農民主角會是誰?不得而知。總體來看這應該是一件好事,因為只有被看見,才能進而被尊重、被關愛、被幫助。關鍵在于,這種關注,不是流量密碼下的圍觀;這樣的感動,也不是一時的情感發酵,而是真正凝聚成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現實力量。如此,未來可期,鄉村可期,農民幸福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