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以來,受新一輪疫情等超預期因素沖擊,我國經濟增速出現一定回落。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不斷完善的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在關鍵時刻充分發揮了支撐性作用。2022年二季度經濟總體實現正增長,上半年同比增長2.5%。同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服務業生產指數、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財政收入等重要指標都實現了回升,就業和物價總體穩定、外貿較好外儲穩定、產業升級態勢持續、夏糧喜獲豐收,均證明了我國經濟韌性足、潛力大、空間廣的特點沒有改變,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但是,這與6%左右經濟潛在增長率、與人民群眾期望的理想生產生活目標、與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關于速度、規模、結構的要求仍存在較大差距。如何在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環境下,不斷提升宏觀經濟治理的精準性、系統性、開放性,對于強化我國經濟的韌性、釋放經濟潛力等具有重要意義。
宏觀經濟治理的精準性
針對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以更加精準化的宏觀調控手段,提升逆周期調節能力,構成了近期宏觀經濟治理的核心內容。雖然我國經濟承受住了近年來國際和國內各類重大事件的沖擊,表現出了較強的“韌性”,然而,關于“韌性”能夠在多大程度上保持穩定性,一直存在某些疑慮和爭議。也就是說,保持經濟運行良好的平穩性,仍然是不可忽視的大問題,是當前對經濟韌性實現有效預期管理的關鍵。
現階段,需要著力解決市場主體生產經營困難問題、重點群體的就業問題、穩定物價水平、擴大消費和投資、打通產業鏈供應鏈堵點等,是實現經濟運行向著正常軌道回歸和保持經濟韌性的關鍵所在。對此,盡管所實施的發行專項債券、大規模留抵退稅和其他減稅降費政策,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和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實施多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做好能源資源保供穩價工作,以及就業、投資、消費、產業等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的成效十分明顯,但“向好”態勢和經濟持續恢復基礎仍有待進一步穩固。這既有國內疫情因素疊加結構性矛盾和周期性問題的內生根源,亦有全球經濟滯脹風險上升,主要經濟體政策趨向收緊,疊加各種不確定性因素的外部原因。
未來一個時期,以做好“六穩”“六保”工作為基礎,夯實經濟韌性需要在落實已確定政策的同時,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是抓緊謀劃增量政策工具。尤其要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外貿政策等方面,通過探索新的基建融資工具,發行消費券,推出居民消費和科技創新專項再貸款,針對文旅、餐飲等困難行業以及低收入群體的一攬子支持政策等,不斷豐富宏觀調控政策工具箱。二是加大相機調控力度,把握好目標導向下各種政策工具的提前量和冗余度。國內外環境日益增強的不確定性,加劇了經濟運行波動的反復性。這就需要盡最大努力穩定市場預期,著眼于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的長期化,提升相機調控的精準性,充分考慮政策的傳導效應,適度提前、留有冗余,加大存量和增量政策的實施力度。
宏觀經濟治理的系統性
短期調控與長期目標兼顧是我國宏觀經濟治理的重要特色。當前復雜國際國內環境所蘊含的重大風險因素可能呈現“長期化”趨勢。輸入性通脹、資本外流、大宗及關鍵商品的供應鏈中斷等風險可能在較長時期內影響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在這種情況下,不能單純強調較多關注逆周期調節的宏觀調控,強化宏觀經濟治理的系統性同樣重要。既要穩住宏觀經濟運行的基本盤,也要立足于“十四五”等長期目標來提升我國經濟韌性。
為此,當前的宏觀經濟治理應堅持以下原則。一是堅持不搞“大水漫灌”。主要指標所體現出的上半年經濟成效,已經構成了外部環境和疫情形勢中的一次重大增長壓力測試。我國在貨幣政策、投資政策、消費政策等領域都沒有搞“大水漫灌”式的強刺激,這也是我國有效避免了西方國家數十年來最嚴重通脹局面的重要原因。不搞“大水漫灌”應成為今后宏觀經濟治理的重要方針。二是做好跨周期政策設計。提高經濟預測水平,在最大限度上進行跨周期政策設計,努力延展宏觀調控政策的效應時間,管理好公眾和社會的未來預期,是支撐經濟持續健康穩定增長的重要手段。三是綜合運用“1+2+N”的宏觀經濟治理工具箱。堅持以“1”即國家發展戰略規劃為導向,充分運用“2”個主要手段即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同時發揮就業、產業、投資、消費、區域等一系列政策工具的支撐作用,從而形成系統化、管長遠的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四是繼續在縮小城鄉、區域、產業鏈差距上做文章。提升農村和后進地區的消費能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加大基礎設施投資,不僅是共同富裕的客觀要求,也是經濟內生增長的主要動力源。留住并完善產業鏈,繼續保持強大而高效率的生產制造能力,并努力實現產業向中高端攀升,是經濟行穩致遠的物質基礎。
宏觀經濟治理的開放性
開放合作共贏是永恒主題。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韌性厚實度的不斷增強,是在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多極化進程中實現的;另一方面,無論具體形式和途徑如何變化,新發展階段的全球化力量仍將是進一步厚植我國經濟韌性的關鍵性支撐。2022年上半年,19.8萬億元人民幣的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和9.4%的同比增速,保住了全國外貿增長的基本盤,奠定了穩住經濟增長和就業基本盤的基礎,充分體現出開放條件下愈加厚實的經濟韌性促進自身更加穩定的鮮明特點。
事實證明,近年來西方國家的自身利益優先原則和以鄰為壑的宏觀經濟政策,形成了對廣大發展中國家與其自身經濟韌性的雙重損害,激化著其內部各種宏觀經濟矛盾的爆發。中國經濟發展離不開全球經濟復蘇和繁榮。中國與世界已經形成了深度融合、相互依存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在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基礎上,堅持多邊主義而非以鄰為壑,堅持以我為主而非依賴他人,努力推動國際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是新發展階段厚植我國經濟韌性的必然選擇。唯有如此,才能爭取到更多國家支持,在動蕩變革時代塑造有利的外部環境,以更為“韌性”的經濟能力,延長我國發展的“戰略機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