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就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提出了“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這一重大論斷。當前,我國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目標順利實現,“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初步形成,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提升,城市發展質量持續改善,城鄉融合發展邁出新步伐,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推動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是借鑒世界經驗、立足本土特征、面向時代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上,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有賴于多目標協同耦合的系統設計,要重點處理好集中與分散、建設與治理、城市與鄉村、政府與市場這四方面的關系。
一是有序集中與適度分散并舉,持續優化新型城鎮化空間形態布局。城鎮化發展是城市規模不斷優化的過程,既應充分發揮城市集中發展所帶來的集聚經濟效應,又要克服空間過度集中所產生的擁擠效應。要因地制宜調整城市空間布局,優化城市功能定位,滿足城市發展及人民群眾的多樣化需求。
應差別化戶籍制度改革,重點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堅持以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發展,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助推力,實現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超大特大城市要立足城市功能定位、防止無序蔓延,合理疏解中心城區非核心功能。大城市要增強要素集聚、高端服務和科技創新能力,發揮集聚效應、規模效應并提升輻射帶動能力。中小城市發展要分類施策,都市圈內和潛力型中小城市要提高產業支撐能力,促進人口就地就近城鎮化,收縮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強體,轉變慣性的增量規劃思維。
二是精致建設與智慧治理并重,持續鍛造新型城鎮化城市發展品質。面向現代化城市建設目標,城鎮化發展要堅決杜絕城市無序開發,不斷提升城市治理水平。要以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提升為出發點,使城市成為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的空間。
應重點推進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品質和人居環境質量。持續增強發展韌性,統籌推進城市內澇治理和海綿城市建設。加強環境管控約束,推進工業、建筑、交通等重點領域綠色低碳轉型。創新社區治理模式,吸納多元化人群協同參與城市治理。完善城市數字化管理平臺和感知系統,促進城市管理水平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
三是繁榮城市與振興鄉村并行,持續提升新型城鎮化城鄉融合水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既要建設繁華的城市,也要建設繁華的農村,要打造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應遵循城市經濟發展規律,順應技術變革潮流,重點培育數字經濟、創意經濟等新業態,建設規范化的零工市場,逐步形成農業、工業、服務業聯動發展的新格局。應持續規范平臺企業用工管理,拓寬農民工城市靈活就業渠道,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允許入鄉就業創業人員在就業創業地落戶并享有相關權益。推動公共設施向鄉村延伸,促進包括交通、供電、供水、供熱在內的基本公共設施向城市郊區鄉村和規模較大中心鎮拓展。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向農村溢出,努力使改革發展惠及全體城鄉居民。
四是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并進,持續增強新型城鎮化協同推進能力。成功的城鎮化既是政府引導、科學發展的過程,又是市場主導、自然發展的過程,是政府的“有形之手”與市場的“無形之手”共同作用的結果。要尊重城鎮化發展的客觀規律,堅持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并進,持續提升新型城鎮化質量。
具體來看,要堅持推進政府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不斷打破發展瓶頸,持續激發市場活力。更好發揮政府的“有形之手”在制度環境營造、發展規劃編制、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提供、社會治理提升、空間規劃管制、區域協商協調等方面的職能,確保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不缺位、不錯位、不越位而又能有效補位。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以市場的“無形之手”引導各類城鎮化相關的人口、土地、資本等資源要素能夠在城鄉之間、區域之間自由流動,持續加大探索力度,尊重基層首創精神。
(作者:孫祥棟,系北京化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